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视现场报道“说长论短”

时间:2024-05-17

裴雪

多年来,无论你持什么样的态度,都会在许多电视频道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现场报道,这种报道方式普遍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但是,当你细心品味时下流行的现场报道的话,便会发现,有些电视现场报道带有一股异味。

一、变了味的现场

1.莫把“露脸”当现场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实践中有一个误区,就是电视记者拿着话筒在镜头前简单“亮相”,站立得纹丝不动,好像是一根木桩子,而且,说话的内容也是可有可无。这样的现场报道算不上“现场”,充其量也就是个“露脸”而已。你在镜头前“闹腾”了半天,其效果是你在“露脸”,观众在“捂脸”。

2.“说”得太累了

在“露脸”的同时,有些电视记者便开始先“露嘴”。就是在镜头前一个劲儿地说,展示嘴上“功夫”,说得滔滔不绝、云山雾海。镜头里有的没有的——说,相关的不相关的——说,有用的没用的——说,该说的不该说的——说!基本成了一个“说书”人。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现场驾驭力,记者在现场时心中没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总怕说得不全面,漏掉什么。其最终效果是你累昏了,观众听晕了。

3.好像在演讲

接下来再看一种现象。有些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风格看上去很像是在演讲。在介绍和交待现场的一些要素时,所使用的语言要么是诗情画意般堆砌一堆华丽的词藻,玩弄文字游戏;要么是晦涩难懂、空洞无物,大量罗列概念及“公式”化的东西,让观众不知道你是在做新闻报道,还是在演戏说台词。于是人们便完全有理由怀疑你报道的事儿是真的吗?其效果是,你在演“戏”,观众在看“戏”。

4.记者哪去了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还有一种普遍的不良现象:记者非常模式化、公式化地在片头出个镜,此后,记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就只是画面和离开现场后播音员填充的大量画外音。现场报道的“现场”色彩被随意“蒸发”了。于是,人们难免要问“这还是现场报道吗?”

以上列举的现象在日常电视报道中可以说俯拾即是,所以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什么样的现场报道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呢?这样的论述甚至著作很多。在此,我也愿意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小体会和朋友们分享,供大家讨论、批评,以求我们都能获得些许的提高。

二、通往现场的“小路”

1.“身入”现场与深入现场

“身入”现场也可以叫作走进现场。就是记者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现场空间进行全景式活动,而非局部的。身入现场还可以按着谐音升华为“深”入现场,就是要求记者真正由表及里地走进现场的每一处场景、每一个角落,而不是机械地拿着话筒站在那想啥说啥,有啥说啥。要变身入现场为深入现场。身入现场后不要急于说,而应该先把相关联的人、事、物、场景及自然环境等事件元素了解清楚,然后再对这些要素进行整理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取舍。接下来,就是要根据已做出的整理快速设计出现场报道的框架和思路,进行现场报道。

2.“山中人”与“山中语”

“但闻山中语,不见山中人”。反其意而用之,它在现场报道中是非常必要的。前边已经说过,现场报道时记者切忌手持话筒在镜头前游来走去、白白话话。如果一定让观众感觉到你在现场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不一定非要一直“露脸”。因为观众看到你在现场以后,他更要看到的是现场都发生了什么。这时你完全应该从镜头里“蒸发”出来,然后,用镜头(镜头是记者的眼睛)扫描现场里那些有效的场面,包括现场里存在的人物、物品及现场的方位、构成、环境、状况等等。

这里更重要的是不能仅仅拍摄一大堆空画面,伴随镜头流动的同时,记者要在镜头之外来同步解说和交待镜头里所拍摄的事件主体情况,这应当类似于体育赛事现场直播时解说员和评论员的解说。

至于说什么、怎么说,完全取决于报道的主题。一般说来,应该选取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素,选取那些能够更好烘托主题的材料。

三、现场报道的另类语言

“另类语言”是说在电视记者报道中,除口头的文字语言以外的,能够有效传递信息、情感,能够体现观点和主题的服饰、神态、形体、道具等符号语言,这些无声的语言,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是不可缺少的。

1.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包括服饰、神态、形体语言等。有专家认为,人的脸部表现可传递55%的信息内容。同样,电视记者在作现场报道时,观众常常会从你的脸上捕捉信息,从脸部表情来解读你所报道的内容,你要报道什么,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从你的脸部反应便会知道大概。

所以,记者在现场报道时,面部表情要依据节目内容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及时调整情绪。而这种变化和调整最好是下意识的,而不是勉强的,或是模仿、或是做戏,这样才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免得像小品里说的“一笑像哭似的”。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眼睛显得太重要了。一方面,记者首先用眼睛去观察、搜寻、捕捉信息交给观众;另一方面,记者还要学会用眼睛“说话”。往往就是这样,嘴上说的不如眼睛传神来得更好、更真诚,要知道眼睛比嘴更会“说”。

也有心理专家认为,手是最能体现人们情绪紧张的器官,可见形体语言在现场报道中是不可忽略的。身体的种种姿态都传递着相应的信息。如,微微欠身表现谦虚有礼,身体后仰表现轻视或漫不经心等等。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应该合理地用好形体语言,无论你是采用站姿、走姿还是蹲或坐姿,都要与现场环境相协调,与报道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

2.形象语言——道具

道具不应该仅仅是文艺舞台上的“托儿”,它也应该成为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一种形象和活化的语言符号。

道具的使用会让记者在现场报道时缓解紧张的情绪,使报道的节目更放松、更自然、更客观。更重要的是它会更形象、更逼真地传递现场信息,所以才说它是活化的语言。它能激活现场气氛,它能激活观众收视的情绪,形成节目的“卖点”。道具可以是现场中的实物,也可以是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的模型、图片、文字等。

3.服饰语言

由于在现场报道中,记者会经常出现在观众面前,你的服饰必然会成为观众的一个视点。所以,记者在穿着修饰上尽力少一些“唯美”倾向,服饰应该与报道的内容相一致,与现场的环境和气氛相协调,与节目对象相匹配。■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