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升格”风

时间:2024-04-24

关荆晶 刘 泉 刘子君

(1.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2.武昌工学院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00;3.广西工学院党委 广西 柳州 54500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各地高校发展呈现出一种态势:在类型上,单科性的高校向多科性的靠拢,多科性的高校向综合性的迈进;在层次上,中专的升为大专,大专的升为本科,本科的争办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争办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笔者于此文把这一发展态势定为“升格风”。笔者运用协同学理论中的相关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协同学”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即是关于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科学。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0年提出,1975年建立起基本理论框架,以研究自组织系统有序演化的系统理论,旨在发现结构赖以形成的普遍规律。拙文试图运用协同学理论来分析高等教育管理中有关问题的一个小小尝试。

一、高校攀高升格是高教系统的一种“涨落”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多体系统来说,其子系统都与外界的库系统相耦合而使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对系统输入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一旦有了变化,就会引起系统要素之间出现某些涨落现象,即各要素的地位、作用与关系出现变化”[2]涨落是对系统既定宏观状态的局部偏离。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各国高校在某个时期莫不出现过或大或小的涨落。如,在市场竞争中,美国各高校所处的位置也只是相对稳定,部分学校仍在不断地变动,包括类型的转换和层次的演变,新学校的诞生和老学校的倒闭;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把原来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院都改为普通学术型大学,把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改为综合中学。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多样化、层次高移化。在就业市场上,研究生、本科生较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高,而专科生不太受欢迎,就业率低;同时,在招生时,专科层次的高校招生困难。因而,有些高校想方设法升本科,争硕士点、博士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崛起,不少学科打破单一学科隶属关系,走向综合化。学科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样由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促使那些单科性高校纷纷向多科性发展,多科性高校向综合性高校靠拢。因此,由于高校攀高和升格,都会引起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的变化,也即涨落的形成。

二、在一定条件下,高校攀高升格是系统结构实现有序的一种方式

当外界参量发生改变并通过耦合关系使系统内的参量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由于远离平衡态而突然产生不稳定性。这时各种子系统及其参量就会在剧烈的动摇和局部耦合关系中萌生出多种模式,它们在所受阻尼、所起作用的大小和力量对比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们为建立自己的模式进行激烈的竞争、协同,结果导致序参量的产生。序参量一旦形成后,又反过来去支配和役使所有子系统及其参量,进行协调一致的、集体的规则行为,产生一种协同效应,进而出现从无序向有序或者从一种有序向新的有序状态的过渡。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是非平衡结构,是动态、开放的。作为该系统的要素——高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各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反应也不相同,吸收外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质”与“量”也不一样,因此,这必然会导致竞争,如争资金,争地位,争优质生源和师资等等。通过竞争机制,奖优汰劣,激发高校活力,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个子系统及其参量如果在特定环境中处于优越地位,如果它的能量足够大,它就有可能在周围环境中激发出一种‘场’或‘波’,就会扩展到整个系统”,影响其他高校的办学行为。同时,通过竞争,让高校一进一退,一涨一落,使其认清自我,准确定位,相互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笔者认为,各高校之间的分工机制正是高教系统结构自组织演化的序参量。一旦由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而产生的分工机制——序参量出现,反过来会对高教系统所有高校的办学行为产生影响和约束作用,使其协调合作,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

三、对我国高校“升格”风的分析

既然高校攀高升格是系统结构实现有序的一种方式,那么,我国的高校攀高升格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呢?下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就宏观环境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受制度惯性的推动,政府的行政性计划在我国教育结构体系调整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同时,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难以灵活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高校之间公平自由的竞争机制也未形成,市场调节的作用乏力。因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够,“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尚未形成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面向社会自动调节的机制。”

其次,就高校攀高升格的动机和原因而言,由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观念,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政治色彩浓厚,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政府评估高校方式的单一性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高校在涨落中冲动多于理性。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现象并非是真正意义上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政府导向和宏观调控乏力的结果。

第三,就过程而言,目前我国各高校往往只有“升”而没有“降”,这样“一定程度上出现‘结构趋同化’倾向。表现为:在科类上,‘办热门专业’的趋同,导致科类发展畸轻畸重,人才科类失衡;在层次上,‘争上高层次’的趋同,导致高教重心的非正常上移,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结构失衡;在类型上,‘奔综合化的趋同’,导致高校‘特色化’的消退,整体结构的失衡。”由于这种涨落是线性的,而不是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因而系统的自组织难以发生。

四、构建我国高教系统自组织运行机制的相关措施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相关原理,在我国高教系统中,首先、政府要简政放权,给高校以相应办学自主权,让其能顺利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灵活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形成一种开放系统。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客观公正地对高校进行评估,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过程,让高校之间有进有退,形成非线性相互作用。再次、要积极培育高等教育市场,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使之公平、自由竞争,产生协同作用。最后、政府要转变职能,变全能型为服务型,正确把握好宏观调控者这一角色。运用立法、拨款、规划等手段对高校进行管理,促使各高校根据内外客观形势,正确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并自发形成协调一致的、集体的规则运动,产生某种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

[1]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70.

[2]邹珊刚,李继宗.系统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3.

[3]赵凯荣.复杂性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7.

[4]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