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历代黑龙江地区的道教传播

时间:2024-04-24

赵益琴

(双鸭山市博物馆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与神仙方术。在封建社会里,道教如同儒教、佛教一样,也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它自东汉创立后,衍变成许多派系。至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迎合太武帝的政治需要,对道教进行改革,成立了新天师道,获得太武帝的扶持。太武帝对道教的推崇,促进了道教在黑龙江的传播。

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居于难水(今嫩江)的乌洛侯人来朝,称说魏之先人所建之宗庙石室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于是太武帝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去往石室(今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大兴安岭北段),“告祭天地”,刊祝文于石室之壁,斩桦木立之以置牲醴而还。有的同志据此石刻祝文中,“有多处道教常用词句,如‘皇天之神’、‘阐扬玄风’、‘福禄’、‘皇皇帝天’等”,推断道:“作为一朝天子御命的专程祭祀,可以想象其礼仪是十分严肃而活动也必然是隆重的,既有道家词句于岩壁,也非常可能在这场御祭活动中,引入道士执礼了慰祭先王祖灵的道场”(1)。这种推断有其可能。这样,魏太武帝的崇信道教对黑龙江就产生了影响。倘若真有道士主持了这次御祭活动的话,则这些中原道士在某种意义上讲又传播了道教。

至唐代时,道教得到统治者的更大重视,被奉为国教。渤海建国后,因与唐廷关系亲睦,为道教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受唐的影响,渤海国也是道教盛行。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渤海的道教徒众中,除正式出家的道士、女冠外,还有数量可观的世俗弟子。尤其是上层社会中人信奉道教者更多,其中东丹王耶律倍就好道教的炼丹术——“烧金炼汞之术”。

金代是道教在黑龙江最盛行的时期。金天会五年(1127)金军围困汴梁时,曾多次向守城宋吏索取宋宗室、工匠各色人及金银器物。其中,二月初四日,是“索《藏经》、《道经》书板出城”。同月十四日又曾“尽索司天官、内侍、僧道”等(2)。显然,《道经》的北传、中原道士与信徒(宋徽宗就是道教的推崇者)的北迁,对金朝道教的发展,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3)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太一、大道二派的先后出现,就是受金统治者支持的结果。熙宗时,“置道阶,凡六等”。据《滹南集》记载:“太一之教兴于金朝天眷间”(4),可见崇重道教金熙宗时独盛。章宗时,皇子有疾,“求道作醮”。章宗还曾“幸天长观,建普天大醮,禁屠宰”,章宗又曾于明昌元年(1190)下诏重修《道藏》(即《大金玄都宝藏》),这些都反映了金统治者对道教的崇重以及金代道教的盛行。

萧抱珍为太一教的创始人,本姓韩,一名元升,卫郡(今河南汲县)人。据说,萧抱珍初得道时,就以仙圣所授秘箓为人治病,又善“祈祷诃禁”之术,能驱附体的妖怪和念咒止雨,去蝗虫之害等。于是信徒渐多,遂在家乡卫州建庵立教。金皇统八年(1148),萧抱珍奉熙宗之召驰驿赴阙,为悼平皇后斐满氏治病。同年,萧抱珍来到金源乳峰古洞(今阿城松峰山太虚洞)开辟洞府,传经布道。熙宗赐观额“太一万寿”,又敕封萧抱珍为“一悟真人”。

金世宗大定年间,金源乳峰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有道士曹道清来金源乳峰拜师修道。曹道清,姓曹,讳道清,西楼(今内蒙古巴林在旗)人。大定中期,二十几岁的曹道清自家乡西楼远来松峰山拜师修道,经过艰苦的修炼,终于学有所成,成为金上京地区一代名道家。他交游广泛,在金上京地区很有名望,并经常到金上京皇族中讲道布义。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门徒弟子在金源乳峰古洞内为仙逝的曹道清树立《道士曹道清碑》。该碑除记录了道士曹道清的生平事迹之外,还著录了许多曹道清门徒弟子的姓名。所著录之人“共34人,其中3人重复出现,实为31人”(5)。均为汉姓,多数应为汉人,其中当有北迁之汉人。金代道教的盛行在金源内地的反映,从此可以得到证明。曹道士碑与萧抱珍在金源传教事,表明金源内地道教的盛行及汉民族客籍人士的影响。

到金代末年,由于金、元、宋之间的战事不断,致使黑龙江的道教香火日渐衰落,许多道观被废弃。

清代时,黑龙江的道教传播虽然走向低潮,但未停止,道士、信徒、道观及其影响仍然存在。清顺治末年,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已是“僧寺祠庑,东西继作”。这里的祀庑实质是指当粗具雏型的关帝庙。康熙初年,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关帝的影响愈趋明显,于是一些人醵金修建了一座关帝庙,当时流放于此的张缙彦还写了《募造关帝神像疏》一文。至康熙二十余年,宁古塔地区已有七座寺庙,其中与道教有关者五座:关帝庙,由道人扬州蔡森生守之;三官庙,道人朱一翁守之;子孙娘娘庙,朱一翁兼守之;城隍庙,刘某守之;土地庙,王姓尼守之。当时,宁古塔流人中也有酷信道教的信徒,如方亨咸即好道教,友人吴兆骞说他“好道之笃,可称第一。每日晨昏拜斗母四十九拜,日诵《斗心咒》一万遍,《玉皇经》三卷,未尝有缺。及遇斗期,则依科礼拜,极其虔敬”(6)。吴兆骞本人既信佛又信道,当他在戍所听说其父母遇赦,高兴之余,既向观音、准提圣像前叩谢,又向斗母圣像叩谢(7),就表明了这一点。他与方亨咸、亨咸之弟方章钺等人还经常在一起“斋心礼斗”(8),都反映了流人对道教的虔诚与传播。另外康熙后期,方式济随父流放齐齐哈尔后,也曾与堂兄弟方世庄在一起礼斗。其父方登峄写有《儿济、侄庄礼斗》诗,内云:“法火光垂怜孝友,瓣香烟肃起威仪。九崖查霭元君坐,呼吸曾邀鉴在兹。”可见他们也是道教的信徒。此外,宁古塔的流人,也有道教徒三山道士以及“潦倒黄冠”的桐柏山人,甚至还有因“自怜薄命”的女子在戍所出家为女道士(9),这些都显示了汉民族客籍人士对道教的传播。

清代前中期许多地区都存有与道教有关的庙宇或宫观。如齐齐哈尔地区,乾、嘉之际,城内已有城隍庙、土地祠、马神庙。城外有先农坛、关帝庙、三官庙、龙王庙、药王庙、鬼王庙、昭忠祠、河神庙等。宾县有清初朝阳籍王教参及宣统年间靳道士陆续修建的海云观(今属阿城),巴彦有道士朱教芳等人创建的四间庙,依兰有文昌宫,其院内有魁星阁,齐齐哈尔有清初建的道观关帝庙与道光年间建的斗母宫、嘉庆年间建的文昌阁,尚志有同治年间建的太和宫,双城有乾隆年间始修的无量观,瑷珲有龙王庙、娘娘庙、城隍庙。东宁三岔口有娘娘庙,绥棱上集镇有娘娘庙等。

清道光三年(1823),道士王教参(1797—1870)率领徒弟自河北云游至阿城松峰山。他见到太虚洞中的残碑断字,浮想金代承安年间这里道教香火的旺盛,不禁慨叹清静之处不应废弃,当即决定在此处重建道观。经过四方筹措,于道光十八年(1838)终于在金代庙宇废墟上重建了道观,改名海云观,使松峰山的道教活动又得以复兴。海云观香火鼎盛时,有道士200多人,每逢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纷纷赶来进香祈福。

到了清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这座城市已见雏形,各类宗教风涌而至,道教也随之由哈尔滨附近各县、山东和河北等地传入哈尔滨市内。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道士孙明昶兴建而成的慈云观,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道士康山创建的正阳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建的关圣祖师庙,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建龙王庙等。

民国年间,在近代科学冲击下,道教也走向衰微。但黑龙江仍有些道教宫观的修建,如拜泉原有关帝庙一座,民国六年,道士贾元德在其北“新建瓦屋三楹,预为关岳合祀”。肇东布台镇街有碧霞宫,通北长治社有魏道士募资建筑的慈圣宫,哈尔滨有民国七年由山东道士任本荣建的城隍庙和民国八年由道士叶从瑞建的武圣庙,海伦有民国十四年始修的三圣宫,此外还有绥化的龙王庙,青冈的关帝庙,铁力的太圣宫和哈尔滨的云仙观、滨江道观、慈航观等。

上述各道观主要是就黑龙江城镇而言,至于“荒村僻壤,莫不有庙,大抵关帝、土地之祀最盛”。尽管这些道观“规模狭隘”,但数量之多是“不胜记也”(10)。这种现象标志着道观之多,道观之多又标志着道士人数之多及信徒之多。这么多数量的道士与信徒,主要来源于汉民族客籍人士。因此,汉民族客籍人士对黑龙江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注释:

(1)李兴国.道教的产生及早期传入黑龙江省域内疏略.龙江文史,第一辑。

(2)韦承.瓮中人语。

(3)大金国志·卷三十六,道教。

(4)王若虚.滹南集·卷之四十二,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

(5)朱国忱.金源故都.第221页。

(6)(7)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顺治十八年二月十九日上父母书。

(8)方拱乾.何陋居集.儿亨、章随同学诸子斋心礼斗,喜而赋之。

(9)吴兆骞.秋笳集·卷三,观姬人入道歌。

(10)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