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陈婧雯 陈自伟 马荣珪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拉开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序幕——江苏省大运河带沿线文化资源丰富,是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手段,目前在大运河带沿线景区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大运河带沿线景区的“空白应用”背景下,针对景区的现况、运河文化的特点,在人工智能视角下提出了一种良性的、融洽的经营模式设想。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其数据集,以此对相对应问题及相似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实现特定功能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可以自动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后进行自我学习,给出反馈。目前,该领域已经投入应用的技术有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等。
在对人工智能技术于景区的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前,我们事先通过网上政民互动通道向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咨询,得到了这样的回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景区的应用尚未开启,景区等级评定中也未设置相应内容,但是大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个景区也会结合自身实际,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游客服务体系,提高旅客旅游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下面笔者就在苏州古运河景区、无锡清名桥运河景区考察的心得感受与该官方回答相结合,谈谈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景区启用需面临的困境;结合运河文化特色提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的应用方向;并设想达成一种良性融洽的、适用于运河带沿线景区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景区的应用困境
(一)商业化下的文化同质挤压技术的融合空间
苏州、无锡的古运河景区都已经把商业开发得淋漓尽致: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世界知名连锁的快餐店每几百米就有一个;在商业街标配的奶茶店、服装店、小吃店等随处可见。走在古运河景区里的观感体验与在寻常的小吃街、商业街无异;走在无锡的古运河景区与苏州的古运河景区的体验更是雷同的惊人。
不同区域的古运河景区却“古”得千篇一律;明明历史悠久,却无不表现出趋同的商业形态;景区对古运河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或是充斥着新建的仿古建筑,或是贩卖单一初级的旅游产品,或是粗制滥造的主题展览……运河文化在历史中厚重的地位没有在现代的运河旅游文化产业中体现出与其相匹配的旅游价值;简单套用万能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会削弱文化特色,使其趋于同质化,模糊游客对不同景区的游览感知度。
每一种新技术的投入与启用必定伴随着长时间的磨合与协调,而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人们缺乏等待的耐心——不想看到既有利益的减少或流失;在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下,人们会对古运河文化变得冷漠——好像与其他文化没有区别,为何要投入这么多来应用新技术对其加以保护呢?
文化同质化是高度商业化的必然结果,景区之间失去了差异,也就丧失了特色——在普遍过度的商业化、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下,人们会削弱对古运河景区特色的认同感;景区会形成管理惰性,商家会形成经营惰性——大家都这么管理景区,为什么要改?我们卖东西一直都这么卖,卖得不错,为什么要改?
人们对新技术缺乏“必要使用”的认同感,在大运河带沿线景区启用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克服的第一难题必定是如何号召广大旅游行业者,景区从业者跳出一味跟风追寻市场短期利益的怪圈。
(二)缺乏技术移植的土壤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古运河景区内的建筑参差不齐:年代久远的居民楼、新建的仿古建筑、历史留存的古建筑景点等交错相穿,不同的功能区域、不同的区域类型并没有得到系统显著的划分。因此,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在景区启用还需面临复杂的景区地理环境现实,且在这种环境下大大提高了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工作的难度,难以保证采集的地理信息、游客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数据的精度也不够高。建立一个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大数据中心可谓是一项重大工程。
大数据中心的建立是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应用的关键,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目前古运河文化多以博物馆、档案馆、相关历史人物的祠堂、园林等形式保存、呈现。这些形式都明显带有固定性、稳定性的特点;古运河文化在景区内的呈现格局较小,且物质化的呈现形式十分脆弱——景区内的古建筑景点面积小,有的甚至與商铺、居民住宅紧邻;运河文化多以地图、画卷、书信等形式进行物质化呈现。这些现状并没有给数据采集留下太大的空间与可能性,怎样对运河景区内的历史遗迹、珍贵文物进行数据采集,满足文物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修缮、修复过程中对大数据中心的需求,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景区启用、建立大数据中心前需要攻克的难关。
二、运河文化特点下的技术呈现
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开凿至今,在交通和水利功能领域上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地域上看,大运河共流经6个省、35个城市,发挥着交通运输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民生建设上看,其排洪、输水、灌溉等功能对区域农业经济的繁荣影响深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运河的功能是运河文化的承载点,正是其在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领域内独特的作用与地位,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在具体实践中,交流的开放、文化的包容使大运河江苏段不同区域之间直至今日仍有紧密的联系——不同景区之间文化同源,在同一运河带上的景区规划具有高度相似性。这启示我们在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运河旅游文化产业时,要注重不同景区之间的共性融合与个性共生,注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区域联动。
(一)共性融合:构建基础的公共数据中心以实现管理智能化
公共数据中心,即在互联网和内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利用通信和信息技术,建立的网上信息资源库。构建基础的公共数据中心,有利于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景区对信息资源进行连接和共享;使景区后续的决策与工作部署能在大数据的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提升景区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景区的智能管理程序。为了朝这一理想目标进发,大运河带江苏段沿线景区未来构建的公共数据中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不断扩宽数据来源面,丰富数据中心,满足运河旅游文化产业管理智能化的需求。①联网公安局,对景区内的游客进行多途径、全方位的身份认证。②与携程、飞猪等旅行出行APP合作,采集用户需求信息数据,反馈景区游览实时数据,形成互动式的数据共享路径;同时通过用户需求的数据进行个性化旅行线路定制、相关旅游产品推广,以期解决景区人流过分集中的问题,实现挖掘更多隐性、潜在商机的目标。③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地图导航APP合作,促进景区内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系统划分,优化出行路线,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通过定位,对景区内工作人员进行可视化的管理分配。
(二)个性共生:观光智能化需结合景区自身实际
古运河景区的观光智能化建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完善运河景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提升游客的观光体验;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运河文化,拉近运河文化与游客的距离,让游客在游览中通过智能化手段增加参与感与沉浸感,以提高游览过程中的互动趣味性,提升游客体验。
智能交通调度调配是景区观光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交通方面大有作为;提升游客观光体验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游览观光的时间,压缩交通出行、景区排队等无效游览时间。然而庞大的人流量、车流量一直是中国景区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在我们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古运河景区存在开车难、停车难、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但每个景区的难处不尽相同:如苏州的古运河景区不允许车辆进入,交通最“瘫痪”的地方在于景区门口;无锡的古运河景区准许车辆进入,但停车场位置偏僻,且设施简陋……不同区域的古运河景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实际情况,这也启示我们要更具有针对性地投入技术:譬如根据景区的交通摄像头所采集的大数据结合实况进行路况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并播报路段路网的车辆流量、交通肇事事件及其他拥堵事件,这些于游客而言都是景区交通的信息资源,游客掌握的信息越多,可以自主安排出行的选择也就越多,空间也就越大——根据路况合理安排出行路线与时间,从而减少出行成本,压缩无效游览时间,延长有效游览观光时间的目标,提升游客的观光体验;同时,在出現重大公共事件时,智能交通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指挥疏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景区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元地呈现运河文化时,日益成熟的VR技术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近几年VR技术颇受各大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青睐,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塑造一个全维度沉浸式的视觉环境,充分调动使用者的各个感官进行体验。结合古运河景区自身的文化特色来看,该VR技术可以用于复原运河船只,再现经典历史故事的场景,或是全方位展示珍贵文物而避免伤害本体等。通过实现这项技术,能使游客拥有更高参与度的文化体验。同时这种文化体验也需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从而提升游客的观光体验。譬如在苏州,园林文化是苏州的亮点,可以尝试通过VR技术模拟还原古运河沿岸的古代园林建筑,再现古运河历史的繁荣。
VR技术再现场景的信息数据从哪里来?这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大数据中心就会“大有所作为”。大数据中心所采集的景区地理信息、文物数据信息会成为VR技术再现运河文化资源的数据源、信息源。综上所述,想要提升游客的观光体验,提升游客对运河文化的感知度,人工智能技术与VR技术强强联手不失为一个绝佳方案。
(三)区域联动:以全局观建设江苏运河旅游文化产业
大运河带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运河景区的旅游文化产业更是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目前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全局观:各区域的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相互割裂,没有实现联动发展。这既不利于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不利于古运河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启用要求景区整合的数据是跨时间、跨空间的,忽略运河沿线上各景区的紧密联系性只会让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举步维艰。
运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区域联动要求我们重视景区规划的一致性。沿线景区都依附大运河带存在,因此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高度相似,这决定了在同一运河河段沿线的景区拥有高度一致的景区规划。而这种相似性将会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数据中心的建立提供便利,减少对相似数据样本的采集分析工作,且通过采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样本信息就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到同一河段的不同景区中去。
三、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要求以消费者为中心,一切均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提供更优质旅游产品为根本出发点。而通过景区内的管理智能化建设与观光智能化建设,景区可以不断优化其公共基础设施,多元化地呈现运河文化,以提升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参与感,收获感,幸福感;5G时代的现代古运河景区建设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通过技术革新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