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4-05-18

房清侠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的逐步落地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本文从观念、制度、培养3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9-42-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9.010

Path Analysis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Fang Qingxia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diplomatic theory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chievement has not only injected strong impetus to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d ra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 How to make use of the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this paper has conducted a beneficial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concept, system and train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万里丝路跨越东西时空,“一带一路”连通各国友情。“一带一路”倡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的逐步落地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可以说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如何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

1 观念层面,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创新型人才流失现象快速回转,但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成果甚微、创新环境欠佳等问题日益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正逐步向机制的建立、健全层面发展。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创新能力开发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始起点[1]。换言之,如果我国国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就不会刺激创新的需求,创新活动的开展更无从谈起。因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的根基。

1.1 国家应充分认识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做的法子。”[2]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诫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应转变思想,把过去知识型人才评价体系转变为能力型人才评价机制。在能力型人才评价机制构建过程中,我国政府应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加强国民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或国内竞争中,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终将被能力型人才评价机制动态淘汰。只有国民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中。

1.2 社会应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民接触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各区域人文特色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我国要想抓住这次机遇提升国家的影响力,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强国民的创新意识。“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長阅历等都决定了其对创新意识的不同看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在培养创新意识上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各个行业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力图了解和掌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心理[1],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基石。其次,灵活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是创新的风向标,换言之,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打破对事物固有的传统认识,在不断的批判中去了解事物本质,创新事物的发展。最后,探索求知的态度。探索是人们不断认知事物本质的精神状态,求知是人们了解事物本身的渴求欲望,其二者共同构成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1.3 个人应提升创新意识的思维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为我们每个人成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创新主体,应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对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争取将自己培养成“一带一路”背景下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具有突发性、独创性和新颖性。从广义上讲,创新思维是指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所有思维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新实践中由已知探求未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思维活动[3]。提升创新思维培养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有以下几种。首先,求异思维。该思维模式是创新思维多种形式中最能体现人的思维活跃度的模式,其形成基础是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特点是不拘泥于传统理论和方法,敢于创新和突破。其次,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指对已知和经验回顾思考时,偶然突发的思维模式,其不受传统思维的限制,直接领悟事物最本质的内容。该思维模式可以称之为直觉判断。最后,具象思维。该思维模式是指认识事物过程中,借助想象、类比等手段形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形式,其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和可描述性。

2 制度层面,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条件的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尽管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外因的社会环境作用也十分明显。

2.1 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法制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事业起步较晚,我国对该事业的发展尚不能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目前,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多零散地分布在各个部门法和部门规章、政府文件中。因此,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还需要优化其法制环境。法制环境的构建不是依赖于某一规章制度或某种单一部门法形成的,而是要从全局出发,形成完整的法制体系,从而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越来越快,只有依靠法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健康持久地运行。这就要求各部门法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部门规章要及时以市场为导向,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司法机关要依据“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及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协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关规定,使该机制的运行始终有法可依。

2.2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除了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外,还需要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外部发展环境为其保驾护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层面,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重点是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资源配置机构的有机结合[1],形成以科研成果转化为龙头,以企业创新为基石,政府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保障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层面,国家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资源,加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使“双校园、双文凭、跨地区、跨国度”等举措真正落地,不断完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3 培养层面,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社会是个体的有机结合体,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运行除了充分落实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将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

3.1 转变培养思路,实行学术研究与实践研究双措并举

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上,这一价值取向极大地束缚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单纯地依靠学术研究来进行创新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也终将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因此,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应坚持学术研究与实践研究双措并举,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创新型人才既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是为了让自身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即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个性化发展是为了使自身成为新背景下的专业型人才,即注重自身独立性、新颖性和自主性的专长发展。传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过多地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其个性化发展被束缚,甚至泯灭。这就导致我国创新型人才基数很大,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为此,创新型人才应坚持学术研究与实践研究双措并举的发展原则,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3.2 启动国际化联合培养,提升团队协作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信息时代是一个团队的时代,单凭个人的创新能力很难完成一项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过程中,我国引进了很多高端技术人才,也输出了很多创新型人才。在這样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必须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的优势。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创新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提供最新的创新成果,这样的协作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一带一路”各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各国的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在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团队协作的模式,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实践知识以及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3.3 转变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意识缺失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4]。由此可见,创新人员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也在于此。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转变传统课程体系、关注创新思维培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要在教育层面加强联系,充分融合各国教育优势,形成良好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各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的培养壁垒,充分汲取外校和外国的教育资源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其次,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把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变革,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很难适应其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启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学位”“双导师”等培养模式建设。最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对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的塑造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吸取多元化的现代教学元素,并将其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减少对其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4 结语

虽然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还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要求,但随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国民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全面提升,社会的创新环境也会逐步优化,我国将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

[2] 侯怀银,李艳莉.“教学做合一”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8):16-23.

[3] 金文兵,刘哲纬,孟庆波,等.电子电气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28-31.

[4] 葛万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高教与成才研究,2018(10):45-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