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文/李科威
一场医学革命正悄然到来
文/李科威
在2010年10月合肥召开的《中国数字医学论坛》上透露,中国医院信息化正出现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围绕医院的财务管理;第二次浪潮,扩展到医院的全面管理;第三次浪潮目标转向临床,标志是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
目前的电子病历在通行概念上还属于工具性质,帮助医生调集资料,完成规定记录等,没有改变医生自由职业的个体性质;但是临床路径却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改变医生的个体性质。这意味着医生的医疗行为在临床路径中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团队共识的结晶;医生个人有价值的经验,经团队认可后,可加入临床路径,成为共识,由团队共享。一个数千年来的个体性工作,将变成团队工作,工作依据共识,网络信息技术将共识传递给每一位医生,进而,每一位医生在日常诊疗中都以共同智慧为病人排忧解难。这将是怎样的一副图景?
目前卫生部已经公布的临床路径范本是112条,2010年再加100条,其使用范围限定在住院期间,加上可能因为变异而终止路径的,好处的覆盖面并不太宽。但这将打开一条通衢大道。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已经将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列为重大课题,卫生部、北京大学、中科院等机构正联合申请这一课题,课题成果会渗透临床作业的方方面面;沿着这条通道,即便处理日常医疗,医生也能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分享团队成果,从个人执业为特征的医学时代,迈向普遍共享为特征的医学时代,难道这不是一场革命?
从个体医疗时代到团体医疗时代是一个革命性的过渡。中国不是信息技术最领先的国家,但中国是政府推行力度最大的国家。医学人工智能的初衷,也与当前中国的医改问题有交集,50年来,美国研发成功的10多个(非全称)决策系统,无一例外都在应用推广中败下阵来,其中美国医师协会及其会员以不同方式进行抵制是重要原因之一。智能化医学知识库总使医生普遍感到是对其职业生涯的趋势性威胁,回过头来想想医生的工作性质,不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医生的全部工作都围绕信息的记忆、采集、判断和运用展开。所以医生不愿等待着一个机器信息系统取代他们,以致医生们甚至没有时间了解人工智能将带来的优势,就将其扼杀在襁褓中。
或许医生们还没明白,这场以医生为主要对象的医学革命,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样的具体好处。
笔者认为:基于全称条件下的临床路径、医学知识库、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人工智能等,医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将发生改变,临床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改变。
医生在准确、简便和庞大的信息状态下工作,眼界将会更高、更宽;医生的关注点必然从个案追踪上升到整体关联、从科室诊疗上升到健康趋势、从病理机制上升到医学逻辑。
形象地说,过去医生或许只关注一根树枝上的几片树叶,今后医生或将透过整棵树、整个森林来反观树叶。再具体一点,临床上每遇到病情变化,过去医生能联想的是自己的经验思维片段,今后医生却能调用融合了众人智慧的解决方案。这绝对是一场革命,但是它波澜不惊,正悄无声息地向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渗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