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SDDC法特点及几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

时间:2024-05-17

黄 海 任 静 梁进修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前言

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对沉降的要求较高时,而场地是湿陷性黄土且地基承载力较低,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的要求时,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或采用桩基础。考虑到施工条件、经济因素的影响,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uper down hole dynamic consolidation)即SDDC法是一种合适地基处理方法。该法既可以消除黄土湿陷性,又能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别适用于深厚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2 SDDC工法的特点

该工法用机具成孔,成孔方法可采用钻机钻孔或振冲法成孔,成孔后往孔内填料,用特制的橄榄形重力夯锤进行夯击,压实,挤密。此法由于在孔内进行夯实,夯击的效率高,成孔的效果好,此种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可处理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杂填土等各类疑难地基,可用于煤矿采空区的治理,垃圾回填场的地基处理。

(2)可利用的资源很丰富。可直接利用废弃的建筑混凝土、废砖块,也可采用破碎后的道路混凝土路面板。在山区附近,可直接开凿山石,方便就地取材,节省运输费用。在炼钢厂附近,有好多钢渣堆积如山,采用钢渣,可节约占地面积,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节约钢材、水泥,经济效益显著,其它的方法很难与它比拟。

(3)适用能力强,施工的质量好,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大。该方法可以消除地下水的影响,不论是否处于地下水位以下都可以采用该法处理。

(4)该法兼有复合地基的特性和桩基的特性。

(5)该法的高动能、超压强和强挤密效果可明显的消除地基土的湿陷,土壤的液化性。

(6)地基加固的深度大,呈串珠状,而且上下均匀,持力层范围内的地基土层都得到加固,深层的软弱下卧层也可加固,可显著地改善土性。

(7)地基压缩模量高,沉降变形小,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整体刚度均匀。桩与桩间土的共同作用效果佳。桩孔中的材料在受到强力冲击挤压下,桩间土明显往侧向挤压密实,从而使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上下均匀,横向抱紧成团,密实度高。

(8)由于噪声小,不扰民,可在市区中使用。

(9)变废为宝,是一种处理和重新利用建筑垃圾的新途径。这个方法也是好多地基处理方法都具有的特点。在当前,很多建国时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达到或将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者丧失使用功能面临拆除的情况下,该法是一种不错的地基处理方法。

3 SDDC工法现场施工中的问题

3.1 实际施工现场比想象中要困难,当场地常年有积水或者土层的含水量较高,冲击成孔吸锤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成孔的时间长,困难大。

3.2 人工成孔。人工成孔过程中要控制桩径误差小于20mm,垂直度偏差小于1.5%。误差太大会使重锤下落过程受阻损失冲击能量,也会使锤与孔之间间隙过大减小挤密效果。

3.3 桩定位。挖孔前对桩位必须进行准确定位。严格按设计桩位进行布点。

3.4 如果采用废弃的混凝土要事先剔除其中的钢筋,把混凝土块碎成小块粒径的混凝土骨料。

3.5 填料拌制。现场施工应严格按比例拌制填料,严格控制拌合后灰土中的含水率。

3.6 成孔的差异性较大。成桩中可以观察到某一段桩体成桩较快,而某一段桩体成桩较慢;孔中的土层产生强烈的横向挤密,桩体直径随地质土层密实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桩身在竖向呈不等径的串珠状。

4 SDDC法与其他几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

SDDC法结合了强夯与挤密的优势,它通过对桩体、桩间土进行挤密,使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地基土湿陷性得到消除。以下通过与其他几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可进一步说明该作用机理。

4.1 与强夯法的比较

强夯法夯击动能很大,但夯锤作用面积也大,单位面积夯击能量较小,夯击时仅是表层土压实,深层难以压密,加固深度受到限制。SDDC法具有高动能、超压强、强挤密的作用,且处理深度达到30m。SDDC法的桩锤呈尖锥状或橄榄状,夯击时对下层填料进行夯实压密,对上层填料进行动力夯、砸、劈裂和强制侧向挤压,通过桩锤的动力夯击,在锤侧面上产生极大的动态被动土压力,锤推土迫使填料向周边强制挤出,桩间土也被强力挤密加固。该方法处理的地基,自下而上都得到加固,且桩和桩间土均呈均匀密实状态,而强夯法加固的地基上强下弱,有软弱下卧层时,达不到加固的目的。

4.2 与柔性加固桩的比较

灰土挤密桩等柔性桩所采用的桩锤小,成桩直径小,夯击能量小,压密效果低,对桩侧土挤密的侧压力小,桩间土被加固的效果差,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不超过原地基的二倍或接近与天然地基,由于受施工机具的限制,其处理深度也是有限的,因此不适用于承受较大荷载及对沉降要求严格的重要建筑。

SDDC法采用特制的重锤单位面积受到高动能强夯击,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提高3~9倍。SDDC法的桩体十分密实,桩体在受到很大夯击能量后应力缓慢释放,不断对桩周土产生很大的侧向约束“抱紧”作用,使其具有半柔半刚的特点。对于分层地基或较硬的不均匀土层,会形成“串珠”状态,有利于桩与桩侧土的“咬合”,增加了桩侧摩阻力,使加固后的桩与桩间土形成一个密实整体。

4.3 与刚性桩的比较

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等刚性桩,桩侧土未被挤密,基础靠刚性桩承载,不能充分发挥桩侧土的作用,而湿陷性黄土层产生的负摩阻力,又使桩长大大增加。这类桩使用钢筋和混凝土,工程造价远高于SDDC法。另外,混凝土灌注桩在混凝土收缩硬化时,桩体混凝土与桩侧土间处出现裂缝,使桩侧摩阻力下降,而SDDC法在成桩后桩侧土对桩体产生很好的咬合作用,可形成良好的整体受力状态。

5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经济效益方面,SDDC工法施工工艺简单,成孔速度快,效率高,其单桩承载力大,消除湿陷性效果显著,并且该方法可以就地取材,成孔时无需取土,与钻孔灌注桩等其它方法相比,节约了钢材、水泥,减少了开挖基坑和成孔时的土和泥浆外运,大大节约了工程费用。

社会效益方面,SDDC工法施工现场干净,无泥浆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施工公害小,而且该方法可大量消耗废料和垃圾。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技术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来看,SDDC工法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地基处理方法。

6 小结

6.1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比较普遍,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推广使用SDDC法处理地基。在遇到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效果不理想或工程费用高,而SDDC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6.2 采用SDDC法处理地基时,可采用废弃土、建筑垃圾为填料,节省了建筑材料,减小环境污染。

6.3 SDDC法对桩周土有良好的挤密效果,使桩周土的承载力提高,土压缩性减小,消除湿陷性效果好,处理深度较深。

[1]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CECS197:2006,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

[3]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4]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