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跟风“元宇宙”,部委表现严谨

时间:2024-05-17

文 | 米为闻

“元宇宙”名词翻译如此拙劣,人们心知肚明,但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人云亦云。究其原因,不过是认为既然已经流传开了,费力正名实在太辛苦,不如加入其中,搅浑泥水,扬起浊波,所谓“能与世推移”,名利双收,又显得随和,岂不美哉!

谈论虚拟现实是否采用“元宇宙”的说法,人们莫衷一是,好在国家部委直到现在表现严谨,没有让“元宇宙”进入政策文件。2022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产业服务体系创新活力,加快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构建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纵观《行动计划》全文,“虚拟现实”出现了106次,“VR/AR”出现了5次,甚至“虚拟化身”都出现了3次,但对“元宇宙”只字未提。

不只是这一份文件,中央部委和国家部委发布的其他政策文件也没有采用“元宇宙”的说法。设立与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相关的机构时,同样不使用“元宇宙”概念。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批复组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20年3月正式授权成立的国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VR国检中心”)。VR国检中心今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2021年全年工作。报告出现“虚拟”11次,出现“VR”19次,出现“元宇宙”0次。

11月17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近3年市场规模实现翻番、“VR+”新业态不断涌现 虚拟现实规模化应用加速》的报道,梳理我国目前虚拟现实产业总体发展情况。报道全文约2500字,出现“虚拟”42次,出现“VR”9次。这篇报道出现了1次“元宇宙”——“桂林象鼻山元宇宙景区”。

和各部委谨慎采用“元宇宙”概念不同,地方政府今年出台了多份“元宇宙”相关文件。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安徽、西藏等省级行政区已发布关于“元宇宙”的方案、意见、规划、行动计划等。直辖市之外,还有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南昌、合肥等城市(或城市中的区)把“发展元宇宙”放进工作列表。

由此可以观察到对“元宇宙”概念接受的反差——部委谨慎,地方积极。反差完全可以理解。地方政府倾向于抢抓发展机会,只要新概念有可能带动招商,就抓紧宣传,不怕说错。而且各地互相比照,看到其他省份、城市行动起来,唯恐落后:这种心理容易导致从众现象。部委面向全国制定和发布政策,则更多考虑文件的严谨性,要求表述经得起反复推敲。

首先,名不正则言不顺。“元宇宙”里有两个词即“元”和“宇宙”,一个词组即“元宇宙”,用来表述虚拟现实或仿真技术及应用,没有一个恰当。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副理事长肖方晨先生等评论者,已撰写多篇文章指出“元宇宙”是误译,是伪概念。

其次,可能产生歧义的说法,应该摒弃。“元宇宙”到底指什么?仿真情境?科幻小说作家的设想?一家美国公司?不加注解,难免产生歧义。准确是政策文件在表述上的第一要义。准确之外,还应把握文字风格:能平实则不夸饰,能简约则不繁冗,力求庄重,避免轻浮,如此必须使用规范且无歧义的概念。一个事物有更合适的名称时,严肃文本自然应该采用。这就是我们在部委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看到大量“虚拟现实”概念的原因。

最后,正因为一家用户数庞大、用户分布在多个国家的美国公司Facebook(脸书)已更名为Meta,而Meta译为“元宇宙”或音译为“梅塔”,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更不能跟风,以免在互联网产业国际合作、互联网的国际治理等方面造成被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