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类语域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17

张璇

(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英语在人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2005)中明确指出:“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四六级考试加大听力和阅读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阅读理解的比例提高到35%,其中仔细阅读部分(careful reading)占25%,快速阅读部分占10%。”许多学生对这一改革措手不及,尤其是阅读部分比例的上升,使那些习惯于以词汇语法训练为主的学生不知如何找到提高阅读的方法。因此,精读课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研究不仅要研究其结构,更要研究其功能。语类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由于不同的社会语境和说话人情况的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及这些变体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阅读理解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在精读课课堂教学中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语域理论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

2 传统精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精读课课堂教学大体上采取的模式是: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泛泛的介绍与所学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对孤立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深度剖析,提出相关的问题,将课文从头到尾“过”一遍后就“搁”在一边,布置象征性的阅读作业,直到期末才进行评估测试;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听”和“记”一些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忽略了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致使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的精读课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毫无差别,就是语法规则和词汇的集中学习。结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课程目标。

3 语类语域理论

3.1 语类的定义

语类是从拉丁语单词genre翻译过来的,原本指事物的“种类”,后被文学评论家们广泛应用于文学样式的研究,相当于汉语中的“体裁”,“类型”或“风格”。

把文学中的体裁概念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的第一人是俄罗斯学者巴赫金(Bakhtin)。他对体裁下的定义(1952-1953)是:“语言的使用是在人类某一活动领域中单个儿具体的话语形式(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话语)中实现的。……每一单个的表述,无疑是个人的,但使用语言的每一领域却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话语类型即我们所说的话语体裁。”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genre可以涵盖所有的语篇类型,倾向使用语类这个说法。

现在语言学界比较倾向于澳大利亚学者马丁(Martin)的语类定义(1992):语类是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

由马丁的定义可以看出,马丁认为交际目的决定了语类的存在,这使得某一类语篇具有大致相同的图式结构。图式结构影响语篇的内容和风格的选择。例如,提到商店购物我们通常会想到它的步骤即语类结构是:打招呼-买卖引发-买卖询问-买卖请求-买卖依从-出价-购买-买卖结束-告别。

3.2 语域的定义

韩礼德和哈桑(Ha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1976)书中提到:语域是由与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的意义——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

语域可以理解为是随着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语言的变化形式就是指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韩礼德认为:语场是指语言发生的环境,涉及语言活动中参与者之间所谈论的话题和当时的场景等情景因素;语旨是指语言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语式是指语言活动的媒介和渠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形式。

3.3 语类与语域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并将其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文化语境是语言活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构成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域是情景语境的产物,研究语言的具体使用形式,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语类是文化语境的产物并由社会文化语境决定,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目的。这样看来,语类和语域有一定的区别。但事实上它们在很大程度有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语篇都有自己的语域,而这个语域必然属于某一个语类。如2008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电视实况报道这个具体的语篇有自己的语域:它的语场是四川汶川大地震,语旨是陌生人之间的正式交流,语式是单向的非面对面的口头交际。而这个语域又属于新闻报道这个语类。语域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情境,而语类有固定的语篇结构。语类要通过语域才能实现,语域要靠语类的风格实现。

4 语类语域理论在精读课课堂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类结构限定了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它包括了一系列必要的,可选的,可重复的结构成分。例如上文提到的商店购物,这一具体的语类决定了它的必要成分是买卖引发和买卖询问。因为任何买卖活动都必须有询问价格的环节,如果买方认为价格不合适当然就不会存在后面的买卖请求和买卖依从即讨价还价的环节了。而语篇又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语域和情景语境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这种双向预测的关系可以通过研究具体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实现。

阅读过程可以看作是预测语域和情景语境关系的过程。通过语境可以预测出语篇的语类结构,措辞及语法结构。同时,预测出的语类结构又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哪些成分一定出现,哪些成分可能出现及它们出现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语类语域理论对精读教学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讲解具体语篇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语篇的语类。大学英语教材常见的语类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通过探讨语篇的语类可以进一步确定语篇的语域特征,文中发生的事情,作者的身份,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语篇的组织结构。学生还可以根据语域特征推测出语篇中可能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些有利于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版)第三册中的一篇文章“A Brush with the Law”为例。

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前,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所属的语类。通过分析题目“A Brush with the Law”,学生可以推测文章所属的语类结构是记叙文,然后进一步找出文章的叙述角度,目的,组织结构及语言形式。

然后教师以提示,启发的方式和学生分析文章的组织结构。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由总说-分说-总结三个部分组成。

段落1为总说部分,作者对事件进行的概述,使读者对事件的进展有整体的了解。

段落2-21为分说部分,作为文章的核心部分,该部分主要叙述作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后被捕及释放的全过程。

段落22为总结部分,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反思。

通过上述学生小组讨论和老师提示和启发的结果,教师总结该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作者通过叙述他与警察发生冲突后被捕又释放的经过,揭露了当时社会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文章的语域特征:本文的语场是作者在12年前的2月与警察发生的一场冲突。作者在文中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叙述:“I have only once been in trouble with the law.”第二段又提到:“It happened in February about twelve years ago.”语旨:文中主要人物是作者I.two policemen(one in uniform),他们之间是陌生人,敌对的关系;语式: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书面语的形式,动作伴随着心理描写,有命令式语言伴随恰当的行动。文中涉及一些法律词汇如:court,arrestable,magistrate,solicitor,witness,trial等。

课文分析结束后,将所学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同类语类语篇进行比较,讨论它们在社会目的,叙述角度,组织结构,语言形式的差异。

在课堂上可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后练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进行评估。

5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精读,听力来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精读课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把韩礼德的语类语域理论应用到精读课中,并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启发式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的形式。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学生对所阅读语篇的整体理解水平。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2005).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梁文花“体裁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

[5]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6

[6]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19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