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王强基
(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酒泉 735000)
黄土滑坡在我国分布较广,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开展其针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3]。目前,穆青翼等[4]对互层黄土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常波等[5]通过试验研究了黄土滑坡滑带土的力学特征;李阳等[6]分析了黄土滑坡的影响因素;张抒等[7]利用数值模拟开展黄土滑坡预警模型研究。
虽然上述研究取得了相应成果,但是均未系统地分析黄土滑坡成因机制及其稳定性特征,由于不同滑坡所处地质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该文以某巨型黄土滑坡为工程背景,在介绍滑坡地质环境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先开展其成因机制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评价滑坡稳定性,以期为其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结合现场调查成果,将项目区周边地质条件如下。
1.1.1 地形地貌条件
项目区周边地貌类型主要可划分为2 类,即黄土丘陵地貌和河谷地貌。①黄土丘陵地貌。该类型地貌分布高程为1250m~1750m,斜坡自然坡度为15°~45°,局部可达60°,发育有较多“V”形河谷、陡崖、和落水洞等微地貌,整体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②河谷地貌。该类型地貌分布高程为1110m~1200m,最大高差仅50m,起伏较小,较为平坦。
1.1.2 地层岩性条件
在项目区,下覆基岩主要为新近系泥岩,以棕红色、褐红色为主,强风化~中风化,其中,强风化层厚度为5 m~16 m,岩芯形态多具短柱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相对较差;中风化层厚度为6 m~10 m,岩芯可呈长柱状,局部保留原岩结构,力学强度较高,完整性相对较好。
第四系地层主要为黄土、黄土状土,前者岩性主要为粉土,浅黄色,结构松散,降雨易入渗,垂直节理较发育;后者主要是黄土经过二次搬运后堆积而成,力学强度较低,一般较薄,土质疏松。
1.1.3 地质构造条件
项目区历经多次构造,构造线主要为NWW 向,其中,离该文实例最近的构造为某背斜构造,最小距离约35 km;由于构造发育,对区内地层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层结构面发育,完整性变差,力学性质变弱。
1.1.4 水文条件
项目区附近未见明显地表水体。地下水主要为孔隙、裂隙水。前者又可细分为黄土潜水和沟谷潜水,其中,黄土潜水存在于黄土孔隙中,矿化度为0.65g/l~1.21g/l;沟谷潜水主要位于冲沟内地层孔隙中,水质一般较差,矿化度为1.15g/l~1.55g/l。后者主要存在于基岩裂隙中,由于泥岩属相对隔水层,一般来说,这类地下水的水量较为匮乏,水质也较差,因此难以满足生活用水的要求。
1.1.5 人类工程活动条件
滑坡区范围内的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活动类型主要为农业耕种、房屋建设等,其中,在农业耕种过程中,除改变原始地表形态外,还存在显著的灌溉特征;房屋修建主要形成了规模不一样的边坡。
1.2.1 滑坡形态、结构特征
滑坡平面呈“簸箕”状,主滑方向为185°,后缘以Ⅳ级阶地陡坎处为界,前缘直抵Ⅱ级阶地,左、右两侧以山脊为界,边界特征清晰。
滑坡前、后缘高程分别为1115m 和1553m,高差438m,纵向长度约1600m,横向宽度约1100m,厚度为20m~30m,最大厚度可达40m,体积约4000×104m3,属巨型黄土滑坡。滑坡区地表也具陡缓起伏特征,其中,后缘相对较陡,坡度可达55°~67°,局部还近似直立;前缘相对较缓,坡度为22°~35°。
根据钻探成果,滑坡土体结构特征如下:①滑体。岩性主要为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局部夹杂少量碎块石,厚度为20m~30m,最大厚度可达40m;土体结构较为松散,存在较大孔隙,潮湿,结构裂隙较为发育。②滑带。滑带主要位于基覆界面,倾角为17°~22°,近似圆弧状,剪出口位于坡脚;滑带土岩性主要为粉土夹粉质黏土,厚度20cm~35cm,含有细小砾石,磨圆度较优。③滑床。滑床为新近系基岩,其岩性特征已在前面的地层岩性中介绍,不再赘述。
滑坡主滑剖面的结构特征示意如图1 所示。
图1 滑坡主滑剖面示意图
1.2.2 滑坡区地下水特征
在滑坡区内可见一处明显泉眼,泉眼主要赋存于Ⅳ级阶地地层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水量受季节性变化较大;在钻孔过程中,未揭露地下水,因此,推迟滑坡体内地下水富集较为集中。
1.2.3 滑坡历史发育特征
根据调查,该滑坡最早在1920 年出现过裂缝,其成因是地震;在1965 年、1986 年暴雨期间,裂缝有进一步扩展的特征;进入90 年代后,坡体表层常在雨季出现规模不一的裂缝,多数可自动愈合,但是部分也具有逐年扩展特征,尤其是在 2019 年,连续降雨使滑坡局部出现垮塌,导致房屋垮塌,造成严重威胁。
在滑坡形成历史上,据记载的特征裂缝主要为6 条,裂缝特征如下。
裂缝1:延伸长度约105 m,宽度为10~20 cm,可见深度约1.3 m,下错高度约40 cm。
裂缝2:延伸长度约212 m,宽度为8~35 cm,可见深度约0.8 m,下错高度约28cm。
裂缝3:延伸长度约76 m,宽度为20~43cm,可见深度约1.7m,下错高度约20cm。
裂缝4:延伸长度约85m,宽度为16~28cm,可见深度约0.4m,下错高度约18cm。
裂缝5:延伸长度约120m,宽度为22~35cm,可见深度约0.6m,下错高度约25cm。
裂缝6:延伸长度约100 m,宽度为20~40cm,可见深度约0.4m,下错高度约35cm。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该滑坡的历史发育特征显著。
1.2.4 滑坡现状特征
目前,滑坡地表的变形特征显著,变形迹象主要为裂缝、洼地和落水洞等,其中,最大落水洞直径可达4 m;同时,区内居民生产生活仍旧正常进行,主要威胁302 户1540 余人,潜在威胁巨大。
综合来说,现状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相对较差,存在较大的失稳风险,危险性较大。
综上所述,该文实例滑坡属于典型的黄土滑坡,结合其地质条件,将其成因分析如下。
降雨时滑坡变形失稳的主要诱因,根据现场调查,滑坡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54.15 mm,主要集中于5—9 月,这期间降雨可占年降雨量的77.5%,尤其在7—8 月,这两个月的降雨量就占全年的40.5%,因此说明滑坡区具丰富的降雨量,且强降雨特征显著。
一方面,降雨会渗入土体中,提高土体自重,进而增加下滑力,并会减弱土体抗剪参数,也会减弱滑坡抗滑力。另一方面,降雨会沿裂隙入渗至坡体内部,会造成坡体结构裂隙进一步扩展,减少滑坡完整性。
成因滑坡地表具有陡缓变化特征,在坡肩纵向节理发育基础上,易出现局部垮塌变形,如此往复,会造成滑坡浅表层土体极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滑坡整体稳定性。
由于该滑坡是黄土滑坡,易形成竖向节理,且黄土雨水易形成微观裂隙,因此,该滑坡体内部结构较为脆弱,完整性较差,这会严重影响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该滑坡前缘河流发育,其会长期侵蚀滑坡前缘坡体,形成陡坎。一方面,陡坎自稳能力有限,易出现局部垮塌;另一方面,由于河流不断侵蚀,使前缘土体逐步减少,减弱了前缘抗滑力;综合这两个方面,极大程度地减弱了滑坡自稳能力。
该滑坡地表居民分布较多,一方面,房屋修建等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表形态,有利于降雨入渗;另一方面,灌溉、生活用水等会长期渗入土体,即会长期影响土体自稳能力。
由于地震发生时会在坡体内引起地震力,将会改变坡体内的应力分布,产生新的结构面,减弱土体完整性;地震在造成土体松动的基础上,局部高陡边坡可能出现局部失稳的情况。
黄土滑坡的成因相对较多,各类成因并不是单一作用使滑坡形成,是上述所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滑坡变形,甚至失稳。
综上所述,滑坡潜在威胁较大,因此,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该滑坡地层结构、规模均较为复杂,提出利用数值模拟开展滑坡稳定性评价。
3.1.1 评价方法
在该文数值模型的稳定性计算模块中,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M-P 法和Bishop 法,其中,M-P 法在不同类土质滑坡中均有较好的适用性,由于其考虑了力矩及力的平衡,可沿任意滑面开展稳定性计算;Bishop 法同样适用于不同类土质滑坡,虽然可以自动搜索最危险滑面,但是对滑面要求为圆弧状。由于上述2 种方法各有优势,因此,提出利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开展滑坡稳定性评价。
通过软件模拟可计算得到滑坡稳定系数Fs,利用其即可开展滑坡稳定性评价:1)当Fs小于1.0 时,滑坡处于失稳状态。2)当Fs不小于1.0 且小于1.05 时,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3)当Fs不小于1.05 且小于1.15 时,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4)当Fs不小于1.15 时,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3.1.2 工况设计
根据第2 节成因分析可知,降雨和地震是该文实例滑坡成灾的重要诱因,因此,将稳定性计算工况设置为3 类,即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
3.1.2.1 天然工况
从天然状态角度出发,滑体、滑带均采用天然状态参数,且地下水也考虑低于滑带时的状态,并将该状态下的渗流场作为初始渗流场。
3.1.2.2 暴雨工况
由于滑坡区降雨条件显著,且降雨具强降雨特征,因此,将降雨工况又进行细分,其中,降雨概率设置为10 年一遇和50 年一遇;降雨历时设置为1h、6h、和12h。
结合降雨概率及降雨历时,该文暴雨工况又细分为6 类子工况,见表1。
表1 暴雨工况条件下的子工况(单位:mm)
3.1.2.3 地震工况
在该工况计算过程中,主要是在坡体内附加地震力,且一般只考虑水平地震力;结合滑坡区属Ⅷ度区,因此其水平峰值加速度取0.25 g。
由于滑坡稳定性评价工况有3 类,因此,在该节的评价过程中,也对各类工况进行逐一分析。
3.2.1 天然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
通过计算,M-P 法计算得到的稳定性系数为1.415,Bishop法计算得到的稳定性系数为1.382,两者均属于稳定状态,相对来说,Bishop 法的稳定性系数略小,说明其稳定性计算结果更保守。
3.2.2 暴雨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
由于暴雨工况又细分了子工况,因此,对各子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根据表2,不同降雨概率、降雨历时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随降雨历时增加,稳定性系数逐渐变小,1h~6h 的稳定性系数为0.007~0.050,6h~12h 的稳定性系数为0.080~0.104,可以看出,随着降雨历时增加,稳定性系数的减少幅度逐渐增大。在相应降雨历时条件下50年一遇的稳定性系数要小于10年一遇的稳定性系数,这很好理解,随着降雨量增加,滑坡稳定性减弱,也进一步说明降雨时滑坡失稳的重要成因;在相同降雨历时、降雨概率条件下,M-P 法的稳定性系数也略大于Bishop 法的稳定性系数,进一步验证了后者相对更保守。
表2 暴雨工况的稳定性系数
为进一步掌握不同降雨历时、降雨概率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经统计,在M-P 法计算结果中,50 年一遇降雨概率条件下的稳定性与10 年一遇降雨概率条件下的稳定性相比,1 h 降雨历时情况下稳定性系数减少1.39%,6 h 降雨历时情况下稳定性系数减少0.67%,12 h 降雨历时情况下稳定性系数减少1.52%,三者的变化差异相近;类比,在Bishop 法计算结果中,50 年一遇降雨概率条件下的稳定性与10 年一遇降雨概率条件下的稳定性相比,1 h 降雨历时情况下稳定性系数减少了3.35%,6 h 降雨历时情况下稳定性系数减少1.44%,12h降雨历时情况下稳定性系数减少1.29%,三者变化也不大,对比来说,Bishop 法的稳定性系数减少幅度更大,这也进一步说明Bishop 法的稳定性计算结果更保守。
3.2.3 地震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
在地震工况条件下,到的稳定性系数为1.025,Bishop 法计算得到的稳定性系数为0.983,前者属于欠稳定状态,后者属于不稳定状态。
3.2.4 不同工况的稳定性综合对比
综上所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比而言,地震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相对最小,其次是暴雨工况和天然工况,说明地震工况是该滑坡的设计工况,且在该工况条件下存在较大的失稳风险。该滑坡设计工况不是暴雨工况的原因如下:该滑坡滑体厚度主要为20~30 m,最大厚度可达40 m,一般来说,降雨难以短时间渗入滑面,加之滑坡规模较大,附加地震力随之较大,因此,该滑坡的设计工况才为地震工况,而不是暴雨工况。在该滑坡后续防治设计过程中,建议以地震工况进行设计,并进一步结合区内气象资料,增加降雨时长,设置合理校核工况。
对黄土滑坡成因机制进行分析,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得到以下3 个结论:1)黄土滑坡具有其特殊性,其致灾成因主要包括降雨、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前缘侵蚀、人类工程活动及地震等,各类成因并非单一作用,是所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滑坡变形,甚至失稳。2)三类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而言,地震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相对最小,其次是暴雨工况和天然工况,说明地震工况是该滑坡的设计工况,且在该工况条件下存在较大的失稳风险。因此,开展此滑坡防治研究显得格外重要。3)通过该文研究,掌握滑坡成因及其稳定状态,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措施,保障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