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教学质量控制的探讨

时间:2024-04-24

莫天生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众所周知,管理出质量、出效益。人才培养工作也是这样,没有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没有教学管理创新,难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新建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保证高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于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从规模扩张为主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时期,也是学院升格本科院校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更应该重质量、上水平、求效益、求发展。本文结合我校教学质量控制的实践,对高校新建校区教学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一、一校两区实施有效教学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师生间的交流较少。我校主校区在广州市花都区,新校区在佛山市三水范湖开发区,两校区之间需要50分钟的车程。大部分教师家在花都区,更有一部分住在广州市区,主要靠乘坐学校校车往返。教师都承担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有的老师甚至同一天上下午在两校区分别有课,工作的繁忙与空间的距离使得教师疲于在两个校区间甚至三个地区之间穿梭奔走,教师与新校区学生交流太少。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来讲,教师的答疑辅导很重要,但教师们下课后必须坐校车回校本部或回市内,不能固定且长期的给有疑惑的学生及时答疑,缺乏辅助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受到一定影响。

2、“走教”与“走管”致使运行成本增高的同时不利于校区教学秩序的稳定。由于两校区相距较远,公共交通不便,大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每天都乘坐校车往返于校区之间,学校花费在交通运输上的成本无形上升。而“走教”的教师和“走管”的管理人员耗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增加,使得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精力大受影响。同时,教师和管理人员由于赶不上校车而耽误教学和工作的情况时有出现,教学事故率时有发生,校区的教学秩序受到挑战。且“走教”与“走管”使得校区的学生与老师和管理人员沟通较少,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由于新校区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特别是教学基层管理组织如系(教研室)或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未能有效地配备,导致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人员缺乏,且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4、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窄,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不健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主要集中在以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主。而教学质量监控应包括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应包括办学条件、教学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范围。在教学过程监控中,只注重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控,对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情况监控的关注度不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执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保障与监控明显不足。

二、新建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是个综合化的概念,衡量其高低应该包括教学、学习及管理质量的综合指标。教学质量又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形成物,应该是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更应注重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1]因此,如何保证新校区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应对。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在观念上和措施上加强教学质量的控制。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新建校区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及地理原因,各种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变得十分繁重和复杂。一段时期内大部分教职员工的工作任务都可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容易产生只求完成任务,不管质量的现象。领导要认识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并以此教育广大教职员工,使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学校应成立了教学质量控制中心,为教学工作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专门从事教学质量控制。

2、成立校级专门的教学督导组和系级教学质量监控组

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督导员由学校任命,工作对校长负责。督导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既有退休的老教授,又有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优秀教师。主要担负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督促。并结合课堂评价经常性举办教学讲座、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系部教学质量教学监控组弥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力量不足,校系两级督导制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分工和合作,以发挥最大的督导质量和效益。学校教学督导组是教学工作的监督机构,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反馈和教学督查、指导的组织,是学校教学质量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系部的教学监控组是系部对教学质量的自我监督及具体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组织,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教学督导组有权对教学监控组的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教学监控组应不定期地向学校教学督导组汇报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并定期递交工作小结。

3、以教师课堂质量评价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是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把教学整个过程分为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和教学条件保障等环节,各环节细分为若干项目,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教师课堂授课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选择这一环节进行重点督导。每次由3-5位督导员听1位老师上课,每次2-3学时。每位督导员独立对评分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并写出书面评语。然后由教学质量控制中心的秘书综合归纳督导员的书面评语并计算出平均分,形成综合反馈意见反馈给被听课的教师及相关的教研室和系部。各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组织和应用的程度,讲课技巧如设问启发和对比重复的运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的情况及基本授课素质,如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口齿是否清晰及演讲技能等的表现,基本反应了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水平。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为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和评奖作为重要的依据。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督导,一是规范课堂教学的程序;二是普遍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四是推动教师积极钻研业务。

4、关键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控制的常规化制度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进行监控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因此选准关键环节进行常规化的监控至关重要。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见习课)和考试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每学年保持抽查性听课,尤其侧重对在新校区上课的教师,被反映教学效果不够好的教师,拟晋升职称的教师及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听课。对每位被听课教师进行打分并写出书面评价,反馈到教师个人和教研室。期末写出课堂督导总结,呈送学校有关领导并适当在校园网公布。对考试的监控,每学期初对上学期期末的考试试卷进行抽查,写出质量评价报告。除了上述常规性教学质量控制工作外,还辅以某些专项检查。专项检查不定期进行,如教学档案检查、课程安排检查、教师的教学纪律检查等。

5、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两校区办学使得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管理战线拉长,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实效性大打折扣。国内外的很多多校区高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设有效解决了管理实效问题。如浙江大学针对4校合并后5个校区、5所附属医院分布于杭州市的东西南北中的复杂状况,确立了“四校合并,网络先行”的方针,建设了新浙大校园计算机网络。目前一条总长度为54公里的高速光缆已把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连接在一起,并在该线路上开通了一条大型室内会议视频系统。这条大容量数字通信干线的建成和完善,为浙大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广大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2]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新建校区的网络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新建校区的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教学管理信息的传递和流通。

三、相关建议

1、调整管理与督导策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激情,从物质上适当提高这部分老师的待遇以作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回报。学校为教师实施新校区教学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引,服务教师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相应要求,比如在上课期间不定期抽查点名来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要求教师进行工作小结。另外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对年轻教师的预教活动。

2、加强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营造新校区的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同学们的精神家园,定期邀请高水平的教授、学者、知名人士到新校区做各种报告,让新校区的同学们拓展视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增加两校区同学之间的联系,让老校区的学长们把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经验传授给新校区的新生同学们,作为同龄人,他们之间是非常容易沟通的,不少新生都提出他们希望了解高年级同学们的学习状况,通过观察他们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习惯。

3、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近年来随着两校区的建设,学校引进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历、职称、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两校区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我们需定期举办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训练,使他们熟悉学校的校情、校史,了解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日常办事规程,学习教学管理理论,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同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与年轻一辈分享交流工作经验。此外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学校还需严格考核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成效,从而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以保证教学管理制度得到精准而全面落实。

两校区办学对学校来说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也是挑战。教学管理在两校区办学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难题,学校须与师生通力合作,勇于冲破传统管理格局,狠抓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能,力争实现两校区教学管理高效运行,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这不仅是每一所院校图谋生存、发展和竞争、扩张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期待和要求”。[3]47-49

[1]候蓉,温群雄.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3).

[2]姚炜,王洪法.多校区办学:苏州大学的经验、问题及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严新平,张安富.多校区大学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