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牡丹江分局史志办原主任陈惠华访谈录

时间:2024-04-24

赵宝海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牡丹江分局史志办原主任陈惠华访谈录

赵宝海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农垦牡丹江分局史志办主任陈惠华同志退休已经多年了,他的好学敬业精神一直为我难忘。前不久有暇得聚,交谈中使我了解了他在史志工作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之后我又翻阅了他的有关作品,觉得有些东西值得整理归纳,发表出来也许对史志工作会有所裨益。

陈惠华同志是1982年从事史志工作的,此前是兴凯湖农场农林科副科长,负责农业科研工作。他的许多科学论文和科研报告多次获奖入编。当时他正担任农垦科学院大豆攻关联合试验课题和省土肥所的土肥试验等重要科研项目。当年8月16日,正当这些项目即将取得科研成果时,场里抽调他去写《兴凯湖农业志》,他说他是“半路出家”,只好边学边干。他以史志结合的体例,广征博采,历千辛万苦,搜集到伪康德二年以来的史料,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寓历史经验在记述之中,找事物规律于比较之间。他还发表文章总结过“记述法”、“比较法”、“点睛法”三种在专业志中反映规律的方法。他6万多字的《兴凯湖农业志》刚一脱稿,就被争相借阅,交口称赞,并在农场召开的科技大会上获奖。后来成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开发扩种水田,以稻治涝的历史依据,真正发挥了志书存史、资治的作用。他编写《兴凯湖农业志》的经验先后在农垦分局、总局史志会上介绍,推动了垦区的史志工作。他主编的《兴凯湖农场史》忠于史实,被黑龙江农垦社科联和黑龙江农垦史志协会评为垦区第二届优秀志书一等奖,并被“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会”展出。

陈惠华在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史志办工作期间,在编史修志的同时,还积极从事史志知识普及和史志理论研究工作。其主编、编写、编纂、编审出版的史志书籍已逾500多万字;他还经常应邀深入农场举办史志知识学习班,先后给11个农场的专业志执笔人讲授史志知识,听课者达数百人次,受到一致赞誉;其论文曾被《黑龙江农垦史》、《黑龙江史志》、《史志文萃》等刊物发表。其《努力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充分发挥史志工作的资治作用》论文在黑龙江省地方志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评奖中获奖。他的不少文章已被选入《北大荒史志论文选》、《开发建设北大荒》、《黑龙江年鉴》等书中。陈惠华还经常为报刊撰稿,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被收入大型报告文学集《大荒神农》和《荒原金字塔》中,其《神农之子》被列为《荒原金字塔》的首篇。他还爱好诗词,常有吟哦。我们的交谈海阔天空,几乎涉及了整个史志工作,现整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史料征集一席谈

陈惠华说,要完成一部志书,必须广泛地占有资料,他引用董一博的话说“志体以资料丰富而见长”。作为一部农场志,上下几十年,方圆数百里,囊括百业,兼及百科。要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纵横交错,在条条块块、方方面面中去以时系事,以事系人,所需资料可谓多矣!这些资料哪里来?靠我们去旁征博采。旁征博采话好说,做起来谈何容易。尤其是我们国营农场,体制几经变动,人员几度变迁。档案资料本来就不全,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许多珍贵资料被付之一炬,所剩无几,因此征集资料要有大海捞针的精神。捞到一点线索,就必须顺藤摸瓜。当摸到史料后,还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沙里淘金。沙里淘金也是提炼升华的过程,犹如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经过一番加工制作之后,才能做到精华入志。他说,有人在形容教学工作时,曾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而史稿和史料之间要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史志应是一条河,一条长河。他主编的《兴凯湖农场史》成稿43万字,为了广泛地占有史料,到北京查阅了400多卷历史档案,摘抄史料100多万字;到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考古队、密山市档案馆、市志办等单位,查阅并摘录了有关兴凯湖的史料以及新开流的考古资料数万字;曾冒着严寒到九三管局、克山农场、双河农场走访建场初期的老同志,顶着酷暑到北京采访老领导,先后采访历史见证人100多人次,记录口碑资料5万多字;征集村队史、厂矿史30万字;专业志20多万字。就是占有这么多史料,在编纂中还每每感到资料不足,有时不得不停下笔来,现去查找。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史料足,史迹出;史料详,得失彰;史料细,取舍易;史料博,思路阔;史料实,秉笔直;一桶水,教学子;一条河,志信史;信史存,教化立;唯信史,能资治。”

二、公正无畏话史德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过,史家有四长,即“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练识而成其才者,以德为先”。老陈同志说:“能否秉笔直书,忠于史实,说到底是个史德问题。”

他讲在编纂《兴凯湖农场史》时,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问题,在当时还是个比较敏感的政治立场问题。就是在劳改农场时期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中,究竟有没有饿死过犯人?采访当时的几位领导都矢口否认,还大谈什么“增量法”、“瓜菜代”。可是在劳改局的档案里却发现历年死亡人数统计表,其中三年自然灾害的死亡比例明显增多:有关于浮肿、夜盲、营养不良症相继发生的记载,有误食野菜中毒死亡的报告和人数统计,还有个别教养人员为伙食而煽动闹事、纠集暴乱的犯罪记录。面对领导口碑与档案资料相左的情形,不少好心人劝他回避这个敏感问题,可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在场史里据事直书:“自然灾害带来的粮豆减产,使饥饿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浮肿病、夜盲症、营养不良相继发生,口粮标准被迫降低,副食日益减少,人们利用各种各样‘增量法’想来填满空虚的肚皮……误食有毒野菜死亡10人,特别在犯人中年老体弱的死亡日益增多。在教养人员中也有个别人为伙食而煽动闹事,纠集暴乱,犯了罪。”(详见《兴凯湖农场史》404页)

写上这段文字,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很轻松,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极左思潮还影响很深,对“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人们还心有余悸的背景下,是需要勇气的。如此忠于事实,求实存真,的确是史德的体现。

他还在劳改农场时期的简短结语中,冲破极左思想束缚,不避风险,不顾个人安危秉笔直书,还公正于历史。他写道:“13年中,兴凯湖农场从创建到初具规模,是党的劳改政策的伟大胜利。在人与自然齐改造的伟大斗争中,广大公安干警有功劳,广大职工、家属有功劳。被改造的罪犯在劳动改造过程中,既使自己改换了思想,也使自然改换了面貌。因此,客观上对农场的开发建设也起过重要作用。”

应该说,像他这样公然承认劳改犯人对农场的开发建设起过重要作用并载入史册,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他的史德还表现在他主编的史志中,坚决不让自己和自己家人入志。他的女儿在农场读初中时,撰文曾获《语文报》三等奖,他和他的夫人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曾有所建树,他都毫不犹豫地予以删除。作为主编,文征中没有自己一篇文章,场史中没有他一张照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场史初稿完成时,正值密山承紫河一带闹地震,农场为保护机关干部,防止发生意外,禁止进楼办公。可他不顾危险,在警报中进楼抢写《编后记》,写完后不署姓名,用塑料布层层包裹捆好场史初稿,最后离开办公楼。场史中许多优美流畅可读性很强的篇章,出自他的手笔,但他在《编后记》中引用巴浦洛夫的遗言说:“在我领导的集体里,同作气氛支配着一切,我们大家都为一件共同的事业而努力,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来推动它。在我们中间往往不能分别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你的’……”他说场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未突出他个人,而对志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却来个文责自负,由他个人承担。

这种无私无畏敢于为历史负责的精神,将和历史上那些重史德、轻得失的先贤们的浩然正气一样昭示后人。

三、志书的可读性关键在语言

志书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严谨、朴实、简练、流畅、生动,而不能文风呆滞、面孔冷涩、语言沉闷、繁琐拖沓,翻开《兴凯湖农场史》首页,原国家司法部普通法院司司长李一平同志在其序言中说:“读起这部《场史》来,想必会和我一样感到非常亲切,文章内容充实而概括,有志、有史、有经济、有政治、有人物、有事件、有景观,堪称是一部关于兴凯湖的百科全书,有些部分又是一篇篇美丽流畅的报告文学。”凡读过《兴凯湖农场史》的人,都会觉得这并非李一平的溢美之词。附录篇《美丽富饶的兴凯湖》以及社会篇中的《游湖活动》等章节,的确是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请看《美丽富饶的兴凯湖》的开头几句,便足见其语言文字之功底和为文严谨、认真细致的文风了。

“从密山县城,乘汽车向东南行数十公里,穿知一镇,翻蜜蜂山,越马家岗,近养殖场,即闻涛声如雷,循声望去,只见一条绿色长龙,蜿蜒横卧,驱车驶上龙脊,便可见到驰名中外的兴凯湖了。”

这一连串动词连用,真可谓独具匠心。再看他对大小兴凯湖的描述:

“兴凯湖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大小兴凯湖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紧紧相依。以其独特的风姿,为祖国北疆增添了无限风光。”“大兴凯湖犹如彪悍的武夫,奔放不羁,动辄波涛汹涌,喧嚣不宁。”“小兴凯湖则像清秀的少女,婀娜多姿,时常碧波涟涟,温文恬静。”

读他的志书,似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顿扫面孔冷涩、语言沉闷之史学积垢。他的语言具有音韵和谐、节奏明快之特色。请看:

“车进湖岗,林荫道旁,松、柞、桦、椴,郁郁葱葱。林间隙地,萱草片片,木耳蔟生,鲜蘑菇破土,野葡萄绕树,争荣并茂。”

他的语言就是这样简约明快,自然流畅,通俗却不失高雅,平实中而见文采,生动感人。

“林疏处,隔车窗,举目南望:大湖上,波涛滚滚,水阔天低,浑为一体,气势如海。回首北看:小湖面,苇绿水清,白帆点点,烟波如带。隆冬时,冰厚三尺,洁白晶莹,载重汽车,穿梭湖面,汽笛声声,马达隆隆,别有一番情趣。”

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啊!他把兴凯湖描绘得如诗如画。且看被他写入志书的兴凯湖水产品又是何等诱人。

“体白肉嫩的大白鱼,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金翅锦鳞的大鲤鱼,素被当作喜庆之象征;俗称桂鱼的鳌花,是古代向皇帝进贡的御用膳鱼;体大透明、肉肥味美的湖虾,更被视为水产珍品;凡到兴凯湖游览观光之各方人士,无不以品尝兴凯湖鱼虾为快。”

读这样的志书,咀嚼这样的语言文字,真让人口舌生香,余味无穷。再看他笔下的养鹿场,莲花池,是仙境?是人间?令人陶醉。

“湖岗建有养鹿场,年产鹿茸五千多两。每天晨牧夕归,牧鹿姑娘以铜锣指挥鹿群,或觅食于沙岗丛林,或饮水于湖滨浅滩,梅花鹿群,倒影湖水,涟漪起处,影动花移,美不胜收。”

“两岗之间有狭长水面,长约五六公里,宽数百米,名曰‘莲花池’。从岗上望去,清澈如镜的水面上,浮着片片绿叶,荷花稀疏有致,粉白玉立,浓淡相宜,微风飘香,沁人心脾。大群的天鹅、丹顶鹤、鹭鸶、凫雁,嬉戏水中。真是人间仙境,已被省里定为自然保护区。”

他在志书里写景状物,历历如画且清新隽逸,引人入胜,更令人神往,他是这样记述游湖节的:

“到游湖这天,全场数百辆各种运输车辆一起出动,免费运送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去大湖边。平时寂静的湖岗,顿时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从二十一队湖口直到双山头,几十里的湖岗,万绿丛中,彩旗飘扬,湖面上被五彩气球和小旗划分成不同的游泳场和射击区。沙滩上临时搭起了游湖指挥部,高音喇叭不时从这里播出欢快乐曲和游湖活动进程。指挥部两侧像闹市一般,农场商店的以及集体或个体的摊床沿湖设立,面包、香肠、啤酒及各种清凉饮料、冰棍、香烟随时出售。游湖这天,还举行各式各样游艺竞赛活动,游泳健儿在逐浪弄潮;神枪手们进行真枪实弹射击;各单位之间进行拔河比赛;老年人进行托球赛跑;套圈、吊瓶等游戏吸引着天真烂漫的儿童;姑娘小伙扶肩携手在洁净的沙滩上翩翩起舞;亲朋好友席地而坐,在幽静的林荫下频频举杯。岗上、岗下、沙滩、湖面,到处呈现出一派欢腾的节日气氛。”

他在志书中将语言运用得如此生动真切,极富情致。使人读而不厌,爱不释手。孔子曰:“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志书的可读性,除真切的史实外,其言而有文,言而有情,当属关键。

四、志书贵在资治

志书的社会功能是存史、资治、教化。人们常说编史修志,是得益当代,惠及子孙的好事。《兴凯湖农场史》目前已经收到了得益当代的社会效应。

兴凯湖农场始建于1955年,当时是一片草高没人、水深没膝的水乡泽国。虽经治理,但农场的农业生产始终受水制约。从建场到1991年的36年间就有20年受洪涝灾害,其中重灾10年。特别是1991年那场特大洪涝,直接经济损失有3 800多万元,使农场负债累累,职工生活贫困,各项工作举步维艰。据大型报告文学《荒原金字塔》报告,1992年,年仅32岁的王德胜同志被任命为兴凯湖农场新一任场长,他首先去调查农场的历史和现状,白天,或去田间踏查,或召开座谈会;夜晚,王德胜找来《兴凯湖农场史》专心致志地阅读。他欣喜地读到:“在选择场址时,就把能否种植水稻作为选择条件之一,兴凯湖地区就是以其水资源丰富,能自流灌溉,热量充足,土壤肥沃而且渗透力低,保水能力强而被选中的……1958年种植12 722亩水稻,平均亩产562.6斤,获黑龙江省水稻高产第二名的奖励。”《场史》里还有一段关于“兴凯湖农场栽培水稻,不仅作为高产作物而且作为抗灾作物更显其优越性”的详细记载。并有“种植水稻能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提高抗涝能力,增加旱涝保收系数,这是兴凯湖农场农业生产中的一大优势”这样明晰的历史结论。

王德胜场长正是从《场史》里找到了以稻治涝的历史依据,并根据当时的政策,以1992年3万亩,1993年7万亩,1994年达到15万亩的速度扩种水稻,使每亩盈利200元,有1 000多水稻户一年变成万元户,有16个承包户,一年变成10万元户,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兴凯湖农场的宏伟目标。兴凯湖人民稻花香里说丰年,湖畔欢声一片。如今,兴凯湖农场水稻面积已达30多万亩,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这是志书得益当代的最典型的实例。至于这本志书被用来指导种植林带、作为乡土教材、场情教材、革命传统教材、北大荒精神教材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单是这本志书尚未出版就被争相借阅,就被科技大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其资治作用了。

老陈同志对垦区史志工作是有贡献的,他首开垦区续志之先河,在1995年春就开始抓续志工作了。他为10多个农场培训续志骨干,还亲自担任顾问或编审。他工作认真负责是众所周知的,为按时完成农场的审稿任务,在他兼任管局办公室副主任分管信访、幼儿园、全机关目标管理工作的繁忙情况下,除了案上,还把枕上、车上、厕上等时间全都用来为农场审稿。案上,他有血压高、颈椎病,伏案久了,颈痛难忍且常迷糊,他就把志稿用书垫高了站起来读审。枕上,晚上回家躺在枕上继续审稿。农场志送审稿,往往订得厚厚的打印稿,举读困难,夫人特为他用胶合板、铁夹子和松紧带做了一个审稿架,以便他枕上审稿。他说夜深人静时效率最高。车上,他常在车上审稿,构思审稿意见。他为八五七农场续志所撰写的“存史资治续简史书政治陈社会集文征记大事继往开来慰远者;教化可鉴修专志写经济述文化录回忆志人物承前启后照来人”长联就是在车上完成的。厕上,如厕时间他也用来审稿,卫生间的坐浴架权作“写字台”,他的一些审稿意见即在此写就。他为《云山农场史》审稿,审稿意见就写了40页,到农场去指导讲评初稿一讲就是一天,有时还夜以继日。他到农场为专业志执笔人讲课,常常是听课人越来越多,在不少农场还应邀给机关全体再讲一遍。

我对他的访谈毕竟是短暂的,所以本文对他史志工作的经验和贡献不能尽述其中,只好有待今后继续访谈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