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4-05-18

莫静 刘玮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0)

2020 年11 月贵州省最后9 个未摘帽的贫困县成功摘帽,至此贵州66 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贫攻坚的成果是贵州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点。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贵州省一方面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民对高层次消费的需求,再加之贵州省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贵州省在新经济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1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通过某种要素的渗透或者产业经济活动的重组,各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或者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上融合发展成一种新业态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仅只是产业之间的发展趋势,更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历史的进程里,产业融合经历了以技术为核心的融合、以管理与市场为核心的融合以及以文化为核心的融合这3个阶段[1]。现阶段以文化为核心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文化资源的强渗透性、充裕性使文化产业天生就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辐射性强等一系列优势。在互联网盛行的数字化时代,文化得以轻松传播至各行各业之中,并与各行业中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促使该行业不断涌现出独具创新的差异化产品,给该行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一般的传统产业进行融合都是以技术基础为前提,后通过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的融合来实现彼此之间的完全融合。文化产业融合虽然也要经历后续几个方面的融合,但它不以技术基础为前提,而是以文化创意的渗透为推动力。尽管如此,拥有共同的技术或资源关联能够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也是为什么文化产业最早得以与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融合的原因[1]。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与模式

2.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

产业之间的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与前提,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各自的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融合[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很大、强的关联性。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交叉的生产要素——文化,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的“娱”就属于典型文化产业范畴。以特色文化产品与地方人文风俗为主要吸引点的人文旅游也是旅游的基本类型之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高层次的产业形态,只有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对文化与旅游的需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民族文化、原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创造性地融入旅游的6 个要素中,使游客得以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与“陶冶情操”。除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以外,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政府的支持都是融合的催化剂。在各因素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得以在技术、资源、市场、企业等方面实现融合[3]。

2.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涉及众多行业与部门,其在融合的模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主要有渗透型、延伸型以及重组型3种类型。具体叙述如下。

渗透型融合是指两个产业通过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它可以是将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融入旅游产品中,各景区推出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与纪念品就是其例之一,例如将甲秀楼等贵州地理标志刻上当地小吃丝娃娃的面皮上。也可以是将自然风光融入文化产品中,比如游戏《大唐风云》中的虚拟景色以及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

延伸型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价值链上经济活动的功能延伸与互补来打破产业边界,其结果赋予了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这种融合方式需要关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范围。形式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延伸,例如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影视基地、动漫基地、公共图书馆以及艺术美术馆等文化实体景点化或者以文化创意主要手段建造不同主体的主题公园,北京798 艺术园与迪斯尼乐园就是其中典例。

重组型融合是指将两个产业的价值链解散,将各自的核心增值环节单独摘出,然后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重组成新的价值链。节庆与会展是该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会展与节庆等平台将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展示、宣传、交流以及交易。“成都糖酒会”“青岛啤酒节”等活动就是重组型的典型例子。

3 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1 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首先,旅游产业是拉动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 年贵州省全年共计接待游客6.44 亿人,旅游总收入共6 642.16 亿元,占全省全全年总产值的33.91%。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大省,拥有世界上类型最全、景观最美的“喀斯特”地貌和保存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古生物化石。贵州还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省份,据统计其共计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建筑服饰、习俗礼仪、节日庆典以及工艺品。贵州省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据统计其共计拥有160 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其中诸如遵义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群等景点都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精品旅游景点。此外,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国酒文化、夏无酷暑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也是贵州旅游产发展旺盛的推力。

其次,近年来贵州省的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报刊、广电、出版、演艺等业态齐备的文化产业格局。据贵州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共建有190个艺术表演团体,31个艺术表演馆,100 个博物馆,99 个公共图书馆以及1 702 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并实现了97.76%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95%的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以及1.21亿份的图书出版量和1 412.30万份的报刊出版量。另外贵州省的文化企业的数量也在成倍扩大,据贵州省第四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贵州省共拥有3.28 万个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较2013 年末增长230.1%,拥有26.49 名相关从业人员,较2013 年增长102.4%。

最后,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推力强盛。一方面,为促使贵州省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比如:联合贵州旅游文化创意企业制定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与布局。另一方面,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产业的传播也少不了交通的助推,所以交通条件的改善也是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推力之一。近年来,贵州省交通日益发达,不仅县县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而且还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连接贵广、沪昆、渝贵、成贵等线路的米字交汇型高速铁路网,以及“一枢纽十支线”的机场布局。

3.2 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给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现阶段贵州省文旅融合的发展势头强劲。

在文化观光与旅游产业方面,贵州省以喀斯特地貌与多民族风情为依托打造了6 条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按各个市的文化特征对其旅游发展进行定位,比如贵阳市定位为“爽爽的贵阳”,发展休闲旅游,并冠之为“避暑之都”之称;遵义市则以遵义会址、茅台国酒文化为主要特色,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酒文化名城”;安顺市以黄果树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屯堡文化、夜郎文化、亚鲁王文化等为亮点,打造“奇秀安顺”“中国瀑乡”;黔东南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征打造“千户苗寨”,等等。

在艺术表演与旅游产业方面,贵州省致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不断挖掘贵州民间演艺资源,制作了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演出项目,类如《依依山水情》《神秘夜郎》等民族歌舞表演在大型文化旅游庆典、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上大放异彩,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多彩贵州风》还曾走出贵州,登上了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甚至英、美、俄、韩等外国的舞台。

在工艺美术与旅游产业方面,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省拥有独特的民族工艺,例如播娜摩簸箕画、苗绣、蜡染、银饰、编藤制品等。在村民精湛手艺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了集一般旅游商品、地域标志性商品以及地方特色产品为一体的民族工艺品体系,在各大旅游村寨推出特色工艺“观光旅游”与“体验旅游”,实现特色工艺品的就地销售,例如安顺石头寨村在石头建筑观光的基础上推出蜡染体验活动,克度天眼小镇推出天眼刺绣、天眼编藤等产品的观光体验活动。

在文化创意与服务与旅游产业方面,贵州省依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以文化旅游演艺、影视摄影制作、动漫制作等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的建立,并将之景点化。不断推进旅游与摄影、美妆、服装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宣传旅游特色,例如截止至2021 年已经举办14 届的“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再如美妆品牌花西子与贵州千户苗寨银饰传承人一起打造的“苗族印象高定系类彩妆”。

在影视传媒与旅游产业方面,贵州的自然风光、节庆民俗、手工技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例如《陈情令》里的瓮安下司石林、《无名之辈》里的都匀石桥、《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凯里苗寨等。这些影视作品无疑是一部免费的宣传片,间接向观众展示了贵州的特色。除此之外,以宣传片为载体直接向观众展示贵州特色也是影视传媒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典例之一,例如:贵州旅游宣传片《贵州,中国的绿色走廊》就曾让贵州出现在CNN 亚洲、欧洲以及美国本土频道以及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

贵州省文旅融合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4],旅游业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与继承方面与浙江等大省的差距较大。

首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程度还不高。文化产品的品牌化不够,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文化融入只是浮于表面,民族文化活动显得千篇一律或东拼西凑。其次,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商业化炒作与文艺表演的庸俗化使得传统文化失真。古寨古镇里商业气息严重使的得其特有的文化特色被掩盖于铜臭味之下,从而导致游客的观感与体验极差。以青岩古镇为例,根据相关调查有近5.4%的游客表示对古镇的体验感较差[5]。最后,文化元素开发不足,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景区内文化产品多集中在民族服饰、银饰以及手工艺品上,这些产品价格高、创意元素少且各大景区的产品差异不大,致使游客购买意向不高。

4 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文化融合发展长效机制

政府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对旅游演艺、节日庆典、艺术节、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贷款或直接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其次,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保护游客的消费者权益,对不合理行为进行处罚,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政府应重视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吸引与培养,督促高校构建良好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突出对跨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融合提升人才素质,为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6]。最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两个产业在执行相关政策的时候容易出现沟通困难、效率底下等问题,因此政府可以重设管理机构,从各相关部门中分别选出一部分人才进行重整,对文化旅游项目进行统一管理。

4.2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其发展质量与创新能力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企业的主体地位,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龙头集团。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整改力度,将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中竞争力强与可塑性强的企业进行多元业务整合,激励相关企业进行跨产业集团化发展[7]。其次,企业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创新贯穿于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宣传、销售等过程中。并把握好贵阳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百度旅游、腾讯旅游、携程等平台的合作,实现宣传与营销的多样化发展。最后,相关企业应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贵州特有的民俗文化将其发展成旅游亮点,采取措施将相关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8]。

4.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对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的研究,培养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消费群体。首先,培养消费者对文化旅游的认知,打破游客“上车休息,下车拍照”的旅游观念,加大与新旧媒体的合作,拓宽消费者了解贵州文化的渠道,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发布文化旅游攻略,引起用户体验贵州风土人情的兴趣。其次,对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市场规划与市场细分。设置旅游服务咨询处,采取问卷形式对游客的喜好与文化背景进行调查,挖掘游客的消费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或文化创意产品。最后,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动力,要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质量是市场发展的保证,要严格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进行把关。

5 结语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是贵州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渗透、延伸与重组这3 种模式进行融合,在文化文化观光、艺术表演、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其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共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精品,提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