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姜红德
不久前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級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任务,一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四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五是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及应用生态。
具体到2021年工作安排上,重点之一是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软件支撑能力。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发展智能制造已经必不可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涉及研发、生产、营销和物流等多个环节,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
根据《2016-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实施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近年来随着制造企业对IT投入的加大,数字化转型得到快速发展。据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为68.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49.2%,传统行业IT投入强度较低,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相对而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设备设施联网化水平、工业软件普及率,还是生产现场的数据挖掘、利用等方面,与美、德、日等世界制造强国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协作已成常态。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基础深厚,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目前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一些“短板”:关键领域核心部件的卡脖子问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一些领域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快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发展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等政策的带动下,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和场景应用将带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
以自动化为代表的“机器替人”首先解决了人类在物质和能源方面的困扰,帮人工作;其次,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引入,解决了人类决策的困难,帮人决策。在机器人的加持之下,人类可以解放出来,做更多创造性工作。统计数据表明,在传统加工组装企业中,平均每开展一百万个人工操作就会出现500次失误,而机器人的这一出错概率仅为每百万次11.5次失误。
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仍是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重头戏之一。“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需求为牵引,加快工业互联网的供给和需求双向迭代。中国将在对工业互联网前三年探索实践进行充分总结的基础上,掌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路径,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
下一阶段,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的步伐,我们应该从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标准制定、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入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市场活力与制度优势,加强对底层操作系统、高性能芯片、基础工业软件、工业传感器等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支持,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协作,加快突破数字领域的技术瓶颈,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
二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适应制造业高可靠、广覆盖、大连接、低时延的需求,夯实高速互联和智能控制的基础能力,筑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
三是支持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鼓励基础好、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加大技改资金的数字化改造投入,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以及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推动主要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打通企业内外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推进企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
四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标准制定。支持行业中介组织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参考架构,形成社会共识。加快制定工业设备连接、工业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标准,实现设备、数据的兼容连接。加强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的衔接,促进标准应用落地。
五是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参考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立法,明确企业可以采集、独享使用的数据边界,保障数据采集合法、规范。强化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数据在使用、流通过程中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责权利。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各方数据开放共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