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旅游的维度及生命视角

时间:2024-05-18

夏浩云+王艳平

面对热议旅游维度的研究,本文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认为维度研究是在仿照科学,但在其中还应有科学视角,不能只是在方法上模仿。强调维度的同时也弱化了旅游的核意识,但丰富了有关旅游本质的内容,但那是一种外延的拓展。维度意识还存在第三个潜在问题,即或多或少地让研究丧失了思想性与易变能力。在类比于天体系统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核中物质”或可以流到维度上,维度也未必就是一条直线,或可以如星系那样呈现螺旋状,进而提出了一个质疑——维间区是什么,继而进到生物生命视角,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类比维度,提出了可类比于器官的旅游设施的重要性,提示着某些真正的科学维度还没有被旅游研究所重视,即自然科学的视角也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凭借,要思考维度与设施之间的关系,设施或就在维间区。最后以生化视角,探讨了可能存在于旅游维度中的氧化还原机理,以及在设施之外还可以存在“大纲”这样一个概念,“纲”即对生物生命的尊重、敬畏,以让维度与设施(景区)等能以串联的形式存在于本质与大纲之间。

一、研究背景

旅游学界近10余年来十分热衷于维度讨论,仅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维度做题目搜寻,就有百余篇这样的文章。学者善于用下列词汇:感知维度、多维度思考、维度设计、新维度、评价维度、维度分析、时空维度以及维度测量等。陈福义与生延超(2005)最早地将维度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其基于国外学者1998年提出的有关服务创新的4个关键要素,将要素改称维度,进而提出了旅游服务创新4维度模型。也在同年10月,张军提出了要对旅游本真性进行多维思考。

笔者近来注意着有关旅游维度的文章,最初认为维度这个词很时髦,其可能就等同于方面与视角,不认为其中一定有很强的创新内容。最主要的是在文章中,没有感觉到什么是维度的答案,没有发现提出维度的原因背景,因而感觉有些是在套用。现在看来,以维度开展研究其实是在模仿自然科学,在挂靠自然科学,那是一种“抄而练习的抄习”,人们愿意把成果抬高到自然科学水平上,如对维度进行科学测量等。

学者之所以以维度開展研究,是在本质与界定的基础上,或者也可说成陷入争论中后,进一步地面向应用、扩大内容的讨论。就如在讨论什么是房子,房子有多大多小,现在开始讨论房子的框架结构了。而一部分学者还在讨论着古老的问题,如关于什么是房子的哲学定义,还在讨论房子与棚子的界限,如高铁站台算不算房子,虽然其有盖子,但其没有墙,以及偏厦算不算房子,不住人的房子能算房子吗,再如,有盖有三面墙的瞭望台算不算房子,塔房与地下室算不算房子等。

科学不是旅游研究的唯一,也可追求思想与思辨性。旅游不是一门纯自然科学,仿照科学也弱化了旅游的人文魅力。自然科学的魅力在于出实物成果,惊叹于新发现,其结果是造出新材料,发明计算机、航天器等,而社会科学往往造不出实物,最好是有揭露性,不然就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方法论而无新发现,没有揭露性,那么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或照搬方法的旅游研究就存在一定的隐患。

在这里可以简单回顾下维度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在我国1980年以前,维度一词主要用于几何学、机械加工等自然科学领域,偶尔会出现在文学文艺研究中。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期间,维度一词也被心理学所使用。在20世纪接近90年代时,关于维度的社会学研究开始增多,进入了经济研究领域,直至90年代后期,甚至走入思想哲学范畴。换一种说法,旅游研究相当晚地关注了维度,比其他领域至少要晚了10余年,旅游维度研究属于后热慢热型。

二、专业关联:旅游维度的思辨性何在

(一)维度能否制造出

社会科学模仿自然科学,这其中很有难度,旅游现象测得与否,但很多人正在测。似乎是勉为其难,但机械模仿不难,时尚与热衷也不难。笔者觉得应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不能单纯师其辞,如果只是将方面、视角换成维度,其实就是师其辞而不晓其意。目前,关于旅游维度的逻辑,常规做法是设计维度、测量维度与关系实证,可谓是一种程序化的“三部曲”。但设计需要有所新发现,如果把常识当维度,把不可测的当可测的维度,就如将情绪、态度等当作维度,那是半可测半不可测的概念,若实在测不了就用百分数、满意度替代,或者用统计工具做下矩阵旋转或作方差分析,说难也不难,许多不谙数学事的年轻学者或研究生、博士生都在使用SPSS软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在推进着旅游研究。

如若是能意识到一般情况下的旅游,自古至今多被无意识地看作是长距离的水平移动,去异地观光和猎奇,虽然去省城和首都会说上,而前往乡下说成下,其实并没有物理学上的上下意思,而此时若能想到垂直方向,因为技术发展了,以及有了微旅游意识,不仅可以把登山旅游、洞穴旅游等从众多旅游形式中拿出来,专门组成一个集合,再加上潜水观光、动力伞或滑翔伞旅游,还能够意识到可以把地下资源拿上来,以及开发其他类型的低空旅游,如通过速度牵引让水面设施飞到天空,甚至提出了VTP概念,即城市高空极限游乐场(Vertical Theme Park),那么垂直方向就是一个维度了,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维度。其实把VTP解释为Vertical Tourism Product也未尝不可。提出垂直维度不仅意味着新的发现,还可对这个新维度进行测量,测量其多高合适及多深可以,更能依此维度制造出新产品,这是本文希望维度所能给出的意境。

生活中并不用维度这个词,每个人在中学时代都是从学习数轴开始知道维度的,数轴就是一维,后来才知道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二维,再后来懂得了立体解析几何的三维空间,而到了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维度,一般人是画不出来的,数学家也会只能在抽象空间里思考高维。因而,从认识论上讲,维度一旦被引入社会科学,就带有了被涂抹上自然科学的色彩。不能否认在汉语中科学具有光环意义,那是一个道德高地,科学就等于正确,但科学研究就是创造,与发明相关,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创造发明吗?倒也不是不能挂靠,挂靠与独立可以各事其乐,但维度偏好者需要有创新意识。endprint

(二)维度:丰富了核关联

就认识发展规律而言,学者在初级阶段可能喜欢讨论学科本质,将其当作学科永恒,称为核心的基本问题,以求学科建设,渴望引领对学科的哲学思考。关于旅游本质,有诗意栖居、非惯常环境、审美、体验等说法,但总的来说,那些说法在数量上还是有限的。关于旅游本事,已多年没什么进展了。本文觉得提出旅游维度,可看作是旅游核意识的一种转移,并非是一个全新领域,而是由本质向外拓展了,初步形成了一个一核多维模式。如此,旅游本质的核意识必然弱化,那个弱化被维度关注替代了,随之是方面论的增强。故谈本质者不谈维度,谈维度者不谈本质,至少本质与维度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

每个人都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唯一的,但各自的唯一又各自不同,视角不同则不同,就如一体多面,那就不如将那些主要的不同都拉出来,不同者变成不同的维度,或关于旅游本质的方面论、连续谱。每个人或都认为旅游有唯一的本质,而社会不认同旅游有个大家都认同的某个本质,认同一个而不认同某个,这种的结果就是本质属性了,而属性真有些像维度。因而本文认为提出维度概念,也丰富了有关旅游本质的研究内容,但那只是有关或关乎,而不是正中与正当。不管怎样,维度让有关旅游本质的研究丰富化了,本文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维度是本质的邻居。

以温泉旅游为例,可以温泉主义为核,即相信与信仰于温泉精神,坚信温泉的医疗价值,温泉主义者可能对现代医学不太感兴趣。温泉主义也经常说成温泉原旨主义,或被理解为泉质主义,以及写作Thermalism或Onsenism。Onsen为日语的温泉发音,其国民酷爱温泉,力图将温泉作为国家形象之一,因而造了一个日本的英文词,该词对英语世界还是有影响的。但核心毕竟只与信念有关,有些“虚”而不实用,为此温泉业界在主义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就提出了温泉六维的说法:泉态、泉质、汤量、水温、泉脉、泉事等。

(三)维度:易变能力

当把几个维度“插在核上”,本质与维度一起,就形成了“水雷”模样。可维度有多长呢?离开核心远了行不行?这也说明维度淡化了圈层意识。再者,维度与维度之间,岂不是越走越远,各维度独立吗?通过阅读有关旅游维度的研究论文发現,就语境上讲,各个维度其实都不独立,在内涵上都有包含关系,也存在逻辑关系,这就说明现在的维度研究确实是在模仿。

这里要说的是,人文科学的维度研究让思辨性下降了,文章的思想性似乎不很强,学着把重点放在实证上了。当维度一端系于本质,本质因此会不会流出,本质的密度在下降。当本质成分来到维度上,也或许是其他维度倒流于本质,经本质来到其他的维度,那么此时的本质就起到质性转化器的作用。若把本质比喻为宇宙中的黑洞,霍金就承认了黑洞只进不出的假设是错误的。那么,此时流出的本质成分还是如核那样在控制维度上,还是在维度中变成了元素或因素。如此说来,维度的另一端可能如抓手,在抓一些实际问题,也在感受外部世界并获得营养。如此看来,旅游作为一个系统须有进出,而且依照熵理论也不应该封闭,封闭与绝热将导致系统混乱无序。

换言之,目前对旅游维度的认识都是静态的,如要研究旅游的动态性,就得换个课题并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可旅游是同一个现象,矛盾现象总得在机理上关联起来,矛盾双方也需要在一篇文章里得到分析,这项工作到底该由谁来完成呢。或可将旅游各维度比作星系,如银河系是涡旋的,在银核之外有各类星体的集中地带,形成了一条条围绕银核的“扭转条带”,这些条带也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公转,而在这个运动的系统中,必然存在离心力与吸引力的平衡机制,此时可堪称维度的条带多长呢,而且其还是弯曲的,“粗细”也在变化。若按照宇宙还在继续膨胀的观点,谱线红移就是一个证明,提示离心力似乎略大于向心力,而且可距核较近的地方会出现引力塌陷,这说明维度也会断裂。现在已出现了星系价值论观点,如此看来,真可以将宇宙学思想引入到旅游研究中来。

本文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疑问,维度间或维间区是什么?是真空还是旅游的营养区,或是旅游功能区,也可能是经过旅游后的无用能量的倾泻区。即便是在维度内部,在微观层面上是不是也存在空隙,以及维度与维度会不会发生交汇。为探索这样的疑问,本文进入下一个视角,基于生命立场,意在表明,在常规的旅游维度研究中或有遗漏,那个被忽视的领域可能非常有意义。宇宙为大宇,人体是小宇,两个语境很相关,难道与旅游没有关系?那为何少有人研究这个维度。

三、生命视角下的旅游维度

旅游可以被看作生命的社会现象,似乎可从这个角度认识旅游。当然,旅游学者不是医生,但人人都是或潜在是患者,故普通人也有资格讨论生命。本文所说的生命视角,有些像基于大众医学的常识,但还是要做到有些深入性的理解,并非讨论健康,而是基于生命价值。以下观点可能是一种谬误,但笔者觉得有必要说出来,尽管两作者从事的是旅游专业,但就如大众旅游者之旅游,有说他们的旅游不正确吗?

都言旅游有一个本质,本质即核,但看人体生命系统,似乎就有3个核:脑、心与中枢,甚至可以加入第4个核——体。脑在这里是指意识与思维,心指心脏,而中枢是指神经系统的司令部,其存在于脑与脊髓中,但此神经脑不同于意识脑。笔者觉得旅游维度很像各种系统,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这里要指出的是,人体各器官与这些系统是什么关系,以血液循环系统为例,人体血管无处不往,血要走出心脏还要回得来,血液这个维度其实是有中心的网状结构,血液参与着各器官的形成与运转。这个道理说明只研究旅游维度,而不关心可比做器官的“景区”是不行的。那么旅游的各种器官都是什么,各个维度是怎样参与进来的,血液为各器官带来营养的同时也要带走“废弃物”。

人体器官有内外之分,内器官称为内脏,外器官或可写作五官、肢体等。以此类比旅游,视听、嗅觉、味觉与体感等,那些很受旅游学者的关注,可旅游的“内脏”又在哪里呢,仅以一个没有地点的自在性能否解决问题,关键是要知道自在性在哪里,哪里能够寻找出来,将其固定于目的地具体位置上。也即在每一个维度上,必有一个中心或基地,如血液源自心脏之泵,有泵必站,泵出走动脉,回流走静脉,由此还衍生出高压、低压和心率等3个常规指标,当然,关于血液循环与血管,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指标,如血黏度等,这些指标比旅游某个维度上的指标要丰富得多,而且都是实在且靠得住的指标。endprint

呼吸以肺为营地,消化要靠肠胃,似乎有必要研究旅游之脏器是指什么。而这些旅游脏器从哪里来的,笔者觉得其源于生活,是生活催生出来了旅游,旅游也如十月怀胎,旅游是生命基因决定出来的存在,但同时却也受到环境演化的左右。就神经系统而言,可分为自主神经与脑神经、运动神经等,在这里扣除了中枢神经。自主神经也称自律神经或植物性神经,此也说明在动物身上确实存在植物性。而运动神经受脑神经支配,运动神经也称传出神经,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传入神经等。人类的神经系统是多级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系统也称为周围神经系统,在神经网络上存在神经元,那是细胞水平上的神经单元,而在这个网络上行走的是电波速度的“信使”。这里并非是要讨论人体医学,不是在讨论疾病与健康,而是在说明某些启示。关于对神经系统作用的思考,应该提示旅游维度研究还应做点什么,如旅游安全系统与旅游解说系统,其理所当然要成为旅游现象中的重要维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存在于旅游中的任何地方。

如此考虑的话,或应拥有“核心观+系统论”的旅游研究意识,维度在此扮演串联的角色,这样看应该对维度研究很有幫助,而不能就维度而维度地研究旅游。如若在大尺度上不知旅游维度,却在研究旅游服务的维度;不知体验属于哪个维度,却在研究体验有哪些维度,而其实体验是以感知器官等为触觉,通过体验场所的场域发挥作用的,感觉通过埋藏于感官中的各维度端进入人体内部,经人体意识的消化理解而形成了各种生物电与记忆的等。

生命不仅是内在的,同时也是外在输入进入生物体后再输出的一个过程。以这个视角看旅游,人体在生命过程中所摄入的有食物、氧气、水、盐、信息等,而输出的是各种废弃物,排出物中以氧化物居多,还有无用的精神垃圾。若以氧化还原观点看,依据这一原理也可将旅游维度分为两类,其分别是摄入的还原物和氧化剂,旅游中的世俗体验可看成是在摄入还原物,即未经旅游者加工的素材,而如旅游凝视等的精神体验可看做摄入氧化剂,当然旅游者的经验学识可看作库存的氧化剂,库存起着调节作用。当体验素材的信息被摄入到旅游维度时,氧化剂便开始发挥作用,氧化过程中也是在分解出营养物质,氧化中的代谢物则需要排除体外,也包括拒绝接受有害物质的进入和排出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这里需要考虑下水与盐的作用,这两种物质似乎是属于中性的,既非还原也非氧化,一个是溶剂而另一个为溶质。如果以“氧化还原+溶剂溶质”模式思考旅游维度,或可以拓展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在当前语境下,应该还可以这样概括:精神是氧化剂,物质是还原剂。都说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其实这说法说得还不够深刻,旅游其实既要补充氧化剂也要补充还原,两者都是需要的,并让其发生反应的过程,过氧化和少氧化都不好。旅游也可看作如火车站,火车站是为了让乘客与铁路、机车发挥作用,方便旅游上车或下车,火车站顺便地也变得干净与有序了,太拥挤和不卫生都不好。如此看来,旅游不过是工具,不过是服务于世间与自然各种存在的一种存在,其让相互有益的存在能够走到一起。以这一观点看生活世界,或许那是一个完全氧化了的氧化物的世界,既没有氧化剂的生产与储存,也少有还原剂,能氧化的和能还原的存在都用完了,化合完毕,似乎到处都是“二氧化碳+水”,那水已经完全氧化了。而在旅游中通过对这两种物质或存在的摄入,可用以唤醒生命系统,让其流动起来,生命便可处于真正的进行中,而旅游维度就是可以开启的一个个生命通道,将两类生命所必须放进来,当然要排斥有毒物质,同时要有溶剂溶质的摄入,那自然也要有溶质溶剂维度。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写到这里不得不停笔,因为这是针对一个探索性的领域,很多思考还处在研究之中。有则有,无则无,此时若再推论下去就会有勉强之感,笔者不敢臆想太远,所叙还是要基于一定逻辑的。本文通过讨论,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关于旅游的维度研究,应置于更大的尺度语境下,不能就维度而维度,不可机械地套用维度识别、测度与关系实证等做法,维度本身既可以上达战略高度,也可下至技术层面,不能割断其上下关联。第二,旅游维度与制造相关,并非就是在实证。第三,维度视角乃本质观向具体化迈出了一步,其弱化了旅游本质,但也丰富了与本质相关的内容。第四,以小尺度仅限于维度的视角,那样考虑有可能弱化了旅游研究的易变能力,那种能力也是旅游多学科性质的一大魅力。第五,文章以天体宇宙作比喻,讨论旅游的维度,意在提示着目前的维度认识或有很多遗漏。第六,可从生命角度思考旅游维度,类比于各种生命系统,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假如真能这样,维度研究必然要与“器官”发生关联,因而要有那种“系统+器官”的意识,以“核心+维度+功能”模式思考旅游维度的位置。第七,以人体生命系统为参考,认为旅游安全、解说系统、世俗体验、精神汲取等,可谓是旅游现象的高级别维度,同时还可以从“氧化与还原”角度认识旅游的维度类型,这便涉及“溶质+溶剂”认知模式。总之,不能因为进行维度研究而忘了其他,在维度之外,还有核心、圈层、系统与模式。

(二)展望

在给出上述结论后,笔者联想起这些内容或与大纲、总纲有关。核心与大纲有啥关系呢,在两者之间或才是维度。若核心能与大纲适配,形成类似于“核心—维度—情景—系统—大纲”那样一种思维格局,可能就提高了对旅游现象的把握能力。

以温泉旅游为例,其核心就是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是针对慢性病,现在也拓展到治疗亚健康的未病,这其实是基于自然科学的本质观。而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温泉旅游有很多的人文意义,在其中可以选择交流当作其总纲。温泉可以有很多的是,可作为一个接待场所,以及作为构思与创作场所,还包括冥想场所、被批场所,作为沟通想法与交涉的场所、密会场所、疗养与美容场所、娱乐场所等,不管有怎样的功能和呈现怎样的多种形式,但都可以归类于交流这一纲领指标(维度)。即旅游研究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社会科学为牵引,期间有各种维度,起点相同,终点不一,但最终还是要归一的。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商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