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立体化导向的“两课”教材体系建设

时间:2024-04-24

付清松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教材是高校两课教学系统的基础和命根,但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看,教师尤其是大学生对两课教材并不太满意,除了部分教师从“蓝本”向教学的转化能力欠缺(如对教材二次加工不够,教学形式、方法和技巧单薄或呆板等)反致教材本身味同嚼蜡外,教材自身也有不可推卸之责,特别是长期以来相对单一、单向和单调的平面化教材结构和建设模式难辞其咎。为此,宣传部、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专门强调要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1],这标志着从平面教材向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已纳入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议程。两课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不同角度阐发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内涵并为其实现路径献计献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构建立体化导向的教材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实现两课教学理念、形式、途径和方法与时俱进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2]时代条件变化了,包括教材在内的两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应与时俱进,不应墨守成规。两课课程其核心任务是承担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思政教育职能;两课教材其承担的上述功能不能简化为知识传授,也不是单调的意识形态灌输,而要着力于“三观”教育,落脚于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两课教材应体现两课课程的知、情、意、行、信的系统特征,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他律”顺利向“自律”转化,侧重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自我习得、自我创造的能力。

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改变我国目前两课教材体系过度平面化的需要。当前两课教材体系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其单调、单一、单向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重内容,轻形式。高校师生普遍认为“两课”教材内容干巴、形式单调、路数老套,往往是“原理+分析+方法论意义”的“三段论”。两课教材体系改革过分注重了内容建设,即教材自身的知识完善性和理论的逻辑周延性,而忽视了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设,造成形式呆板和单一。目前,两课虽然也形成了基本教材、配套教材、电子影响类教材、多媒体课件、精品公开课视频的教材体系,但这些新形式仍然只是围绕纸质教材的内容设计的,严格说来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纸质教材,而教材呈现形式的结构配置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其次,教材内容和结构编排偏重教师的教,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学,是单向度或独白式[3]的教材呈现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情感;重智育轻德育。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压抑了知识的建构性、生成性和过程性,忽视了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互动、创造性过程,只给结论,不给论证;只给原理,没有案例。实际上,当代“主体间性”理论启示我们,教育是“教”与“学”两个主体彼此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接受的空洞容器,是手段(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目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统一,教师可以是学习者,学生也可以是启迪者。单凭两课教材自身不可能完成上述任务,但教材是思政教育最基础的环节和载体,应尽量体现上述目标,要为教师展开互动和双向教学提供方便。

二、推进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应实现三个结合

实施立体化导向的教材体系建设,首先,要实现主教材同配套(辅助)教材相结合。主教材主要向教师倾斜,体现并满足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应由厚变薄,由多到一;配套教材重点向学生倾斜,适应并服务学生学习主体的需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增加知识的前沿性,应由薄变厚;主教材语言可以偏重逻辑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但辅助教材应侧重趣味性、探究性和生活性,体现时代特征。在有效应对两课教学新形势、大力增强思政教学效果的努力中,辅助教材是开展两课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

其次,实现教材内容与呈现形式相结合。内容要贯彻知识性、理论性、可讲授性和逻辑魅力,由多变精,形式要体现德育性、活泼性、可接受性和感染力,要由纯变杂;要从单一的纸质文本形式向纸质和电子、声、影等互补的立体模式转变,通过形式变化让教材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学生喜闻乐见。但形式是衬托,内容仍是主导,不能喧宾夺主;形式也不可过滥。总之,要将教材知识的“大话”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将其中的道理引申出来并像涓涓溪水一样流进学生的心脑。

应该编写纸质和视频相结合的教材或完全视频教材,既减轻教师授课压力,也会让教师有选择地将精力重点放在疑难问题的讲解上。应重视课外电影教材,配备两课影视教材数据库。电影是集形声光色为一体的综合再现方式,可以将两课教材中的那些涉及历史、资料和论证方面的内容制作成电影,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增强学习效果。另外,还要建立思政教育配套案例库或素材库,全国教材编写组可以将全国两课教师平时积累的真正值得品鉴的好素材、好案例、好视频、好做法等等收集起来并予以推广和共享,壮大两课课外教育资源。

再次,实体教材与网络教材相结合。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有关全国思政教育的专门网站,这同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很不相符的。应该通过一个全国性的网站加强网络教材的建设。可以考虑各省建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网站,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国联网,或直接由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网站,实现各种教材资源的共享。应考虑组织研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搭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把“死教材”变成“活教材”,把时空分离的教材变成能在网络上共享的“瞬时教材”。

三、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应实现多主体参与和互动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绝不意味着放松两课教材编写的话语权,但要改变实现话语权的方式。教材编写与修订的专家组成人员不能仅仅限于本专业,应向多学科共建的模式发展,既然两课教材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载体,那么,要使其承载德、智、体、美等多元培育任务,就应将更多的学科视角纳入进来,因此,教材编写组的学科组成应适当扩大,将教育理论家、心理专家、社会学家、美学专家、文艺学等方面的专家等纳入教材编写队伍。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两课教材编写组要经常走下来,到高校基层教师和学生中间听取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渠道保证基层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建议能及时反馈到教材编写组。不仅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和不同规模的教师座谈会,还要听取高校其他思政教学主体的意见,特别是要通过切实有效、民主平等的各种形式听取受教育主体即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利用大规模的调查问卷、写信(如“我心目中的大学两课”)、暑假座谈会等,广泛汲取学生对教材编写的希望或好的主意。

教材的立体化建设也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知识条件和学生认知条件下,在给予中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另外,实现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还需要在批判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更新教材编写理念、拓宽编写视野、创新编写机制。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5.

[2]苑申成.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特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9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