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本为本”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

时间:2024-05-18

张占国 孙永强 张云峰

摘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是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为全面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未来,高教领域已经唱响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大力发展和建设新工科。基于“新工科”视角,根据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和新挑战,以产业为引领,聚焦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对接。

关键词:以本为本  专业建设  新工科  地方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2(b)-0000-00

   

Adhering to pu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the first place and the core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central topic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fully lead the futur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ung the “trilogy”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ch as “Fudan consensus”, “Tianda action” and “Beijing guide”, so as to develop and construct new engineering vigorous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new era,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guided by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adjustment of specialty 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so as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onnotation, and promot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the first plac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New engineering;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在会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以更高标准、更大投入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产业深刻变革,产业的发展模式、生产模式、组织模式及产品的销售模式都在发生变化。地方本科高校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为背景,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这3个基点,聚焦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6个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量”。

地方本科高校要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从专业分割向跨界交叉融合转变,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推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立紧密连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学科融合”和“产业集群”为手段,通过合并、退出、改造、增设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通过巩固、拓展优势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专业,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构建“内有学科链、外有产业链”的专业体系,确立专业主干支撑学科和产业服务面向,促进专业基于全产业链的集群协同发展和复合交叉培养。

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建设一批服务地方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打造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如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物联网工程等新兴工科专业,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

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从而孕育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地方本科高校在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过程中,要避免“新瓶子装旧酒”,新工科教育倡导“旧瓶子装新酒”。

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起以培养适应变化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全产业链能力导向”思路,打造实践教学新平台,以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载体,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从理论学习、动手实践到探究学习的教学链条,将设计活动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螺旋发展,不断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积极实践获得有意义的综合设计体验。

进一步落实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力争实现50%以上工科学生参加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教育渗透和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紧跟时代要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进工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立足专业认证底线,遵从国际标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关注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及健全的世界观和责任感等,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与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接轨,实现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实质等效。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这7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

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开门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打造开放融合的教育新生态。与业界密切联系,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践场所和条件。完善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校政企深度合作发展,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抓好生产實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被国内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地方本科高校所广泛采用的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赴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赴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全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接受真正的职业训练,一方面,帮助其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促使其自觉认识社会,熟悉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工作氛围,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推动一批关键生产技术突破。

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要求,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和岗位群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构建以内需和外需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培养标准、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落实达成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以持续改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要经过充分的社会调查论证,在制订过程中有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以满足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全面引进、实施CDIO和OBE教育理念,参照高校本科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工程教育相关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分析未来工程人才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明确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文化等关键领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梳理课程知识点,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建立能力成果与课程体系的一一对应关系,构建遵循教育规律和工程逻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跟踪前沿技术发展,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模块。构建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实训和实习学时占专业教学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让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知识,逐步系统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大学课程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而它主要取决于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大主体,两大主体之间的深度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课堂教学中,改变被“喂养”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互动,让目前的“低头族”课堂真正转变为“强互动”课堂。积极推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班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普及网络开放课程,打造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融通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方便学生跨专业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把理论学习、实践应用、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对接,实现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数字仿真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打造虚拟仿真“金课”,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

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变期终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促学、以考辅教,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与转型,才能突破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

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门负责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在教师培训方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和培养体系,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在岗工作和实习实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引进行业公认的专业人才,聘请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带头人和专兼职教师,逐步打造一支教师与工程师兼具、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要科学有效,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健全,实现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合理使用。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高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就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发展观,重新树立“以本为本”的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地方本科高校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要明确办学定位,凝聚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努力把这些工科专业建设成为专业定位准确、特色优势突出、专业综合改革有突破、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评价优良、具有地方特色和社會效益的优势特色专业,争创省级甚至是国家级一流专业。

[1] 汪福俊,陆苏华.“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9):148-149.

[2] 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8):34-39.

[3] 兰善红,武秀文,王玥婷.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强高校教学管理[J].山东化工,2018,47(24):144-146,148.

[4]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5] 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华,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4-43.

[6] 谢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7] 王峰.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践力提升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8] 曹阳.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9] 李艳.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10] 张艳超.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11] 李凤营.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