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网络语言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4-05-17

朱 红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此速度发展,未来2-3年中国的网民数量预计超过5亿。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即时通讯、论坛以及聊天室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可以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方式又催生了新的交流媒介——网络语言。

1 何谓网络语言

何谓网络语言?周洪波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中将其界定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及BBS上常用的话语”。于根元对网络语言的描述是这样的:“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多有不同,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令人新奇或令人愤怒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加工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的产物。而刘海燕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

从三位学者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和公众的理解看,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从内涵角度讲,它包括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文字、符号、字母以及杂烩组合而成的各种表意图形,表达的意思是在广泛的网络交流中约定俗成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从外延角度讲,它不包括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应用与运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诸如C/C++之类。

2 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新时代和新媒体的产物,其迅猛发展之势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积极方面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使枯燥的文字交流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话气息。有许多网络用语就是反映科技社会和现实生话的新词汇,不少传统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趣味、意境,而网络语言却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些网络语言因表达准确,逐渐进入日常用语,如:“登录”、“点击”、“版主”、“黑客”、“博客”、“驴友”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手段。不仅如此,在推崇个性、追求独立的网络世界里,网民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涌现出大量构思巧妙、令人瞠目的网络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网虫”(指迷恋上网的人)等等。这此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这样解释的。

2.2 消极方面的影响

在传统汉字和标点符号以外,网络语言大量使用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这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形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谐音数字替代汉语文字,减弱了汉字的表意性,如:把“就是”写成“94”,把“再见”写成“88”、把“不要这样子”写成“表酱紫”;同音字、同形字相互替换,颠倒原来的词义,如:“杯具”替代“悲剧”、“洗具”代替“喜剧”;改变汉语词汇本来面目,原有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黄昏恋”理解为“晚上锻炼”;“后起之秀”解释为“最后一个起床”等;将中文、英文混写,使句子不伦不类,如:把“我和妈妈去逛动物园”写成“我和妈妈去逛200”,“200”是网上流行的“ZOO”(动物园)英文的另类写法。这些网络用语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汉字形音义关系)形成冲击,且已向现实生话渗透,部分公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网络用语不知所云。

3 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正是因为网络语言超强的渗透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才引发了如何对待网络语言的争论。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支持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是对传统语言的发展,它不仅具有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而且还便利和灵活,这是传统语言所不具备的。同时,网络语言并非正式语言,仅是一种网络交流媒介,方便、精练而不失活泼。在现实社会中能接受千奇百怪的口语,在网络环境中为何不能接受这种新时代的口语——网络语言呢?该观点同时认为,网络词汇无论是被继续使用还是被淘汰,要靠其自身的发展来决定,对网络语言的涌现不必杞人忧天。

第二种观点,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肢解和破坏了汉语语言,错词、错字连篇,尤其是将数字、拼音、符号、外文与汉字的的大杂烩组合,乱解词义,无度无序地谐音等行为,破坏汉语的纯洁性。对正在处于学习文化知识青少年负面影响最大,网上流行故意写错字或歪曲本意的风气,已影响到传统汉语的教学,应该全面禁止网络语言。

第三种观点,折衷态度。承认网络语言利弊共存,网络语言很可能给现代汉语带来革命性影响,其形象生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会丰富汉语词汇,但这也可能同时会给民族汉语带来巨大的污染。该观点主张应以平常心态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的发展,宽容而不放任,既要认清语言发展的规律,确认语言发展中的多元现象,相信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自我清洗排污能力,同时又要强调规范,使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网络语言是活动在虚拟空间的网民社群逐步创造出的一种社会语言变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它将继续存在下去。其在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份的同时,也给汉语的规范性、纯洁性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既不能一棒打死,也不能任其自流,而是规范和引导它,这对于汉语的健康发展与规范,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引导网民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规范网络语言的途径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行政部门层面、教育机构层面、网络媒体层面以及网民层面等着手规范网络语言。

4.1 研究网络语言发展规律丰富现代汉语体系

国家语言文字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组织语言专家,紧紧跟踪网络语言的发展,加强研究,确定规范标准,汲取网络语言中积极因素,减少、消除失范用语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把网络新词换成传统词语表达,可读性就会很差,那么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规范(标准)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如果其符合现代汉语词汇(造词)规律、公众又普遍接受,应及时予以肯定。如:“版主”一词,被收录到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

4.2 明确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在内全社会的责任

限定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和范围,防止网络语言过度泛滥。除非因客观描述涉及网络事宜而不得不使用网络语言之外,有关部门、单位应不折不扣地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行文时不得使用没有经过语言文字部门认定的网络语言,就如同口语化的词汇不能出现在公文中一样。学生读物、学术刊物、官方报纸等出版机构也要带头遵守汉语语言规范,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词汇,在出版物上必须借用网络语言时也要进行严格的程序审查。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出台地方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4.3 发挥学校教育职能培养学生正确用语习惯

加强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汉语规范意识的教育,语言教育对规范网络语言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担负更多的育人责任:一是将规范网络语言的工作融入现代汉语规范化教学之中,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运用规范的汉语词汇,促使学生构建规范的语言背景;二是提高青少年学生对汉语拼音的理解(汉语拼音是准确、科学、方便的,汉字读音是学习普通话的辅助符号),同时,加强和完善汉语拼音教学;三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增加知识,规范语言表达,不随意引用未经国家语言文字部门认定的网络语言 ;四是将网络语言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学校论坛、网络语言的对抗赛等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提高学生对待新出现的网络用语的鉴别能力,达到寓教于乐、学思结合的效果 。

4.4 借助网络媒体资源优势宣传网上规范用语

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语言传播功能,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媒体在规范网络语言工作上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首先,媒体应加强自我规范,坚定对公众负责的理念。媒体语言介于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之间,新闻报道可以个性化的新鲜语言,吸引公众视线,但并不意味其可以滥用网络语言。在不得不引用网络语言时,主流媒体必须进行起码地甄选,把符合词汇规范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和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减少直至避免使用非汉字网络语言,更是不能迎合曲解汉语词汇的网络语言。

第二,主流网络媒体要肩负引导网民使用规范的网络语言的责任。面对良荞不齐的网络语言,新闻媒体应该积极主动配合语言文字部门、教育部门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主流媒体可以通过网站平台与网民签订网络语言使用公约,使网民在论坛、聊天室树立一个意识——不膳意创造新词汇。增强版主等拥有较高的信誉、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网民的责任感,不时地提醒在网络公共空间的网民要使用规范、文明的网络语言。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等强势媒体应在这方面为其他网站做出榜样。

4.5 调动广大网民参与规范网络语言的主动性

网民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主体,规范网络语言不能忽视网民自身的力量:一是网民自律;二是网民监督。网民的自律包括不随意创造新词和规范自身网络用语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在网上网下上都要使用规范词汇,使用国家通用的标准汉字。网民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观。网络语言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现实社会中语言一样,需要一定的规范,缺乏明确规范的语言,难以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使用网络语言必须注意场合,明白那些场合可以使用,哪些场合不宜使用。同时,积极参与倡导文明、健康、规范、和谐的社会语言环境活动,共同维护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语言交流秩序。

总之,在网络语言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因素又不能忽视其消极因素,要了解、研究网络语言的发展情况和规律,去粗求精,去伪求真,采取堵疏结合方式,发挥网络媒体、网民等网络语言使用主体的力量,促使规范者和被规范者目标一致,力争达到最佳的规范效果。

[1]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字典.序[K].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5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姚双喜.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N].北京.人民日报.2008.12.9

[4]王君实.对网络语言规范化的思考[J].兰州.兰州教育学院报.第35卷:34-36

[5]徐小琴,刘芳.试析网络语言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工会论坛2009(5):26-27

[6]苏馨.简析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 [J].现代语文,2008(6):86-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