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质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18

丁晓娜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旅游业从粗放式旅游向优质旅游转变。本文总结了优质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标准,分析了国内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不足,并构建了符合优质旅游新时代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优质旅游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优质旅游人才。但現有的培养方式培养的旅游人才不具有市场适应性。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旅游业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逐步提高旅游人才素质,让旅游人才培养与优质旅游发展相适应,进而促进我国优质旅游发展。

国内优质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优质旅游的研究也多注重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李金早从人民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优质旅游的概念。厉新建从旅游服务的角度解释了优质旅游的内涵。王德刚研究了优质旅游的发展途径。胡抚生强调新时代的目的地形象提升要以优质旅游发展为支撑。杨宏生强调了游客体验对“优质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优质旅游发展的目的。陈孟从旅游结构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优质旅游发展的转型。王昆欣分析了优质旅游的内涵,强调了旅游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优质旅游显著的标志是优质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基本保障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而在优质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应如何培养的问题较少有学者涉及。

一、优质旅游研究

(一)优质旅游的概述

1.概念

优质旅游的提出意味着旅游业已经由传统旅游向高质量旅游转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粗放式旅游,而要求进行有质量的优质旅游。由于优质旅游是近期才提出的新名词,学术界并未形成权威的优质旅游的概念,但总结大多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优质旅游指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解决好“有”与“好”“快”与“急”“质”与“量”的关系,保证全面发展,为民众带来更加安全、文明、便利的旅游。

2.特点

优质旅游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包括全域性、特色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幸福性。全域性指优质旅游是一种全域性旅游,是对全域旅游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行业进行的品质提升。特色性指优质旅游主体是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内涵深厚、令人难忘的深度旅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式旅游。舒适性指优质旅游要求旅游目的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灵活便捷度,优化旅游服务体系,进而使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另外,创新旅游产品,用智慧旅游或创新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更为人性化和舒适性的旅游服务。安全性指优质旅游强调一切旅游开发设计都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机制,为游客提供文明、安全和舒适的旅游环境。幸福性指优质旅游通过丰富的优质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进而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和旅游结束后获得幸福感。

(二)优质旅游的发展

1.优质旅游发展的路径

优质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其发展路径,李金早明确提出了5个路径,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内涵式旅游发展之路;坚持走高渗透融合发展之路;坚持走依法治旅之路;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坚持走全方位开放开拓之路。这5条路径是优质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优质旅游的根本是内涵式发展,双轮是融合发展和全方位发展,动力是科技创新,保障是依法治旅,5条路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优质旅游发展。

2.优质旅游发展的本质

优质旅游发展的本质是内涵式发展。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好优质旅游发展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优质旅游。优质旅游的目的是更好和更全面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在这一基础上,优质旅游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旅游质量,而旅游质量又分为旅游项目建设质量、旅游企业管理质量、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产品开发质量,只有这些组成部分个体或整体提升才能带动旅游整体质量提高,而这些产业领域的提质增效又依赖于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所以,从根本上说,优质旅游内涵式发展的品质提升便是旅游人才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就要求创新现有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故而优质旅游的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息息相关。

二、国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教学改革,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自此,学者们纷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指为实现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的基本要素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结构状态与运行机制。

(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主体。正因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国内高校对旅游人才培养多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实践技能教育,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旅游人才教育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而现今高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却并不能适应行业与市场的需求。现今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多定位过高,导致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高、大、空,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还有些高校培养目标专注于旅游的某部分,忽视了整体,目标设定过于狭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在构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先了解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确立明确的目标。

2.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结构失衡

由于国内高校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原因,导致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课程内容大多雷同,培养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而宽泛的课程内容又导致旅游人才培养缺乏重点,形成同质化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上有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缺点,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国际性人才和复合性人才的需求。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国内高校对旅游专业教师的要求偏重于理论基础,教师本身缺乏旅游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多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陈旧且不熟练,学生学习时也只能掌握表面知识。另外,高校教师队伍学历普遍偏低,无法教授深度的理论研究知识,导致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既缺乏技能实践能力,又缺乏深度的理论知识,无法适应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4.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由于旅游业具有外向性经济的特点,故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还要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即使是理论性人才,在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宏观背景下也要将旅游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发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旅游人才培养。目前,培养的旅游人才在旅游行业市场中就业并不顺利,学不致用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要关注市场需求,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但现今高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大多停流于表面形式,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宽度不够,不利于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优质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质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图1)梳理构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清晰准确地表达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指导高校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人才。

(二)优质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1.成立专门的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小组

针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问题,在构建优质旅游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旅游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树立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优化培养内容,确立高效的培养方式和稳定的培养主体。在培养目标上,结合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在培养内容上,结合校内理论知识和校外实践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在培养方式上,采用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线培养模式,如现今高校采用的校企二元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度与宽度。在培养主体上,不仅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还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讓学生和教师参与实践中,亲身体验市场氛围。

图1 优质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2.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是将确立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教学课程中的一种总体规划,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设置旅游人才应该学习的课程和知识。考虑到旅游人才身体素质、政治素质、职业思想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素质的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设立专业课、公共课和实践课3个模块。其中,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设置需要结合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做出调整,以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知识,再结合实践课关于专业技能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素质。公共课的设置则要考虑旅游人才身心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如设立体育课与心理健康课程,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则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政治形势,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旅游人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提高高校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三能型”教师队伍

培养“三能型”教师,即指既能在高校实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习工作,还可以帮助旅游行业解决专业难题的“三能型”教师。首先,院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技能讲座,也可以聘请旅游行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到高校兼职,通过人才引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其次,高校要加强对院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教师在旅游服务实践工作中锻炼专业技能,让教师走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专业实践技能。最后,发挥各类教师的特长,取长补短,在辅导学生方面有“学富五车”的理论型导师,同时也有“熟能生巧”技术型导师,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培养国际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

4.设置双重证书

为了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双重证书的方式改善分级评定制度,即学生不仅可以获得高校毕业证,还可以获得行业和社会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增强旅游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双重证书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又有助于高校旅游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专业对口发展,促进旅游人才和旅游企业共同进步。设置双重证书,拓宽校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不仅可以增强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让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素养,获得高校学习毕业证或院校培训合格证。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提高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促进优质旅游发展。

5.调查毕业学生质量

毕业学生的现状是高校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调查了解已毕业学生对本科教学的认知及目前的工作和晋升情况,如可以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学生现状,通过他们的反映,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并由此建立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管理制度,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