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艾尼瓦尔·买买提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是人类整体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的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根据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下了各种定义。从它的功能出发说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它的结构看它是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以上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特征。
语言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它不仅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就其功能而言,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工具。研究语言离不开对社会文化的考察,文化性质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的生成和发展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受到文化的制约。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日用器具,服饰,居住等。制度文化指各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饮食习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婚姻形式,亲属关系,教育,道德,风俗,宗教,礼仪等。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等。
语言是由人创造、使用和发展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又使人有了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表征。语言与文化都属于社会和民族的,而不属于个人。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群体之中的,各文化群体和社会群体之间千差万别,从而使得使用语言的主体必然带有特定的群体文化、地域文化乃至时代文化等特征。语言就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与其他文化现象有区别的。语言受文化制约的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作用,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创造工具,没有语言,人就无法观察、思考甚至认识整个文化世界。
在同一民族内部,人们可能会因为年龄,性别,职业和各自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并表达各自的思想,而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上都认同并遵循同样的法则,即语法规则,这些语言规则是一个民族长期沿袭下来的言语表达习惯,是民族思维方式或程序的反应,是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思维的规律可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意识和语言个性。
由于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差异,不同民族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概括内容等也不会完全相同,导致不同民族语言词汇的语义体系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固定看法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在语言中尤其是词语中得以反映出来。不同民族词汇中词义的概括范围不同,词义的褒贬色彩有异,词义的搭配关系不对等,词义的联想反应迥异。在长期语言使用过程中,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时代的变迁,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语言中的词义不断发生变化。比如:词义引申,词义扩大,词义转移等。除此之外人们的语用习惯,语用目的,语言环境也会发生变化。词语有关特征的引申和人们语用目的产生隐喻或换喻。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会出现。隐喻的意义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它着重事物间的类似性关系。隐喻可以是词,词组,句子,也可以是篇章。比如:“人生是一本书”、“他是一条狗”。第一个句子中的《人生》是本体,《书》是喻体。第二个句子中的《他》是本体,《狗》是喻体。
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此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就具有认知功能。
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互动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相似性就是互动过程的根据。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物理的相似性可以是形状,外表及功能上的一种相似性。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间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隐喻,则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间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
隐喻可以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提高语句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隐晦性,诗意性。人们达到礼貌目的往往会避免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说法,此时就需要借助隐喻性的委婉语,维持人际关系。
词语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赖以生存的支柱。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带有文化伴随意义的词最能代表民族特有的文化。民族文化差异对隐喻的理解产生困难,特别是带有文化伴随意义的词,即带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的词语、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带有文化伴随意义的词一旦进入隐喻语境,它的意思就很难理解,可以说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理解这样的隐喻的意思。
汉语和维吾尔语词汇体系中有许多特殊文化背景的词语。
维吾尔族曾以畜牧业著称于世,他们非常爱护牲畜。牧民们用辛勤的劳动培育了许多优良的牲畜,以作衣食之源。主要放牧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维吾尔语中有许多以牲畜为喻体的隐喻,比如:“马是男人的翅膀”、“她是一只绵羊”、“他是一头牛”。这三个隐喻中前两个隐喻的意思好理解,不过第三个隐喻不了解维吾尔族文化的人来说不是那么好理解,因为《牛》在维吾尔语中是“憨厚,笨拙,贪吃,不懂规矩”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是“任劳任怨,不怕辛苦的人”的象征。
比如,我们说“他们是一对鸳鸯。”汉族人很快就理解这个隐喻的意思,但是维吾尔族人不太理解它的意思。
《斑鸠》在维吾尔语中用来比喻“怕老婆的男人”。如果我们说“那个男人是一只斑鸠。”维吾尔族人很容易理解。
“中国是沉睡的雄狮。”这个隐喻汉族人很好理解,但是对维吾尔族人来说这个隐喻很平凡,没什么特别。
“他是一个红眼睛。”这个隐喻的意思是“他是一个贪图别人财产的人。”如果没有共同文化背景,人们就无法理解这个隐喻。
不同民族的人民对不同的事物赋予的寓意有区别,而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文化差异对语言中的隐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丰富隐喻的内容或形式,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另一方面它限制隐喻出现的语境。但由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人类文化存在着共性,对一些有典型特征的事物赋予了基本相同的寓意,联想也很相似。如蜜蜂在汉维两种语言中都象征勤劳忙碌。如果说“她是一只蜜蜂.”维汉两个民族的都可以理解。
总而言之,从民族文化差异对解释隐喻意思的作用,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拥有的不寻常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民族特征。
[1]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
[2]王演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1.
[3]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
[4]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5]李纯.维吾尔语词汇与文化研究.新疆建设兵团出版社,201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