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Au—Pt纳米枝晶催化剂及其对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时间:2024-05-17

彭凌一+干林+杜鸿达

摘 要:本文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在无任何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在Au纳米颗粒表面制备了不同Pt覆盖度的Au@Pt纳米枝晶催化剂。电化学测试表明,在中等Pt覆盖度时,其对甲醇氧化反应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Au核Pt壳催化剂;纳米枝晶结构;甲醇氧化;乙醇氧化

中图分类号:O64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irect alcohol Fuel Cell,DAFC),采用甲醇或乙醇等为燃料,在氢氧燃料电池受到燃料储存运输限制的情况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甲醇氧化反应(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MOR)和乙醇氧化反应(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EOR)的动力学缓慢,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在目前广泛采用的Pt基催化剂中,核壳结构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因为其一方面可以降低Pt用量,另一方面基底的应变效应或电子相互作用效应可以调控表面Pt原子层的催化性质。其中Au作基底得到的Au核Pt壳结构催化剂(Au@Pt),是一种高效的醇类氧化催化剂。相比对球形纳米催化剂,纳米枝晶(Nano dendrites)催化剂可以提供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提高催化活性。通过化学还原法可以得到可控的Au@Pt枝晶结构,但是合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很难在后续处理中除去,对催化反应将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提出了采用电化学共沉积,利用Pt在Au表面自发生长为团簇的特点,制备Au@Pt枝晶结构催化剂的方法。这一方法避免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通过控制Pt的沉积量,系统研究了Pt的覆盖度对甲醇和乙醇氧化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

1.实验部分

本文中所有的电化学实验均在瑞士万通Autolab PGSTAT204电化学工作站上完成。所有的电压均已换算为相对于pH=1时的可逆氢电极(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所有的电镜表征在FEI公司的Tecnai F30透射电镜上完成,工作电压300kV。

Au纳米颗粒的合成采用NaBH4还原法。具体步骤为,将0.01g炭黑(Carbot XC-72)、10mL异丙醇(国药,分析纯)、50mL超纯水(Milli-Q)超声分散15min后,置于冰浴中持续搅拌,然后加入300μL 43.65mM HAuCl4(阿法埃莎,99.999%)水溶液。搅拌10min中后快速滴入含有0.02g檸檬酸钠(国药,分析纯)和0.0025g NaBH4(硼氢化钠,分析纯)的1mL水溶液,反应一个小时后,抽滤并用超纯水洗涤两次后烘干得到20wt%的Au/C黑色粉末。

Au@Pt枝晶结构纳米催化剂的制备采用共沉积法。具体步骤为,以滴有Au/C浆料的5mm直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10μL的1.6mg/mL浆料,相当于3.2μgAu),在氮气饱和的75mL 50mM H2SO4+50mM CuSO4电解液中,控制工作电极电位为0.795V,滴入150μL 50mM K2PtCl4(阿法埃莎,99.999%),使混合电解液中的K2PtCl4浓度为0.1mM。线性扫描至0.67V,然后在0.4V~0.67V电位区间以100mV/s的扫描速度循环扫描若干圈。其中0.4V和0.67V分别为在实验体系中Cu和Pt的体相沉积电位。由于电解液中Cu浓度(50mM)远高于Pt(0.1mM),负向扫描时Cu和Pt共同沉积,并且Cu占据绝大多数表面位置;正向扫描时Cu被氧化除去,留下已沉积的Pt。通过控制沉积圈数,可以控制Pt的沉积量。

2.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Pt沉积量Au@Pt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图1(a)~图1(d)分别为不同沉积圈数(1圈、20圈、40圈、100圈)时得到的Au@Pt的TEM图像。可以看到,1圈沉积时,颗粒基本保持了类似Au纳米颗粒的光滑表面,随着沉积的进行,20圈沉积时,颗粒表面出现分散的小团簇。100圈沉积时,小团簇相互连接起来,将基底的Au颗粒包覆住。图1(e)(f)分别为20圈和100圈沉积时Au@Pt的高分辨像,可以看出Pt在Au表面外延生长成约2nm大小的团簇。

2.2 不同Pt沉积量Au@Pt催化剂的电化学表征

图2(a)为不同Au@Pt催化剂在0.1M HClO4中的CV曲线,可以看到随着沉积圈数的增加,Pt的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Pt)增大。图2(b)绘出了ECSAPt随着沉积圈数的变化趋势。趋势近似为线性,说明Pt的沉积是比较均匀的过程。图2(c)(d)分别为EOR和MOR的正向扫描比活性的对比,0.8V时的比活性对比分别如图2(e)(f)。在EOR和MOR中,比活性均呈现出“火山型”的变化趋势,即中等沉积量的Au@Pt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分别为10圈沉积和20圈沉积时,相比于商用Pt/C催化剂,分别有8倍和1.6倍的提升。

2.3 机理分析

结合电镜表征结果和晶体的异质形核及生长理论,笔者推测Pt的沉积如图3所示。因为沉积时大部分表面被Cu占据,所以Pt的形核和生长速度较慢。在Pt沉积量较小时,分散在Au颗粒表面,颗粒形貌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而醇类分子需要至少3个近邻的Pt原子集合才能有效脱氢,Pt沉积量较小时,不易形成3个Pt原子的集合,催化活性较低。而在Pt沉积量较大时,Pt壳层厚度较大,不仅弛豫效应使得表面Pt原子层受到基底的应变/电子相互作用减弱,因而催化活性也较低。因此中等Pt沉积量的Au@Pt催化活性最高。

结论

本文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t覆盖度的Au@Pt枝晶结构纳米催化剂,中等覆盖度时对甲醇和乙醇氧化反应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相比商用Pt/C催化剂有显著的提升。这一方法避免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充分发挥了表面枝晶结构的优势,因此得到了可观的催化活性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