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4-04-24

陈 婷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社科教研室 浙江 温州 325006)

大学生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涵义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在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参与意愿,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实际政治行为。它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主要包括投票、选举、发表政治评论、加入政治组织、参加党团活动、进行政治接触、游行、投身政治生涯等。

作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总体上呈积极发展的趋势,如政治参与意识较强,参与行为更加理性,参与渠道多样化等等。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政治认知模糊化、参与动机功利化、参与行为不足甚至政治参与冷漠、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政治效能感偏低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当受到错误政治思潮的影响时,部分大学生容易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从而产生对社会主义的动摇与怀疑。

二、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透析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状况,包括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里对其中的一些主要因素略作分析。

(一)利益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的转变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和参与行为的投入。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大学生价值观中个人本位主义和务实化倾向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有利于塑造具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的现代人格。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对政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带有更多的自觉性,更倾向于通过参与来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利益。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务实化倾向也使他们更关注现实,使他们的行为方式更理性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进而对大学生的政治评价、政治认知以及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同时,就业方式的转变也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投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是以前的大学生难以比拟的。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求职大军越来越庞大,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有关大学新生发展规划的调查表明,新生一入学就十分关注就业和考研,所占比例高达9成。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们很容易偏向于单纯的自身发展,而不愿意过多去思考国家政治问题。

(二)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确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公民对政治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一定的政治文化造就一定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构成了稳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影响人们对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漫长的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臣属型政治文化,或称顺从型政治文化,其特征是主权在君而不在民,人民被称为臣民、顺民、草民。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就是服从,对政治参与持被动、消极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民贵君轻”,政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私人事务,“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百姓不得与闻[1]。

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从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应该最具有现代的政治意识和民主精神,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传统顺从型政治文化仍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政治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这种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往往认为参与政治是强出头,更愿意选择“安分守己,远离政治”,缺乏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精神。

(三)我国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够完善制约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政治体系所具有的参与体制既是政治参与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参与体制对政治参与影响最大的是两个方面,即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渠道越多越通畅,政治参与就越加便利,相应的参与就越多;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的作用越大,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就越高、主动性就越强。当前我国的一些参与体制只是停留在空泛的原则上,而难以被具体贯彻实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总体偏低、政治参与的不充分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政治参与渠道不够多,反馈机制不畅,政治参与的效果不明显都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效能感较低,参与热情不高。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也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对政治缺乏兴趣。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问题影响到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参与行为的引导。虽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也不可否认,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我说你听”的强行灌输的单一方法和形式呆板的教育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造成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厌恶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甚至怀疑或远离主流政治思想。

在自觉不自觉硬性灌输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机械被动的地位,对教育者灌输的内容不加思考,因而部分学生就难以形成对政治的理性判断力。在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冲击或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他们往往失去辨别思考的能力,不能做出独立、理性的判断。笔者所作的调查访谈证明这一情况确实存在。以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为例,在某高校的BBS上,有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怎么样”的帖子,回复的有“如果这个课程能够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本身,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参加,否则只是一个败笔。”“形势与政策课上不好就是形式课”。[3]

三、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解决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需要作长期的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这里主要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政治态度是同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的。大学生素质怎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更应该是民主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当然就要具备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的教育,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政治和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自己对于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责任,促使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的发展,增强对我国民主政治的信赖度,从而形成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政治活动。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在社会、学校、大众传媒、学生自身等多重影响下进行的。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使得学生对社会问题、政治现象的认知受到外界环境的多重影响,甚至使学校政治教育与外界政治社会化渠道之间造成了很大的冲突,不一致。有教师谈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但是如果当学生接触到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发现这些理论和现实社会实际起作用的价值体系相背离,往往降低学校教育的效果。

第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减少各类政治社会化途径影响的冲突。正如阿尔蒙德谈到的“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4]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传递信息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行为模式,把公民的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大量事实表明,正面接触传播媒介越多的公民,越是积极参与政治活动。[5]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喉舌作用,使新闻传媒加强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宣传,努力消除或减少各类政治社会化渠道的不一致。对社会生活中导致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负面评价的因素,要引导健康舆论,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第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实践环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主流政治文化灌输,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接受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的熏陶,提高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环境,给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最好的空间。正如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学校要积极发展一些政治类社团,举办政治类讲座和探讨活动来引导青年的政治热情。学校在日常的管理当中,通过校务公开规范管理,民主决策,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兴趣。同时,应重视网络队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影响,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新平台。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渠道,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客观外在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决定》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在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作为一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完善和拓宽现有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

第一,加强政治参与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快立法,修订或完善已有的《选举法》。同时要严格执行,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每个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有序进行。公民参与的权利必须由社会主义法治来保障,在建立和完善公民的参与机制、制约机制、议政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的法治机制,使公民在行使参与、制约和议政权利时,既有法律依据,接受法律指导,又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第二,大力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参与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和广度。学校应促进大学生政治组织社团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履行更多的政治功能,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有效途径。应重视大学生的信访、申诉、举报等常规政治参与渠道,同时疏通、拓宽乃至开凿更多的可供大学生参与的渠道,如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等,大学生可以运用稠密的政治参与网络及时向各政府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各类媒介也应成为对政府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疏通、加宽乃至开凿更多的可供大学生参与的渠道。

第三,充分重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参政行为给予支持,同时健全上传下达和反馈渠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以便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要使政府决策建立在大学生利益表达的基础上,这样政治系统就有可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利益表达需求。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6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3]http://bbs.ccnu.com.cn/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44&ID=2518433&RootID=1017867&p=1.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7.

[5]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