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设计

时间:2024-05-17

张晓琳 张学庆

摘要:建筑的基本布局方式只有与特定地点的具体条件结合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建筑。通过对建筑环境的认知,提出了对不同建筑环境进行分析总结的方法。

关键词:自然环境;基地分析

建筑的基本布局方式只有与特定地点的具体条件结合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建筑。进行具体设计时,就应该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体现出对所属环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尊重,并力图体现出其地域特征,以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对与一个特定的地段,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性往往并不是等同的。有的时候,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如自然景观特色鲜明的地段,而有时候,人文因素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特点的建筑环境,如何结合建筑群体对其进行分析成为本文论述的中心。

1 建筑布局对自然因素的考虑

1.1 建筑布局时应尊重基地环境原有的秩序,努力做到把建筑空

间融入基地环境之中,建筑应始终处于“配角”地位。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深刻理解基地环境为前提。只有理解了基地环境,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结合”。自然环境虽不如城市环境有较强的建筑文脉和文化背景,但山脊、水体等自然因素所构成的基地的精神特质和场所性格,同样会给设计带来很多参照。应该通过分析和设计,发现和顺应基地的脉络,在此基础上,确立自身的结构,最终达道二者之间的和谐。建筑因基地而成立自身,形成它自身的秩序和结构,而基地也因建筑的介入而获得了新的形态和意义,好的设计应能在建筑和场所之间达道默契,使二者能够互为因借,并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以下介绍几种基地分析方法。

1.2 基地景观形态分析方法

美国学者西蒙德在其所著的《景观建筑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面向自然的规划设计方法,并进行了透彻的论述。西蒙德认为:“西方现代设计规划,表现为对自然的蔑视,以及对地形、气流、水流、树木与绿野的轻视。而现在,我们必须知道大自然的力量(形式与特点),尊重它、回应它,并把它用到适于它自身的目的之上”。他特别强调建筑的布局应建立在科学的场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场地分析方法,对于一个特定建筑的基地环境,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景观品评

1.2.1 一块基地的自然景观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从对建筑的选址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建筑的基地可能包括山地、平原、山谷、洼地、海洋、河湖等多种形态。不同的基地有其特有的品质,如大海的浩瀚与广阔、山体的挺拔与险峻等等。在建筑布局时应注意保护这种品质,而不是去破坏它。

1.2.2 主要自然景观因素:基地中有许多自然风景形式、特征和力量,我们很少能够加以改变,我们必须接受它,并使建筑的布局适应它。

1.2.3 次要自然景观因素:基地中的一些景观因素,如小山、丛林、小溪、洼地、沼泽等,可以结合具体的布局加以改变和装饰。

1.2.4 景观的修饰:建筑不居中,应尽力保持并加强原有风景的特性,删除一些破坏因素并引进新的因素,加强、保护与整治并行。

在对建设环境品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地的详细测量,进行绘图分析,综合考虑最佳景色、不良景色和令人生厌的景色;树木的保留与迁移;基地的借景与对景;交通组织对场地的合理利用;洪水水位和局部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要着眼于自然特色的保护与修饰,偏重于从视觉和景观形态角度对基地进行分析,对建筑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种分析方法,还未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从自然界的整体系统去分析自然环境。

1.3 基地生态分析法

从建筑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建筑环境是由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于人和建筑环境并重的人工生态系统而言,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下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以生态建筑学的观点进行基地分析,不仅注重自然系统包含的诸如气象、地质、地形、社会、土壤、动物、植被等基本因素,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关系,把自然环境当做一种动态的系统加以分析,进一步得出最优化的土地利用方案。任何场所都存在某种土地利用的固有适宜性,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基地的各种生态因素的分析去发现这种土地适宜性。具体程序如下:

1.3.1 生态因素调查。对于一块特定的基地,生态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文化因素;

1.3.2 对生态因素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建立调查图,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将每一个生态因素分出级别,在此基础上绘出各单项因素图,再将它们叠加,就得到综合图。

1.3.3 对综合图进行分析,得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由单项因素图叠加产生的各级综合图揭示出不同的地段具有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对生态上极为敏感的地段,景观独特,宜作为保存区;对于敏感性稍弱的地段,景观较好,可作为保护区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对于自然地形意义不大的地段可作为建设群的布置地段。

这种方法建立在生态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比第一种方法更具有科学性。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这种将得到广泛应用。

1.4 基地气候分析法

虽然前两种方法都涉及到了气候因素,但鉴于一个特定的地段气候因素对建筑布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基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单独分析。基地的气候因素包括日照、局部地形风、温湿度等因素。

以上三种基地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侧重点各有不同,景观形态分析有助于达成建筑群与基地环境的视觉协调,保护基地的景观特色;生态分析为基地的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气候分析则有助于设计者主动把握基地的局部气候条件对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布局,以创造舒适的局部小气候。

2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基地建筑设计中,提出了普遍遵循的设计原则就是“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认为这样可以和自然环境取得“协调”。显然,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还是基于景观形态方面的考虑。但针对不同的建筑性质、不同特点的建设基地环境,具体布局时应兼顾建筑功能的复杂性,研究建筑环境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味追求小、低、散,也会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2.1 一些具有较多功能的建筑群,当其各项功能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或者在建设用地有限的情况下,这时建筑的布局只能相对几种布置以取得对其建筑功能和建筑物质条件的需求。

2.2 过度分散的布局会给室外道路、管线工程增加额外投入,同时对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不利。

2.3 过分分散的布局实际上在更大范围内扰乱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视觉上”与环境协调仅仅是表面上的和谐,对自然界循环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调”。

在建筑的设计中,结合建筑周边环境,对其自然、人文景观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尊重它们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才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