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

时间:2024-04-24

赵丽娟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学识,还要适应社会一线需要,能够直接上岗操作,同时又要爱岗敬业、懂得与人和睦相处,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为此,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必须要做的工作和任务,是社会纵深发展对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必然要求。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认真地、合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乃至塑造学校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

1.高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普通高校学生要强,更具有灵活性;

2.高职学生比中职学生理论知识要扎实,知识面更加有广度和深度;比中职学生更有礼貌、更守纪律;

3.高职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课程学习以外的各项活动,有较强的活动组合能力;

4.大多数学生都具有纯真、善良,朴实的优秀品质。

劣势分析

1.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其学习的稳定性不强、主观性不强;学习基础稍差;

2.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

3.新时期的大学生包括高职生更加在意个人发展,忽视社会责任;受家庭及社会风气的熏陶,更加注重物质追求,缺乏远大的理想,对未来感到迷惘;

4.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与人合作意识差,行为比较偏激;

5.不了解社会,法律意识淡薄。

机遇

1.新时期,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行业不断细分,社会越来越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专门人才;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也会为大学生包括高职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挑战

1.全球经济不景气,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随着科研和技术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三、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建议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需求、岗位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应该搭建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企业、行业协会充分合作,推进多样化订单培养;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路径,使得人才培养具有阶梯性、国际性。通过开放的培养模式,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空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需要高职院校改善师资结构,防止出现某些专业教师青黄不接;培养“双师型”教师,只有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既传授知识,又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使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求对口。同时应该坚持聘用一些企业能工巧匠、能人志士、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扩充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壮大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加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评和培训力度,为教师企业一线实践创造机会,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

(三)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改变过去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更为灵活多样的、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化、情境式教学,加大课内实训比例和质量,积极开展集中实训课,使教学做到“教、学、做、训”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积极争取各种职业资格的考点并加强职业培训,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拓展职业素质提供便利条件。

(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好日常管理

思想教育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要引导学生分析社会实际形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懂得要从多方面培养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乃至社会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专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对社会、专业、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最终培养高职学生爱岗敬业、谦虚谨慎、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等优秀品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

(五)改进学生考评机制

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只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方面而以,所以这种考评机制是片面的。因此,要改变这种考评机制,在测评学生的学科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爱岗敬业、谦虚谨慎、吃苦耐劳等基本素质进行跟踪式的、分阶段的测评,然后再对综合测评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不管怎样变化,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定要适应社会需求,利于社会发展。

[1]赵新华.新时期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9,(22).

[2]蔡景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3]史捷.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4]徐家庆大学责任:实现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教育与职业 2012,(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