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吴 敏 张 峰
(1.航天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62;2.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市政工程的快速发展,基坑工程数量也日益增加,为保障基坑施工安全,进行支护设计及变形控制效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李世翠等[3]通过有限元分析进行了基坑支护设计;李福清等[4]进行了河流漫滩区的基坑支护研究;李广等[5]进行了复杂条件下的基坑内支撑设计。前述研究虽取得了相应成果,但均未对软土地区的基坑支护进行系统性设计,也没有进行设计实施后的变形控制效果研究。因此,该文以某软土深基坑为例,先进行其支护设计,再结合监测成果分析其变形控制效果,以期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某基坑属轨道交通车站基坑近似东西展布,设计起止里程DK51+762.5m~DK51+908.3m,长度为145.8m,标准段宽度为20.9m,开挖深度为18.25m。基坑平面近似长方形形态,其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基坑平面示意图
该基坑周边近接既有建、构筑物相对较多,其中北侧主要近接广场,无特殊建筑物;南侧主要为2 栋大厦,高度87.6m,采用桩基础;东侧主要为城市交通主干道;西侧主要为住宿小区,属小高层,层数为8 层,采用天然独立基础。
结合勘察成果,基坑开挖所涉范围共计有6 类土层,具体特征如下。
土层①:杂填土,岩性杂乱,主要为建筑垃圾,孔隙填充为黏性土,结构较松散,普遍分布于场区范围内,厚度变化差异较大。
土层②:淤泥质土,多为流塑状~软塑状,光泽较弱,强度较低,工程性质较差。
土层③:淤泥质粉砂,多为流塑状~软塑状,光泽较弱,强度较低,韧性较差,局部夹杂粉砂层。
土层④:中粗砂,稍湿~湿,松散~稍密状,渗透性较大,夹杂了少量黏粒。
土层⑤:全风化细砂岩,紫红色,细砂质及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胶结物主要为硅质、泥质,岩芯完整性较差。
土层⑥:强风化细砂岩,紫红色,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特征与土层⑤一致,岩芯完整性相对较好,具短柱状、柱状特征。
为切实保证基坑施工安全,该节重点进行其支护设计研究。在其设计过程中,支护结构主体采用地下连续墙,中部设置4 道横撑,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2 基坑支护示意图
基坑周边支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其厚度为0.8m,顶部施做冠梁,冠梁尺寸为1.0m×0.8m,混凝土标号采用C35,钢筋采用HRB300。
结合施工特点,其施工要点具体如下:1)施工机械采用SG-40 成槽机,机械要求为起吊100t,配置泥浆系统、焊机等。在施工过程中,成槽过程应分部实施,避免局部塌方。成槽机的宽度不宜小于2.5m,可根据施工分幅宽度进行调整。2)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泥浆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工程实际,将其每立方材料配比设置为120kg 膨润土、4kg 重质纯碱、1kg 中黏CMC 以及自来水960kg。3)在成槽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垂直度,并严格利用经纬仪进行实时检测。槽宽允许误差界线为5cm,垂直度误差为3%,深度误差不大于设计深度10cm~20cm。
由于基坑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支撑体系的设计是必要的。在该工程基坑支护设计过程中,共计设计了4道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做于冠梁处,尺寸为0.8m×1.0m,混凝土标号为C30,重度设计为25kN/m3,弹性模量设计为30GPa,泊松比设计为0.167,体积模量设计为15GPa,剪切模量设计为12.9GPa。第二道至第四道支撑均是钢支撑,钢支撑型号为Q235 的Φ609mm钢,厚度为16mm,重度设计为78.5kN/m3,弹性模量设计为200GPa,泊松比设计为0.3,体积模量设计为166.7GPa,剪切模量设计为76.9GPa。
根据各支撑所处位置不同,其支撑轴力设计如下。第一道支撑:轴力设计值为3471kN,报警值为2756kN。第二道支撑:轴力设计值为2036kN,报警值为1687kN。第三道支撑:轴力设计值为1927kN,报警值为1577kN。第四道支撑:轴力设计值为1728kN,报警值为1342kN。
2.3.1 地表水处理设计
为避免地表水及降雨影响施工,在基坑顶部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并且地连墙高度一般要高于地表,高出高度不少于20cm。
2.3.2 地下水处理设计
为降低地下水水位,将其类型设计为疏干井和降压井。
一般来说,基坑变形越大,说明其支护控制效果相对越差;反之,说明其控制效果越优。因此,一方面,可通过现有变形监测成果评价其是否在基坑预警值范围内;另一方面,可通过变形预测评价其后续发展特征。该文通过这2 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以期全面评价基坑变形控制效果。
根据上述内容,在基坑变形控制效果的评价方法的构建过程中,重点是构建变形预测模型。据姚凯等[6]的研究成果,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的预测能力较强,因此该文通过其构建基坑变形预测模型。
根据GRNN 模型的基本原理,其拓扑结构包括4 层,和传统神经网络相比具有一定差异,各层作用具体如下。
首先,输入层。该层是将基坑基础变形信息输入模型结构中,完成信息输入任务。
其次,隐含层。该层是利用激励函数保证隐层节点与输入节点间的连接关系,该关系具一一对应特点,不具混乱特征,并将激励函数设置为高斯函数,如公式(1)所示。
式中:hi为该层输出值;m为节点个数;S为光滑因子;wi为隐含层的训练向量。
再次,求和层。该层是在隐含层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实现输入信息的进一步变换,该变换过程主要通过求和参数A和变化参数Gj实现,如公式(2)、公式(3)所示。
式中:q为求和层节点数;kij为求和层的训练向量
最后,输出层。该层主要是继承求和层信息,输出预测结果,如公式(4)所示。
式中:zj为预测结果。
但是,根据GRNN 模型的使用经验,其应用过程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连接权值是由模型自动随机生成的,欠缺客观性。由于萤火虫算法(Firefly Algorithm,FA)的全局寻优能力较强,因此该文提出利用其实现GRNN 模型的参数寻优处理,并结合FA 算法的原理,将其对GRNN模型的寻优过程总结如图3 所示。
图3 FA-GRNN 算法的流程
FA-GRNN 模型虽具较优的预测效果,但基坑变形具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因此该文再提出Arima 模型进行补充预测,即利用Arima 模型进行FA-GRNN 模型预测误差的修正预测。在Arima 模型优化过程中,其优化函数如公式(5)所示。
式中:Rt为误差预测值;φm、θj为自回归、滑动参数;p、q为回归阶次;at为白噪声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将基坑变形预测模型最终确定为FAGRNN-Arima 模型。
3.2.1 基坑变形特征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变形监测是必要的,其中水平位移是必测项目。结合工程实际,该文共计布设了24 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如图1 所示)。
在变形监测过程中,共计监测了30 个周期,得到的各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值见表1。
表1 各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值
根据上述内容,各监测点水平位移值存在一定差异,变化范围介于24.46mm~38.19mm,平均值为31.52mm,充分说明基坑变形特征显著,分析其后续控制效果格外重要。该项目水平位移的预警值为40mm,现有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值均在预警范围内。
3.2.2 控制效果分析
该文以3.1 节思路进行基坑变形控制效果分析,限于篇幅原因,仅对3 个最大的水平位移监测点进行分析,即以SW-07、SW-09 及SW-20 监测点进行后续分析,预测结果见表2。据表2 可知,3 个监测点的预测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SW-07 监测点的相对误差介于2.02%~2.13%,平均相对误差为2.08%;SW-09 监测点的相对误差介于2.05%~2.20%,平均相对误差为2.12%;SW-20 监测点的相对误差介于2.06%~2.16%,平均相对误差为2.11%。因此可得出3 个监测点的预测效果相当,充分验证了FAGRNN-Arima 模型在变形预测过程中的稳定性。
表2 各监测点的预测结果
根据外推预测结果,得到SW-07 监测点在31~34 期的速率均值为0.51mm/d,SW-09 监测点在31~34 期的速率均值为0.70mm/d,SW-20 监测点在31~34 期的速率均值为0.55mm/d。因此可得出3 个监测点的后续变形仍会进一步增加,但增加速率较小,水平位移趋于稳定,说明基坑支护设计措施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基坑水平位移目前仍在预警值范围内并且后续变形趋于稳定,说明基坑支护设计是合理的,具有良好的变形控制效果。
该文通过软土深基坑支护设计及变形控制效果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基坑支护设计对保护其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实例的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共计设计4 道横撑,其中除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外,其余均是钢支撑。2)基坑水平位移特征显著,但现有变形值均在预警值范围内,并经过FA-GRNN-Arima 模型变形预测得出基坑水平位移将进一步增加,但增加速率较小,发展趋于稳定,说明基坑支护设计的变形控制效果较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