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时间:2024-05-17

范向军 闫国栋

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由于语言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每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体现某种民族文化的特征,而作为用另一种语言对一种语言来阐释的话动-翻译,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因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而且符合目标语的语境?本文将从文化语境方面来探讨翻译的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翻译;语境研究;异化法

1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提出来的,后来伦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J. R. Firth )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这一理论。系统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 Halliday)把语境分为二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1]。我国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语境进行了研究,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胡壮麟认为语境除了狭义的语言内语境即上下文外,还有两种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2]。纽马克(Newmark)曾指出:语境在所有的翻译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木词义[3]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而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

既然语境研究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那么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其研究中也一定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其复杂性不言而喻。要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出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相同的效果,译者首先就必须正确捕捉原文话语的核心,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不得不考虑原文的语境因索,诚如“一字之含义取决于其上下文”所指示的那样,上下文与翻译的紧密关系及其对于翻译具有很大重要性,而在此方而许多学者如刘必庆、朱文振、柯文礼、杰弗瑞·N·利奇等都做过颇有见地的论述。Newmark (1982)就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索,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不过毕竟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话动,所以,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小觑,并且译者在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风格等的同时,还要尽量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语境,开始从小同角度和层而对文化语境进行大量的研究。而译者能否真正把握和表达原文思想,也取决于其全面的学识修养,既包括其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又包括其对译事应采取的态度。

2 具体策略的选择

2.1异化法和归化法

异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传递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它赋予译语全新的语言成分与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这种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互相交流和渗透,推进它们的相互融合。例如,“rob Peter to pay Paul”一语的喻意是“挪东补酉”、“借债还债”,“剜肉补疮”、“损此利彼”等,但在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中就需要异化自译。再如,“bury the tomahawk”(埋掉斧头)与“dig up the tomahawk”(挖出斧头)是一对孪生成语,源于北美印第安人习俗,前者喻指“停战讲和”、“消除事端”、“言归于好”等,后者可译为“宣战”、“诉诸武力”、“再动干戈”等。

2 .2为符合文化色彩的需要可进行灵话增补

不同民族在其各自的文化传统、由于生活习俗及审美情趣影响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所以,中西方的许多习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或事物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形式。有时,翻译中为了保持源语文化特色,译者可保留源语的形象特征。但由于文化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很多情祝下源语的喻义得不到有效表达,甚至会产生歧义,这时可以使用增译法来解决,通过简短的解释性词语来准确传达原文的修辞效果和文化内涵。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可译为“Thisislikeshowing 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鲁班在中国虽是家喻户晓,但如果译文中没有,“the master carpenter”这一同位语的解释,不知典故的外国读者一就会感到茫然。另外,有此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习语在目的语文化中根本无法找到对等项,在翻译时可用加注法进行弥补,通过注释来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使源语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目的语中得到较好的传递。如汉语成语“叶公好龙”如果被自译为“Lord Sheh'slove of dragons ”,不了解这一典故的英语国家读者一根木就无法读懂其中的寓意。译者一可以在其后另加注:LordSheh was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只有这样,才能帮译语读者真正理解此成语的文化意义和语用意义。

2.3注意缩略、变异形式,合理翻译

英语习语有时以缩略的形式出现,而其含义小变。一般来说,这种简化习语的英译汉是在易理解的条件下保持原文的简化形式。下面是一此英语习语常用的缩略形式,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真正含义。“To cry over spilt milk”是“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的缩略形式,我们常译为“覆水难收,徒悔无益”。“Teach one's grandmother”是从“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中缩略,意思是“在行家而前展示本领”,即汉语所谓“班门弄斧”。“A friend in need”来自“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意思是“患难之友才是真朋友”。“Birds of a feather”由“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缩略而来,意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A bird in the hand“是”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的缩略语,意思是”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翻译。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阶段,译者一直都要考虑文化语境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译语文本的生成是译者对源语语境的理解和对译语语境的激活中进行的。翻译实践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相关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然而翻译过程不是文化语境的简单复制,需要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再创作,也就是需要解码和编码的双重过程,使翻译真正实现其在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因而基于语用学研究成果的文化语境理论,对推动翻译研究的理论及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CohesioninEnglish[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Newmark, Peter. A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London:Pergamon Press, 1982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1998(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