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习孔子为师之道

时间:2024-04-24

吴娟娟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万世师表的孔子,其为师之道如言传与身教并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等对我们今天的教师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教育实践意义。

[关键词]言;传身;教仁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在当时已被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作为最著名的教育家,其言论集《论语》告诉我们:“在其位,谋其政,谋其政当修其德”,“师者,人之模范”。孔子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育标准,与其三千弟子共同营造了一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片绿洲点缀和装扮着华夏大地。那么身为教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一、为师者应言传与身教并重

效法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传统,从孔子教学生涯中,我看到了,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比别的职业群体具有更高的素质,孔子说:“君子不器”,说明教学生不能像训犬马一样只要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全面综合的素质。言传是师能的体现,身教是师德的体现。东汉哲学家王充曾说:“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这充分说明,师德师能对教师群体的重要性。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是教育之本,一个是教育之魂。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告诉我们言传与身教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诉我们身教的重要性。他曾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表明身教重于言传。教师首先也是普通人,从实践来看,显然言传比身教容易得多,如何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为师者行不言之教,应当正人先正己,通过榜样的示范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君子品格的形成。

二、为师者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我做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自己一定要比学生更加用功,广泛涉猎,做到“达者为师”,而不是“先学为师”。同时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多向旁人学习。孔子曾说自己“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在孔子的意识里,学习是终生的过程,并且处处留心皆学问。他还提出学习应当是快乐的事情,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习和兴趣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自觉、自愿和高效的。当然今天的物质生活条件已不需要老师们像孔子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其中亦有乐也”来淡泊名利,也不用像孔子感叹最好学的学生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为学日益,我们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孔子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我们的工作不是任务式的去完成,也不仅是为了生计而工作,教师的工作不应当是谋生的手段,从进入教育行业以来,就应当内化为自己一种生活的需要,教育不是低效的付出,更不是牺牲性的付出,而是在体验生命增值的过程中,建立在同学生分享与共度的生命历程里,包含作为人自然生活的幸福享受。

三、为师者应“仁者爱人,智着知人”

孔子一身关爱学生,知人善教。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仁是孔子整套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师德的基础,是他教书育人的重要理念标准。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来看,在教学过程亦有重要的价值。近现代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教师应当以爱心为基点展开教育,这正合了孔子在对学生樊迟问仁的回答,即“仁者爱人”。从教育实践看,能以关爱的心态与学生交流的老师更能让学生吐露心声,把握其思想动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否则教育就成了简单的说教,做不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孔子“有教无类”,广泛施教。在教法上提出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出“温故而知新”的循环学习方法,并要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正如颜回所感叹:“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身为教师就应当像孔子一样如一块磁铁,弥漫着强力磁场,散发着人格魅力。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正确看待师道尊严

我们应正确看待师道尊严,尊重学子。教师与学生不一定是平等的,但一定是对等的。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观念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性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无形中把自己当成了管理者,而不是教育者。生活中的教师和常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能力的局限,难免有出错的时候。但是应不断告诫自己,做到像孔子评价颜回那样“不迁怒,不贰过”,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面对自己的错误能说一声“对不起”,并善于倾听学生、同行、领导和家长的意见,亦如子路“闻过则喜”,回应“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以赢得学生的敬重。正如孔子对子贡说:“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吾与如弗如也”所表现出来的自谦,还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所以身为人师应以“珠峰之高立其志,以大海之深积其学,以松柏之节炼其品,以大地之厚养其德”,明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以此育人,方能使学生修君子之德,养浩然之气,成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