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短视频的仿真叙述构建及其消费导向分析

时间:2024-05-18

程银

摘  要:作为当下主流的大众媒介,短视频被认为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但笔者认为,在短视频叙述中,存在着“真与假”的张力,其部分“真实”实质为一种“仿真”,是借用“纪实性”的方式去呈现想象性的生活。通过从中认出熟悉的社群观念,观看者将短视频建构的仿真误认为真实。在“误认”背后,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隐秘输出。其中,短视频基于情绪化表达的微叙述方式成为其消费导向的一大动力。

关键词:短视频仿真叙述  社群观念  消费导向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0(b)-0000-00

Simulation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Short Video and Its Consumption Oriented Analysis

CHENG 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stream mass media at present, short video is regarded as a true record of life. Howev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true and false" in the short video narration, and some of its "true" is actually a kind of "simulation", which presents an imaginary life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By recognizing the familiar concept of community, viewers will mistake the simulation constructed by short video for reality. Behind the "misunderstanding" is the secret output of consumerism values. Among them, short video micro narration based on emotional expression has become a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its consumption orientation.

Key Words: Short video; Simulation narration; Community concept; Consumption orientation

短视频强调“纪实性”,被认为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但笔者认为这种“记录”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值得商榷。短视频叙述中,存在着一种“真假”的张力,其欲以“真实”性呈现出的内容,实质为虚假“仿真”,是借用“纪实性”的方式去展现想象性的生活。观看者将这种仿真误认为真实的关键点在于:短视频内容中包裹着对社群观念的演绎。在“误认”背后,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隐秘输出。其中,短视频基于情绪化表达的微叙述方式是消费导向的一大动力。

1短视频中的真假张力分析

当下社会,短视频作为新兴并大为流行的一种大众媒介,尤其强调其“纪实性”,如几款主流短视频軟件的广告标语:“记录美好生活”“记录生活,记录你”。但笔者认为,短视频所呈现的生活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真假”张力。当短视频以纪实性的方式呈现表演性的内容时,观看者很容易将虚假认作真实。

“李子柒现象”是近年来短视频市场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案例,其独特的风格受到网友追捧,被认为更像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纪录片。在微博,“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曾引发8亿余次的讨论,这场超级讨论背后反映出一个现象,李子柒短视频中所呈现的乡村生活被作为某种“真实”加以接受。笔者认为,这种“真实”值得商榷,其内容实质为“真假”张力之下农村生活的仿真图景。

李子柒短视频有部分取材于农村生活日常,也有部分元素并非来自农村日常,将真实农村生活这一整体进行拆解,剔除原有的内在逻辑,将不同素材拼凑成具有独特风格倾向的画面,这样便形成了整体上的“李子柒风格”。将这一论断推进一步,李子柒短视频所呈现的,是农村生活的仿真品,其内容抽掉了模仿对象的真实内核——农村生活,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的村民的体验,这些具体细节才能构筑起真实农村生活面貌。而李子柒短视频所模仿的农村生活绕开了这些关键。这种被浪漫化的仿真场景与真实生活之间便形成一种“真假”张力:像似但不是。

“真假”张力之所以普遍存在于短视频中,正在于短视频的情节化叙述方式。“情节”是戏剧表演中的重要要素,由情节扭结而成的时空紧张而充实,在短时间便能具有完整、稳定的意义。但情节化叙述往往是反日常的。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时空连接松散无序,意义碎片漂浮不定,日常生活中的人多呈现为一种庸常状态,被琐碎、重复所裹挟。情节剧的目的正在于为庸常中的人们提供一种反日常的秩序感、意义感。短视频以大数据算法为内核的运作逻辑决定了其内容创作的导向是迎合大众、娱乐消遣,情节剧的特征正好契合了这一目的。工业化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依靠碎片化的时间满足精神需要。随着抖音、快手等参与式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和崛起,以其短时,信息量大,互动强等优点吸引了大量关注[1]。

短视频的情节化叙述为观看者营造出了一个仿真的想象世界,实际上,这些剪辑拼贴而成的短视频,已经被剥离了原有的真实生活环境、现实缘由,观看者能看到的,是被抽空生活细节的无数片段在某一价值主线重新串联后最终建构出的意义。

2误认之关键:基于社群观念的深层认同

根据上文分析,短视频所构建出来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仿真——像似但不是。其之所以“像似”,首先因为短视频内容并非随意凭空虚构,而是基于对真实生活场景的模仿;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通过对社群观念的强化来获得观看者的深层认同,这是观看者将短视频的仿真世界误认作真实的关键。

社群观念为社会的个体提供了合法的社会身份及位置,通过这个观念系统,个体肯定并接受这一给定的位置以及相关联的一系列合法性叙述。但社群观念所反映出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非完全真实,而是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从某种既定的社会观念中“认出自己”是接受文化传唤的普遍方式,观众正是在短视频中,通过既定观念这面镜子“认出自己”,进而将“仿真”误认作真实。

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强调,是短视频强化社群观念的典型例证。在性别的刻板印象中,它肯定性别的二元对立,认为不同性别背后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地位、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在生活习得、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大众传媒引导等方式下,社会个体将性别差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网络大V“多余和毛毛姐”在抖音通过男扮女装、夸张的表演、一人分饰多重角色等方式,引发了众多网友共鸣。其人物形象单一,多表现为:情绪化、敏感、多疑、缺乏独立思想等,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集中体现。显然,这种对女性单一、扁平的形象塑造并非真实,它严重忽略了作为个体的女性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展现出的多元化特质的事实,同时,作为现实生活中不同性别的人的情感相似性也被隐藏、抹除。从这类短视频频庞大的流量数据表明,很大程度上,这种虚假的人物形象塑造被认为是真实的女性形象[2]。

3 误认背后的消费导向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通过对社群观念的认同,观看者将短视频构建的仿真误认为真实。在“误认”背后,短视频隐秘地输出消费主义价值观。

观看者在将仿真世界为误认为真实的同时,他与这种被认为的“真实”之间实际是存在距离的,这种距离进一步被定义为“消费”,他们被灌输着这样一种观念:通过消费,便可以触及、拥有短视频中所呈现的“真实”——这便是短视频营造仿真世界背后的主要目的:将消费者的认同和关注转化为对商品的符号消费[3]。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除了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追求商品背后人为赋予的符号价值,为了彰显自己的品位和地位。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不是商品固有的,而是人为地把某一象征意义赋予在某一商品这一载体上[4]。

此外,基于情绪化表达的微叙述方式是短视频导向符号消费的一大动力。如今,在短视频所搭建的话语形态中,这种“小叙述”以“微叙述”的形态得以呈现。“‘微叙述不同于以往的叙述……其典型形态往往是三两句话,掐头去尾,片段成章。微叙述的句法其解构性远甚于其结构性,其语法因信息压缩而往往造成语法规则的越轨,其语义由于过于凝缩会彰显某些片面性、煽动性而丧失整体性。不难发现,微叙述的基本话语策略是把信息从特定的语境中抽离出来,信息之间的关联和架构被解构了,突兀孤立信息错综纠结地自由流动。这样的信息一方面有可能歪曲或片面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真实事态,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信息接受者简单化和偏向性地解读,激发接受者瞬间的情绪反应。[5-6]”

短视频是一种典型的“微叙述”,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是其显著特征。“微叙述”流行契合了快消经济的特征,是一种趋向扁平化、去深度的需求方式。为了迎合大众心理,获取流量最大化,短视频叙述尤为注重对情绪的煽动,具有表浅、感性、碎片式等特点。情绪是一种主观经验,与理性思考下的逻辑性、系统性、稳定性相对立,浮于感知表层,极易受影响,多变且细碎。在不做进一步理性思考的情况下,情绪很容易影响个人行为,例如冲动型消费。在短视频的微叙述中,观看者在给定的短暂时空体验中,被不可名状的情绪裹挟,从而快速产生认同感,影响其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4 结语

麦克卢汉曾于半个多世纪前预言:媒介即信息。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短视频的叙述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深度。短视频使得人们的体验感更加立体形象,另一面,它也削弱了认知的整体性,这正好与当下的消费主义特征相契合:疾迅的感性体验,表浅的获得与认知。以算法推荐为核心的资本运作逻辑,从内在要求短视频内容是基于社群观念认同的戏仿。這些都决定了短视频所指向的目的是娱乐消遣而非理性认知。通过短视频,人们并不能获得真实的多元生活图景,而是以消费主义构筑起的自我想象和虚假满足。

参考文献

[1] 海宁怿.传播学视域下论李子柒式短视频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J].今古文创,2021(38):74-75.

[2] 冯晓苏,王雪芹.视觉文化传播背景下女性运动员的形象透视[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5):56-61.

[3] 舒练.穿越幻象:基于资本逻辑的消费主义解构——消费主义泛滥全球的逻辑脉络分析[J].学术探索,2020(11):33-40.

[4] 陈柯蓓.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8(33):112-113.

[5] 秦琰.人设、场景、表演:美食类短视频自媒体内容营销的新趋向[J].东南传播,2019(1):22-24.

[6] 田维钢,张仕成.唤醒、扩散、共振:短视频负面情绪传播机制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8):33-40.

作者简介:程银(1982—),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