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生活德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实施

时间:2024-04-24

李 慧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行政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学生道德缺失,中学道德教育实效低下已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育和生活相疏离。本文在阐述“生活德育”的内涵、把握其特征和原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脱离现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完成育人目标提供有益借鉴。

一、“生活德育”的涵义与特征

“生活德育”是指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也就是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且是回到生活的教育。[1]“生活德育”具有以下特征。

德育始于生活。生活德育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阶段性差异,以学生具体生活为起点,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进行德育。德育过程在生活中展开。通过让学生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德育,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将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实践和问题拿来做具体的教学素材。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传统德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应付考试,而生活德育强调的是德育的目的与其本身,而在于生活。

二、思想政治课与生活想脱离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

1.当前思想政治课与生活想脱离的表现。我国思想政治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学过程缺乏生活气息。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只注重系统的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是简单的传授和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内容片面,侧重于考察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学生道德知识的实际应用关注甚微。②学生生活中不讲道德,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脱离生活,导致道德变现只停留在书面文字上,而没有实际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也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是东躲西躲的,缺乏集体主义观。③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较低,总感觉政治课学习枯燥无味,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政治上,只是为了勉强的应付考试。所以,理论知识的片面性再加上与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德育学习没有发挥到其真正的作用。

2.思想政治课与生活想脱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感兴趣。由于与生活想脱离,教师只是简单的传授,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不想听,从而改为看其他学科书或者是做其他科目的作业。

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是很可观,主要表现有:第一,社会责任感不强。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情感。第二,没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把所谓的“哥们儿义气”看成是真正的友谊,择友标准偏颇,以不正当人为伍,甚至走上不归之途。第三,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是为了找一份“待遇体面”的工作。

社会风气恶化。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由于道德与生活的脱节,所以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会不择手段,比如会出现损人利己、坑蒙拐骗、丧失诚信等,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活德育”具体的实施原则

1.主体构建性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他们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必须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3]“生活德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主动权归还予学生。当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4]建构主义者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2.体验性原则。体验是指由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自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具有明显的主体情感倾向和过程的创造性。“生活德育”中的“从生活出发”,其目的就是要在生活体验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感性生命的成长,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多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能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知识相衔接、融汇与贯通,最终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

3.教学完整性原则。教学是沟通组织经验的各种概念命题(普遍性、抽象性知识)与学生个人在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里的生活体验的一种商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使学生通过这些概念命题逐渐认识自己置身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或形成自己的个体性知识,这就是完整性教学。[5]面向学生生活的目标只有通过完整性教学才能实现。

4.开放性原则。“生活德育”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视角来对待学生的道德发展。其主要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的开放。要紧紧关注时代的新变化,做到教学目标的与时俱进。②德育内容的开放。首先要向社会开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现代社会道德实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开展教学。③教学空间的开放。学校与家庭、社会广泛地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多角度的交流与实践。④教学评价的开放。评价方面,教师与学校吸收家长、社区等有关人员的评价建议与意见,进行完整的、民主的评价。

四、“生活德育“的实施方法

在实施方法上,主要有两部分即课堂上和课外的实施

1.课堂上的实施:主要取决于课堂内。课堂上道德影响主要是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教材和教法等。所以在课堂上实施“生活德育”的模式,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平等、友好相处的关系。精心预设动态教案即由原来的备“教案”改为备“学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生活化地组织课堂教学即“从生活到教学”——“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意见相互交流,思维相互碰撞、合作探讨)——“从教学到生活”(教师设置题目时要选择生活化的题材作为载体,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融化所学的知识)。

2.课堂外的实施:主要取决于课外活动等。学生除了主要的课堂生活,还包括校园集体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等。课堂是开展德育的主要空间,但是课外的生活也是开展德育所不容忽视的一片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堂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德育”指导下的政治课堂,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关系,加强课堂内外的有机联系,实施课外延伸教育,使课外行为实践成为课内学习的延续与补充。

3.要进行科学的德育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要多方面的吸收,即不只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还有家长、周围的朋友和同学等;在评价的内容上要做到全面的评价。道德结构包括的是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要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使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充分明确评价结果。我们进行道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贴标签”、“分种类”,而是要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去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从而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和一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方法。

总之,“生活德育”在批判传统的脱离生活的德育模式基础上,提出德育要回归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只有践行这一模式,正确处理好中学德育目标和学生生活差异性的矛盾,将课堂上的具体知识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1]邱镛妃.以生活为中心,构建生活德育模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答操震球之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04;5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