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学理论的TRIZ传播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18

张犁朦 孙 靓 李才华

(1.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88;2.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1 TRIZ理论及传播概述

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而创新的过程并不能完全依靠“灵光一现”的创意,它的产生和完善是有方法的。创新方法就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既是科技创新的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内容。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又称“萃智”理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创新方法[1]。它通过分析人类已有技术创新成果——高水平发明专利,总结出技术系统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并形成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化的方法学体系。学习、研究、应用、推广TRIZ理论可以大大缩短发明创造的进程,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开始接触TRIZ 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2007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中国科协四部委联合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报告》,并形成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了TRIZ 创新方法理论推广工作,批准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市首先开展试点工作[3]。安徽省的创新方法推广示范工作于2011年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并在2013年获得国家创新方法二期工作专项的支持。在项目开展的4年时间里,安徽省创新方法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训为抓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在各类媒体发布宣传稿件30 余篇;印发学习资料5 000 多份;举办各种技术大型报告会、宣讲会以及集中培训50余场;培训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超过3 000人次;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与此同时,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推广的方式亟待优化,创新方法的推广效果需要巩固,学员的再传播积极性需要调动,推广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发现引入专业的传播学理论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产生系统的有效方法,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推进创新方法理论的普及推广。

早期的TRIZ理论传播因为受众较少,还不为广大民众所接收,所以传播可能是小范围的进行。随着我国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传播的受众也越来越复杂,这时候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因为其简洁明了,从本质上系统地阐述了传播的过程,在解释现阶段TRIZ创新方法推广中更加具有优势。

2 韦斯特利—麦格莱恩传播模式

在早期纽科姆A-X-B互动对称模式中,假设,X表示创新方法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观点、方法等信息;A 是专业的TRIZ理论的组织和传播者,可以是TRIZ理论相关材料的编撰者也可以是传播教授的主体;B 是接受创新方法理论的受众,既包括企业的研发和管理人员,也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应用人员,并且在理论推广的普及阶段,B可以是任何一个学习和接收理论知识的客体。A直接面向B 进行传播,但是这样的传播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957年美国学者韦斯特利(B.H.Westley)和麦克莱恩(M.S.Maclean)在对纽科姆的A-X-B 互动对称模型进行改进和深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式。在模型中,A到B的传播过程中添加了作为信息元的无数个事件、对象、观点和相关的任务等信息(Xn是介于X1 到X∞之间的某一个)。在对象A 和B 之间设置了角色C,C 的加入使得A 对B 的影响变得更加的间接。C的作用主要有:1、对B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2、将信息转换成与B 共享意义的符号形式;3、通过特定的媒介将信息和特定的符号传输给B。结合图形我们可以看到该模式包含以下要素:

图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型

其中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在本文TRIZ传播中代表基础的TRIZ信息和理论。角色A:有意图的传播者,在本文中涉及专业传播和培训机构,相关理论来源,包括出版社、新闻等。角色C:指媒介组织或其中的个人,也称把关人,它们从a或x处选择信息,传播给B(受众)。角色B 指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符号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做出的选择。符号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过程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过程Fbc:指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过程Fca:指传播者(C)流向信息源(A)的反馈。

3 运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分析TRIZ传播过程

3.1 涵盖了传播的全过程和各要素

在传播过程中,理论的主要组织和传播者A 从大量的创新方法理论中进行挑选,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段的创新方法理论片段中整理出适合的内容。目前,我国主要的创新方法传播机构包括:亿维讯、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组织者还会聘请一些国外的TRIZ 专家进行授课。C 在现阶段的模式里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现实的推广工作中,我们发现早期的TRIZ 重点培训学员起到了这样的作用。C 从A 处获取经过一定处理的信息,经过把关和过滤,传输给B。C 是上一轮传播的信宿,是还原传播符号者,在下一轮传播活动中从事编码和译码工作。而作为理论和信息接收的客体,B 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信宿。在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B 可以向A 或C 传递反馈信息,成为新一轮传播活动的传播者。综上所述,A、C、B 之间的传播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的传播活动构成了现阶段创新方法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出理论推广前期以点带面的工作特点。

为了保证传播质量,A 在收集信息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内容的甄别,还涉及传播受众的感受以及相应的内容和传播方式是否适用;而作为传播中介的C,一方面接受A传递过来的信息,对其加工和处理后,再向B进行传播,起到对信息进行把关和再加工的作用;作为受众的B在解读传播来的信息X 时也不是机械和被动的,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技术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判断,做出反应。只有当B的反应符合A或者C的预期目标时,这样的传播才算是成功的。

3.2 表明了信息的来源、内容、流向及变化

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而信息的载体是各种符号,通过不同主体对其的编码和解码,将要表达的意思转换为通用的符号进行传递。在每一个传播的阶段,都会对接收到的符号按照自己的解码体系进行解码,并对解码后的内容进行处理,重新编码后发送给下一阶段的信息接收者。每一个信息传播的阶段都将经历编码和解码的互逆环节。该模式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够清晰地表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

首先,传递者A 接收到相关的TRIZ 理论,这种理论可能是各种语言的专著也可能是信息片段(X1、X2……Xn)。A将这些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并以X’的形式将信息进行编码和加工,传递给中介者C。C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将意见随即反馈给A,同时结合自身的观点和经验,以及自己能够接收到的X3、X4 等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融合和处理得到X”。X”可能是X’+X3+X4的全部内容,也可能删除X’中的部分内容(这样的选择和处理是基于对B能够有效接收信息的考虑,可能是有意地主动修改,也可能是无目的性的改动)。中介者C将X”传递给信息的受众B,B 同样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求对X”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利用,并向A或者C做出反馈。这种X—X’—X”的信息传递过程有效地解读了传播过程中内容的优化和改动。

3.3 突出了反馈的必要性

在TRIZ 推广传播过程中,反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该模型与众不同的地方。反馈的定义是把控制系统中输出的信息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送回到该系统的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次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在TRIZ推广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FBA、FCA 和FABC 都是信息反馈的过程。而且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采用面对面授课方式的反馈效果和效率要优于教材或者视频远程授课。

其中FCA指的是中介传播者C对传播者A的反馈作用,具体表现在:当A将收集总结的信息传递给C时,C对于信息有一个学习和与自身经验结合的过程,C 会根据信息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有利于开展新一轮的传播,需要进行怎样的改进和调整,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效果等等,同时会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反馈给A。同样信宿B 也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反馈,这样的反馈是判断推广工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这种反馈信息会对传播者A 和中介者C 的后续传播和推广产生影响,对以后的信息选择和处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总之,一个良好的传播系统其信息传递者和信息的接受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平台,才会让更加适合受众接受的信息被传递,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反馈过程对信息的传递和推广产生监控和调节的作用,将有助于信息顺利高质量的传播。

3.4 揭示了二次传播的重要作用

由于该模式可以应用不同的信息传播范围,在一些受众较广或传播历程较长的推广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一方面,作为信息源的传播者很难做到其传播的信息能够同时满足大范围的受众(由于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工程背景,理论的接受效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从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通过辐射状扩散开,使传播活动形成网络,会对推广形成助力。在该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C 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他是一个信息的把关者,从这里开启了信息的二次传播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C从A处接收到经过加工和整理的信息,并对该信息的内容的学习和应用情况进行反馈。同时由于C 需要开展二次传播,所以需要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再处理,使相关内容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程领域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传播过程的最终信宿B。现阶段,C 可以是前期接受TRIZ 培训的重点学员和师资。随着传播过程的不断推进,C 可以是任何接收到先进创新方法理论并愿意传播的个体。传播的方式也不仅是有意和正式的宣传,还可以在任何简单的谈话和聊天中进行。

现阶段的中介传播者大多不是专职的教师或培训师,一方面,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经验,在阐述TRIZ理论的时候能够更加贴近实际,使得传播效率事半功倍。但另一方面,非专职培训师的角色,使其缺少一定的培训经验和培训技巧,在面对普通受众时缺乏感染力。

4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对TRIZ在安徽省传播的启示

通过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分析,我们认为目前TRIZ 创新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推广和传播工作。

4.1 切实加强本地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符合本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师资和推广队伍在现阶段推广体系中尤为重要。这些师资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信息的“守门员”,可以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把关和处理,使之更加贴近本区域的特色,为实现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创新方法宣传推广发挥重要作用。师资的培养,对于拓展网络化、视频化的培训方式有着很好的支撑作用,也是提高多媒体培训质量的有力保证。

同时,安徽省作为一个科教大省,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师资的培养也是提高安徽省理论推广水平,锻炼高质量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具体操作模式可以在依托大专院校的基础上发展高端的师资培训团队,争取国家级创新工程师的资质认证。

4.2 努力丰富信息内容、拓展推广传播渠道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信息的来源X1、X2……Xn,在理论推广的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部分的内容不仅影响A 的选择和整理,也会对C 的信息获取和分析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丰富X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信息来源、丰富信息的载体。

现阶段,除了目前主要依靠的书刊、印刷品等载体媒介从事TRIZ 创新方法的传播外,可以努力拓展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日益突出,可以依托网站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充实内容。一方面,网站的内容可以在现有的文字材料、技术总结、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音频和视频的资料,将本地师资的一些经典案例和经典课程放在网络平台上,形成多媒体全方位的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在简单的被动式内容传输的基础上增加主动的学习内容,鼓励社会学员通过网络注册进行远程的课程和技术的学习。

4.3 完善信息的反馈渠道

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反馈对于一个传播体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优化和完善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对于受众更好地接收高质量的信息,以及提高传播效率都有很好的作用。

首先,要增加即时培训的机会,通过面对面的讲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员的学习状态,方便对课程和教授内容进行调整。其次,对于一些间接地传播渠道,可以增设和完善反馈机制,通过不定时的问卷调查、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回访座谈,了解TRIZ 理论的使用和推广情况,以及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常规固定的信息反馈平台,动态了解信息普及和应用情况,为下阶段信息传播的不断优化和修正提供现实依据。

4.4 完善二次传播机制

上述传播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论体系的推广和传播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中二次传播活动是提高理论普及率、扩大传播范围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现阶段,TRIZ理论推广工作的二次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前期重点培训的学员和师资队伍。随着传播的不断深入,二次传播的主体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已经掌握了相应理论知识的重点企业的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等都可能成为再次传播的主体。甚至,随着理论的不断普及,一些掌握该理论技术的普通人员都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向身边的受众传播TRIZ理论,而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播方式的质量和效果都是一些正式的培训方式不能比拟。

4.5 建立TRIZ创新方法推广指标评价体系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绝不仅仅是对现有工作的简单打分,其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推动传播工作的开展。一个科学优化的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对推广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判断哪些问题是主要矛盾,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我们客观公正的对待现有工作、科学规划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4.6 完善创新方法工作长期规划

虽然安徽省的创新方法工作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发展较快。如何才能保持这样的发展形势,为后续的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不竭动力?编制相应的规划性文件,做好顶层设计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结合现有的科技计划,围绕安徽省的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找出重点领域、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指导安徽省创新方法工作更好地开展。

作为一种完善的信息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学模型完整和动态地抽象了TRIZ 理论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优化和联系,以及在各个重要节点信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清晰地描述TRIZ理论在现阶段传播活动中的全过程。通过该模式的分析,我们能够准确关注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主动的干预和调控,为提高推广质量和传播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当然,无论是哪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只能是从一个角度切入来分析复杂的传播现象,以期能对人们有所启发。

[1] 林艳,陈伟.黑龙江省TRIZ 理论推广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7):94-100.

[2] 张炜达,肖周录.TRIZ理论的传播及对我国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1(11):149-150.

[3] 曹俊强,吴永志.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10(1):66-69.

[4] 高常青,赵方,吕冰,张大瑞.创新方法推广模式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2(1):5-9.

[5] 黄超,龚惠群,梅姝娥,仲伟俊.我国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体制与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2):1-4.

[6] 黄妍.借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分析媒介对受众认知的改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74-76.

[7] 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49-53、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