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邱香
(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崔庄小学,山东 微山 277606)
在现代社会中,由“听”来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听”的能力越强,学习效率越高。如何通过“听”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语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在分析完课题后,便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随着录音机里传出的缓慢、低沉的配乐朗读,学生的心为之一震,仿佛进入了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在苍茫而阴冷的暮色中和首都人民一道送别敬爱的总理,不禁含泪于眶,为教学这篇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陶冶了情操,又训练了语感。
如《麻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老麻雀用什么办法保护小麻雀,猎狗为什么慢慢地向后退?我通过范读有关老麻雀当时的动作和神态的词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感知语言。
赫尔巴特学习“统觉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意识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好词佳句,既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教《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们可以适时地推出《赠汪伦》等一系列的送别诗供学生欣赏,并引导赏析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使得学生对离别愁绪有更多的感受。除了补充古诗,还可以补充一些便于记诵的名言警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要求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先生甚至把“说”的能力提高到“枢纽的地步”,认为它能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进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以,语文教学要把说的训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激发他们说的愿望。下面以《太阳》一课为例,谈谈说话训练的几个小设计:
2.1 找故事,讲故事。课文开头向人们介绍了一个神话故事《后羿射太阳》。课文引用神话,引出太阳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后羿射日的故事。在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学生争相发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效率在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得到提高。
2.2 改变句式说话。汉语丰富多彩,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气和不同的形式表达。在学习太阳和气候、太阳和疾病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上文用上“如果……才……”及“如果没有……就……”两个句式来叙述。改变句式说话有很多形式。无论是哪种,都可以让学生自由说,只要意思准确就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
除了以上说的形式外,还有根据提纲说话,口述段落间的联系等等,作为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中说的训练因素,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爱说、会说。在说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由成长,让那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大纲》强调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读,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领略祖国文字的美,培养其的审美能力。
3.1 创造美的情境。在众多课文中,不乏精彩之句,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句子,却充满了丰富而细腻的感情,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思想的火花。这样神来之笔,往往是课文关键所在,因此一定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其中的美感。在教《登山》时,学生们比较难理解列宁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登上山顶的喜悦心情。于是我针对这个情况,在组织完一次爬山比赛后,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中心句:“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他们克服困难,登上山顶时的胜利心情正是列宁当时的感受。同时,他们也领略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正美感。
3.2 激发美的感受。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
小学语文第十册《燕子》通过描写小燕子在春天飞翔、停息的样子,抒发作者热爱燕子和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如何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发现小燕子的美丽呢?我采取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反复阅读的方法来领略燕子不同角度的美。
3.2.1 外形美。羽毛“光滑漂亮”,翅膀“俊俏轻快”。“……凑成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一个“凑”字读重音,它把燕子写活了,这只小燕子以活灵活现的神态给人们带来多少欢愉和快乐。
3.2.2 背景美。以美衬美,更见伶俐可爱。写燕子出现的背景时,紧扣其特点,写尽春色之美:雨细、风微、柳柔、草青、花艳。在璀璨春光中,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这美的聚会“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读出:春光美,燕子更美,美好的春光把燕子衬托得更美、更可爱。
3.2.3 姿态美。以动衬静,更见生趣盎然。写动态,准确地使用动词“掠过”,显示出燕子的轻巧灵活。在动态中体现“生趣”。静景同样迷人,飞倦了,停在电线上,是静止的音符,为春天增添景致。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作文教学是多种基本功的综合训练。而思维能力正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写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写”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又如何克服“薄弱环节”,达到我们的目的呢?
4.1 从选择材料入手,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千篇一律的现象。这种大众现象暴露出学生在选材时盲目跟从,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想:这个观点放在作文教学中同样适用。
我在布置作文时,通常安排半节课给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然后交流,我当堂给予指导。对选材有新意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师生互动,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行动起来,寻找“合自己口味”的材料。
4.2 从语言表达入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小学生作文在语言表达方面要求做到八个字:词能达意、文能切题。小学生感情丰富,但词汇缺乏,缺少组织语言的能力,不能从不同角度来选用词语和组织句子,思维不灵活。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对症下药,从语言表达入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2.1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词汇、句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要求学生养成随时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并引导他们归类摘抄。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教会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学生作文是有利的。
4.2.2 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把话说生动、准确,注意词的规范。设计一些单项练习:选词、换词等,教会学生善于迁移,举一反三。我经常利用课堂几分钟给学生做一些近反义词的转换,近义词选择填空的练习。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作文做准备。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