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陈芷悦 窦硕华
:为明确当前日语专业学生国际化素养情况,該文以问卷的形式对日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日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国际化视野狭窄等问题。并对其影响主要因素,如学生本身、学校和家庭进行了分析。对此,建议学生通过完善跨文化沟通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建立国际化素养评估体系等方法来提升自身国际化素养;建议学校通过开设国际课程、建立网上交流平台等措施来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从而推进我国的国际化交流参与程度,加强我国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日语专业学生 国际化素养 国际视野 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2(b)-0000-00
CHEN Zhiyue DOU Shuohua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106 Chin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literacy of Japanese major students,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Japanese major students, and finds that Japanese major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t, such as students themselves, schools and families are analyzed. In this regard, 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improve their own international literacy by improv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roadening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literacy. It is suggested that schools should set up international courses, establish online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hools, so as to promote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alents.
: Japanese major students; International quality; International visi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国际化素养是参与跨文化交流、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创造性地解决国际问题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也开始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视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我国起步较晚,学生仍普遍存在国际化视野狭窄等问题。
在此情况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刘倩怡、江永华(2020)将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水平细化为10个层面,通过对10个层面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发现大学生对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其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学校政策和教师。并建议通过师资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水平。杨红英、林丽(2018)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为中国心、国际观、竞争力,并提出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以上研究多以大学生整个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学校角度提出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措施,鲜有日语专业学生国际化素养的相关研究。且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学校教学方面进行,忽略了影响学生国际化素养提升的其他因素,尤其是较少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鉴于此,该文首先了解日语专业大学生国际化素养现状、分析学生国际化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日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措施提供借鉴。
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日语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国际化素养情况进行调查。
问题设计主要分3个板块:学生的国际化素养、父母的国际化意识、高校的国际化程度。
3个板块下共设置单选题20个,每个单选题下设选项4~5个。选项按照对问题描述的认可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因“国际化”这个词汇过于笼统,难以将其与自身的能力素养产生联系,为了让“国际化”更加具体化,对学生国际化素养这一板块的问题设置细分为了以下3个部分:(1)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语言的掌握程度、国际化视野;(2)对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的关注程度 ;(3)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竞争意识、个人对国家的使命感等。
该研究调查对象为日语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该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其所在地区覆盖华南、华北、华东、华中。
问卷回答者所在高校排名分布如下:前20名24人;20~50档位57人;50~100档位37人;100~200档位26人;200~500档位26人。
其所在年级分布如下:大一8人、大二25人、大三129人、大四8人。
作为日语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交流能力是最基本的。但同时,也需具备在各种文化背景下与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利于在工作中准确地传达合作意愿,促进合作双方互相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在国际上高效处理国际事务、维护本国和别国的共同利益,实现互惠共赢。
但在对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调查中发现,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多数学生,沟通能力存在局限性。如表1所示,有近半数学生表示对语言的掌握仅停留在应试方面,无法进行实际运用。“开口难”“难开口”成为其主要问题。仅有9人表示可以熟练应用语言进行无障碍的跨文化沟通。由此可见,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仍处在初级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着重强调了“国际化视野”。而在教育領域,大学生是否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判断依据是指能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该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信息动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等。
通过对国际化视野方面的考察显示,数据十分集中,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处于“初级”阶段这个特征更加明显。如表2所示,有高达 58.85%的学生的关注度“一般”,其表示仅是被动的关注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和动态,不会主动地搜索其相关知识,且浏览频率较低。更有甚者,8.24%的学生表明其完全不具备国际化视野。仅有2.94%的学生关注度很高,会阅读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和浏览相关网站。
由此可见,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微乎其微,具备自主锻炼和培养国际化视野意识的学生也不普遍。甚至有少数学生即使浏览到相关信息也不关注,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任重道远。
国际化意识涵盖范围较广,笔者选取学生的国际化竞争意识、对国际事件的态度、对国家的使命感程度这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国际化竞争意识方面,个别学生表示完全不具备国际化竞争意识;84.12%的学生表示自己专业竞争力不强,无法在国际上立足。但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在对国际事件的态度方面,有超过80%的学生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分析当前事件,例如结合国际背景、国内形势等。由此可见,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对国际事件的关注度较高,看待国际事件的态度积极,评判立场较客观公正。
在对国家的使命感方面,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时感受到了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希望在国际上也坚持本身的文化自信;40%左右的学生则表示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对自己是否具有使命感仍处于无意识状态;仅个别学生表示完全没有社会使命感。
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对国际化意识的认识较为模糊,未形成概念型认识;即使上升到意识层面,也未付诸实践,无法上升到实践层面。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如同刚破土的小苗,缺少阳光和水分滋润,因此无法长成大树。所以,培养其国际化意识的环境和氛围是不可或缺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承担着身心素质教育的重担,学校也在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皆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及人格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将对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影响因素的调查分为父母的国际化思维程度、学校国际化程度两个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林竹(2020)指出“家庭氛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成员通过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的一种环境、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其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笔者将父母的国际化思维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一步分析学生国际化素养情况的影响因素。
如表3表示,在跨文化沟通水平方面,有57.06%的学生表明父母不会外语。31.18%的学生表示父母只认识常见词汇,无法上升到沟通层面。这表明,当今大学生的父母普遍不具备国际沟通能力,在家庭中难以营造“国际化”沟通氛围。
在国际化视野方面,仅有7.06%的学生表示父母会主动关注国际事件。22.94%的学生表示其父母浏览国际新闻的频率是一周3~4次,其余学生则表示父母对此类消息关注度为零。由此可见,父母对国际化事件关注度不高。
在思想灌输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家长不会以国际事件或者国际上先进研究成果为谈话主题,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且思想引导式教育在家庭中很罕见。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程度不够,父母的引导意识不强。
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二大主要阵地。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制度改革、文化活动的举办都可以看出学校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关于学生是否真切地感受到其所在高校的国际化氛围,是否受到“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影响,此类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特意考察了该问题,问卷数据如表3所示。
从以上三组数据来看,“一般”较为集中。
在学校的国际化项目方面,有47.06%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化创新创业项目了解较少,未感受到学校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在学科国际化程度方面,有45.88%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开设国际化课程较少,即使有,因偏离了其专业领域,不会去主动选择。且外教的数量十分有限,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在国际学生流动情况方面,39.41%的学生表示校内留学生较多,但来源地多集中在亚非拉地区。因地域分布不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所能感受到的国际化氛围不浓;开展外语角时交流的语言也不丰富,不具备国际性。
4.1.1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做无障碍的“国际交流大使”
日语专业学生应该在熟练运用日语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礼仪等方面的理解。首先,这种理解需要学生自身产生“想了解”“会理解”的意识。例如:结合自身的兴趣点,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观看影视片等,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在长时间文化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视角交融”的思维方式和“预判”的语境的能力。在理解到位,沟通畅通无阻的基础上,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赢成为现实。
4.1.2扩宽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做有高度的“国际剖析大师”
在学校的课程选择上,多选修国际公共课程,感受专业领域内先端科技的发展动向;在生活中,多与留学生或外教沟通交流,共同搭建国际交往的平台,从而实现信息交互;在课外,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进一步感受其他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发展理念;在平时,多关注“环球网”等综合国际资讯的网站、关注海外留学博主等,养成随时随地与“国际互联”的习惯。
4.1.3建立简单“国际化素养评估体系”,做“国际化素养完善者”
首先,将每天的国际化素养提升措施以日程时间表的形式列出。再以一定的时间跨度为单位,以完成度为衡量标准,对自身国际化素养提升程度进行评估。找到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设置不全面的地方,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调整和改善时间表,找到自己的最适方案,充分提升自己的国际化素养。
4.2.1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共享教材资源
目前,“双一流”大學在国际课程设置、国际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追根溯源,是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金投入存在差异性所导致的。但是若从教育体系的根本来进行改革,实现地域性教育资源平等化,有一定难度。但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例如:日语专业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国内国外的教材资源共享,搭建网上国际交流平台。王小会(2018)提到,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该校的教材资源上传,在规定平台上大家可以共同进行阅览和讨论。并且,此平台可以使N个国家的学生同时学习和探讨同一课题,充分地交流自己的学术意见。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根本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本国日语专业学生又可以与日本当地学生进行沉浸式的课题探讨,充分了解到其他学校所关注的专业课题,并理解和学习当地学生的思维方式。
4.2.2提高学校支持度,促进国际化意识的良性循环
目前在读大学生的父母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时代的局限性,父母的文化水平也各有差异,使得家庭资本量也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缩小其对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的影响,学校应提高对学生的支持度,尤其需特别关注因家庭条件限制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助。例如:吴文婷(2020)提到,芝加哥大学为弱势家庭提供丰富的奖学金,比如有夏季国际旅游津贴、外语习得津贴等,这便是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可以开展受众较广的集体性活动,例如:举办国际化议题讲座、开设小语种课程、举行与留学生交流的文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开阔国际化视野的机会,从而避免因此所造成的家庭国际化意识薄弱的恶性循环。
4.2.3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水平,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据以上调查显示,切实感受到其所在高校“国际化”氛围的学生并不多,而学生最易接受、常接触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师的引导。学校可以通过派出本校教师前往各个国家进行访问交流、聘请国外优秀专家学者、引进国外学者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育服务。
此外,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引进国际化实践项目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开阔本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例如:李成浩(2018)建议增加选修课的形式,日语专业学生提供法律、文学、传媒等专业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一来,既可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又可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本校学习,从而进一步增加学习国际化氛围“浓度”、满足学生同各国学生进行文化交往的需要。
对日语专业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素养是必要的。但国际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自我国际化视野的提高、家庭国际化氛围的构建、学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的共同作用。在这三方作用的合力下,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日语专业学生才可以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该文在调查日语专业学生国际化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学生如何提升国际化素养给出了建议,希望可以为更多日语专业学生提供借鉴。
[1] 刘倩怡,江永华,倪银莹,等.大学生国际化视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某本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9):145-148.
[2] 杨红英,林丽.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2):212-217.
[3] 林竹.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提升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26-29.
[4] 王小会.浙江省高校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5] 吴文婷.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
[6] 李成浩.日语翻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6):102-10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日语专业学生国际化思维培养与提升研究——以日资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匹配情况为基础》(项目编号:2021CX0120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企业实习《中日合资人才企业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
:陈芷悦(1999—),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
窦硕华(1975—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E-mail:doushuohua@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