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文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蒋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两化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多年来,我国围绕工业经济提质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先机,探索并长期坚持了一条信息化和工业化交叉融合、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本质上是在凝聚我国工业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数字化发展浪潮,不断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助力建设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融合,引发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范式的深刻变革,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如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 4.0)、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模型、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IIRA)等,积极寻找和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航向。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不同,我国在工业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遇上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浪潮,目前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面对全球发展新形势,***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融合则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即是通过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加速制造业运营管理改善、技术研发创新和模式机制优化,助力我国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把握转型机遇、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是我国制造业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潮流的具体体现。
两化融合不仅加快了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同时引导制造业与互联网等线上资源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针对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空间隔离,制造企业依托数据、算法、网络、平台等数字资源要素实现灵活运转,加速推动生产交易空间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两化融合促使传统行业不断催生以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供应链管控与服务、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仿真等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不仅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平稳运转的“稳固器”和疫后国民经济复苏的“推动器”,更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动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从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提升转变仍然任重道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破解工业转型升级深层次问题的“必修课”。诸多企业选择将融合发展作为发展方向,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作为抓手,以数字化管理类、智能化制造类、网络化协同类、个性化定制类以及服务化延伸类等新型能力建设作为主线,引领企业识别和打造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已有60916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打造新型能力超过19000项,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7.2%,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73.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6.0%,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达16.7%,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19.9%,两化融合日益成为我国企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先进生产模式转变的“领航器”。
“融合发展,标准先行”。自2013年起,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探索与产业实践,我国形成了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为引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成熟有效路径,标准化领域由融合发展的通用方法,延伸拓展至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供应链等领域,标准对于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显现。
标准作为构建经济社会秩序的指导和依据,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固化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形成统一规范,已经成为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以标准规范新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实践秩序至关重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正是由一系列标准共同构成的一组标准族,适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企业,在系统梳理和凝练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丰富成果的基础上,以贯标牵引企业将一套系统化、可落地的数字化转型方法导入到生产管理活动中,全面规范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从而建立起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最佳秩序,助力企业稳定获取预期效益,截至2022年11月,贯标达标企业已达33000余家,助力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0.0%,经营利润平均提升11.2%。
新时期的产业竞争将不仅仅是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更是产业链、供应链间的博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应对竞争现状、获取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手段。标准化是引导和推动供应链实现数字化转型规范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依托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组织研制并发布了GB/T 23050-202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国家标准,推动《数字化供应链 体系架构》《数字化供应链 成熟度模型》等数字化供应链系列国家标准立项和研制,为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改善优化供应链业务活动,构建柔性、透明、稳定的数字化供应链提供了路径指引。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协同制造业技术变革、管理优化、生产改进、模式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同时把握并融会贯通好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需要一套系统性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指导和支撑。两化融合系列标准是基于几十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以国际先进管理体系的做法和经验为参考,科学把握转型发展趋势和本质规律,探索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思路与方法路径,凝聚最大范围的社会转型共识,提供了一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管理方法论,能够有效指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走深向实,系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局部优化向全局协同转变,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十四五”时期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是在已有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延续和拓展标准服务范围,形成了一套符合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规律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了新时期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显著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要求。
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规范性语言,是促进行业领域实现国际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放眼全球,各国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并将标准引领作为落实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各国在两化融合领域标准化方面呈现出很多相似的需求,也面临着大量的共性挑战。因此,要提升两化融合标准化的开放合作水平,通过推动标准国际化、加强标准体系对接、推进标准互认等举措,提高标准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新国际格局的背景下,以两化融合标准工作的“软联通”构建合作“硬模式”,推动国际合作迈上新阶段。
下一步,须贯彻落实《规划》对于两化深度融合标准的工作部署,做好“十四五”时期融合发展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推广,推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完善,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创新标准应用推广模式,优化标准服务工作生态,以标准为抓手,系统规范和引导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开展,提高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质量。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与融合应用的新情况、新重点和新方向,依托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联合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优秀服务商等单位,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通用方法,以供应链数字化、数字化仿真应用、生产制造数字化等为价值创造活动,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系统解决方案,在已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有色行业、电子信息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石化行业、建材行业、纺织行业、食品行业、汽车行业等重点行业,共同推动编制和完善“十四五”时期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同时,充分释放社会团体的标准化工作热情,创新标准工作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联盟、社会团体等积极制定两化融合团体标准,及时响应市场的迫切需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先进有效的标准体系,为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提供保障、做好支撑。
聚焦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复杂产品集成创新、生产高效管控、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等痛点问题,加快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数字化仿真、生产设备上云与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供应链等关键亟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实施推广等标准化工作。重点推进两化融合度、评估规范、新型能力体系与建设指南等系列标准研制与应用推广;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设备上云、模型分类等相关标准研制,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评价标准的落地;加快推动数字化供应链采购寻源、计划预测、供应商管控、数据治理等国家或行业标准立项;基于生产设备健康管理、模型融合、数字孪生等进行标准研制,重点推动生产设备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标准的宣贯;开展制造业数字化仿真分类分级、建模过程、仿真环境、工艺过程、模型库管理等基础通用性标准研究与制定,不断推动重点领域的关键亟需标准制修订工作走深向实。
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估评定等重点工作,系统梳理企业先进实践经验,遴选标准应用优秀案例进行推广和复制,宣传标准价值成效,引导企业深化标准实施应用,打造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型能力体系。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和对标引导,积极探索行业两化融合共性解决方案,拓展标准应用广度与深度。组织开展标准赋能深度行、供需对接会、标准解读、评估推广、现场体验、专家诊断、成果展览等新活动,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标准宣贯推广活动。持续完善标准培训课程体系,依托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等组织专业优势,结合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与需求,推动供应链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架构工程技术人员等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制定、联合发布与培训推广。
加强两化融合标准服务工作相关政策引导,强化专项财政资金拨付、地方配套资金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引导等多元举措,拓展标准服务资金支撑渠道。建设和完善两化融合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平台影响力和认可度,基于平台构建标准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健全市场化运行体系,提升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水平,完善贯标工作的全流程服务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标准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活动,创新标准服务机制,充分释放标准服务市场活力。大力培育标准服务专业化人才,依托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数字经济学院等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培训一支服务当前、立足长远的专业服务队伍,同时健全标准咨询服务人才评定机制,创新标准服务人才绩效奖励机制,提高服务人员标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