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厂北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奠基之举”

时间:2024-04-24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南厂北迁”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奠基之举”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950年10月,因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辽宁各地的20个工厂奉命迁至黑龙江、松江两省。这次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年采取的“南厂北迁”重大决策,为黑龙江省日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称为“奠基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省(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当时煤炭工业有鹤岗、鸡西两个主要煤矿;机械制造行业有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机车车辆厂和牡丹江铁路修理厂;建材行业有哈尔滨、牡丹江两个水泥厂;其他行业有阿城、哈尔滨两个粮厂以及哈尔滨双和盛火磨厂、老巴夺烟厂、发电厂等十几个较大的厂矿企业。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加工修理厂和油、酒、米、面等农产品加工厂。当时,这些大小工厂绝大部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

建国初期的1949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这三年里,我省工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南厂北调”的重大举措。在抗美援朝期间,从辽宁省沈阳、丹东、营口等地迁来军工、机械、造纸、纺织、橡胶等25个较大规模的企业。分布在松、黑两省的7个市县,成为当时我省主要的工业力量。详情见下表:

南厂北迁情况表

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 沈阳东北机器五厂 齐齐哈尔市哈尔滨电机厂 东北工业部电器管理局五厂 哈尔滨市哈尔滨电缆厂 沈阳电线厂 哈尔滨市阿城继电器厂 沈阳电工一厂 阿城市佳木斯电机厂 沈阳东北电器管理局六厂 佳木斯市哈尔滨电池厂 沈阳电工八厂 哈尔滨市佳木斯纺织印染厂 辽宁瓦房店日伪德和纺织株氏会社遗留的瓦房店纺织厂 佳木斯市哈尔滨针织厂 沈阳针织厂 哈尔滨市牡丹江针织厂 辽宁瓦房店纺织厂 牡丹江市牡丹江造纸厂 辽宁丹东六和成纸厂 牡丹江市松江橡胶厂 沈阳橡胶厂 哈尔滨市桦林橡胶厂 沈阳橡胶一厂、二厂辽阳橡胶九厂 牡丹江市齐齐哈尔车辆厂 沈阳皇姑屯车辆厂 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纺织厂日本麻丝株氏会社在辽宁省开源县开办的亚麻厂和棉织厂 嫩江县

“南厂北迁”由于发生在抗美援朝之初,处于时间紧、任务急迫的状况下,在1950年10月左右,北迁工厂纷纷冒着严寒北上。抵达目的地后,为了早日投产,又不顾条件艰苦,三九严寒,夜以继日的抓紧时间安装设备,留下许多感人和令人难忘的往事。

辽宁瓦房店滚珠轴承厂在迁往哈尔滨的过程中,搬迁了大量设备和物资,当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南来的工厂干部和工人冒着风雪吃饭和干活,大家的衣服单薄,为了御寒,每人腰上都多个草绳。据当年的老同志回忆,卸设备是艰苦的活,铁路部门要求车皮到后两个小时必须卸完,到点后不论卸没有卸完,火车头来了,车皮就拉走。那时一天一夜来四五趟车皮,每次最少3个,最多9个,为了抢卸设备,干活的同志一天一夜最多睡两三个小时的觉,有时也就能眯上十分二十分钟,根本没有时间睡觉。当时卸设备没有先进的机械工具,都是人拉肩扛、滚杆滚的土办法,设备和物资卸下车皮,还要运到工厂内的空地上,劳动量是相当大的,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150多个车皮的330多台设备和3 000多吨的物资,没有损坏一个部件,没有丢失一样东西,全部安装在新建的轴承厂。为了抢先完成国家急需的轴承生产任务,在车间水泥地面还未干的情况下,他们先盖了100多米的偏厦子,开始临时性生产。五个月后,便开始全面生产了。

齐齐哈尔车辆厂1950年10月,当时仅600多名职工,和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合并后,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上千台设备和近3 000名职工来到齐齐哈尔,一下子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特别是住的困难,成了大问题。老齐齐哈尔工厂的职工们,怀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尽全力帮助解决。有的让出一间房安排一家人,有的一间房两铺炕,安排两家人。在一个装麻袋用的仓库,里面有一个碾盘还住了两家人。2 000多人通过租借民房和单身宿舍,暂时解决了住处,其余的实在没有办法,有的住在车间,有的只能到火车站候车室里过夜,还有的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宿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边建厂边修车,不计时间,不讲条件,白班接着夜班干,干不完就连轴转,吃不饱就忍饥挨饿,没有一个人叫苦,终于很快的完成了迁建厂的繁重任务。1951年生产制造新货车1 200辆,工厂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

1959年10月,沈阳橡胶工业公司所属一、二、九厂,接到北迁黑龙江省桦林的命令。“为了抗美援朝,工厂马上北迁!”全厂立即行动起来,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给机器涂上黄油,打好包装,七天后分批装上火车载运。女职工也组成运输队,汇入迁建厂的洪流中。人员来到牡丹江后,立刻投入紧张的建厂工作中,没有房子,白天在桦林厂搭帐篷,由于人多帐篷少,每个帐篷里还搭起了上下铺,窗户也没有玻璃,四面透风,职工们用破草甸子堵上。由于下铺低,晚上休息脱衣服不能直起身,早晨穿衣服也要弓着身子。天气寒冷,饭菜打回工地,上面结了一层冰。尽管这样艰苦,大家没有怨言,一心想着早日投产出轮胎。设备装卸和搬运阶段,职工们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大的设备用棍杠滚、爬犁拉,小的设备用人抬。由于车站小,时间紧迫,不论白天黑夜,列车随到随卸。在建厂打基础时,没有风钻全靠人工用铁锤和钢钎打,一锤一凿的刨,一锤下来,火星四迸,每个工人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挖好一个个地基坑后,灌上水泥浆,把机器设备安装好了。那年的春节,全厂人员都在艰苦的施工,挖管道,刨冻土,无私的奉献。经过全厂干部和工人的努力,1951年2月9日生产出第一只轮胎,有力的支援了国家建设。

“南厂北迁”之后,为黑龙江省的早期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省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为1952年的52.3%,工业比重超过农业;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6.9亿元,一举增加到1952年的17.9亿元,增长了1.6倍;工业产品和规模从原来仅有的油、酒、米、面和小规模、低技术水平的机修、制糖、煤炭、木材企业,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机械和电力设备、纺织、橡胶、煤炭、木材深加工等产品的工业基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