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摘要: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通过对勃勃生机的生灵刻画、厚重内涵的器物描述具象展现了西藏地区的真实图景。虽然人与自然是纪录片的经典题材,但是该片通过宏大与细腻相结合的镜头语言、恰到好处的解说词设置和细节衍生的淳朴情感表征将遥远的西藏拉近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使之成为了富有艺术魅力却同样可爱可亲的具体实在。
关键词:第三极 纪录片 人与自然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0(b)-0000-00
Discussion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umentary
of
TIAN Ya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documentary ,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part of the series < The Third Pole>, shows a vivid and natural image of Tibet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vibrant creatur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heavy and meaningful artifacts.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a classic topic of the documentary, this film brings the remote Tibet closer to our life in an extraordinary way through the lens language combined with grandeur and delicacy, the appropriate commentary setting and the simple emotional representation derived from details, making Tibet become a definitely lovely concrete reality full of artistic charm.
Key Words: The Third Pole; Documentary; Human and natur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作為一部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从“生灵”与“器物”两方面真实地将西藏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凶猛和最慷慨的蜂群等关于“生灵”的介绍使得当地人群与自然的联系与沟通更加紧密,而关于藏纸的制造和活字印刷法的描述又将人文思想推至另一个高度,即通过“器物”展现出当地人对自然馈赠的利用与反馈。在影片阐述时,主要采用了贴近生活的解说词作为表达的载体,以特殊镜头作宏观定位与转场衔接,再加上细节来补充当地人的淳朴生活与暗流的温情,进而彰显了热土之上人们融入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最终与自然不分你我的主旨。
1创作背景与剧情简介
《第三极》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5年3月25日推出的、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是“西藏三部曲”的开篇,而之所以命名为《第三极》,是因为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除南极、北极外的“第三极”。在摄制情况方面,《第三极》是一部由曾海若执导的纪录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监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同时它也是中国首部采用4K技术摄制的高清纪录片,具有极高的摄制水平。在创作内容方面,《第三极》共有6集,每集选取了不同的人文主体作为叙事线索,从《生命之伴》《一方热土》《高原之歌》,到《上善之水》《大山儿女》和《高原相遇》,《第三极》从宏观层面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山水儿女,也从微观层面借不同人的高原故事讲述了青藏的风土人情[1]。
该文则选择了第2集进行重点的分析,即《一方热土》篇。土地一直都是我们中华儿女们的生活之根与情感之根,作为从古至今的农耕大国,了解我国的地方人情自然离不开先了解地方的土地。因此,在对地域性的纪录片展开分析、研究时,首要且简明的方法就是从区域性的土地入手,通过土地的孕育,如蔬果、畜牧业等了解整片地域的生态环境,《一方热土》由此展现出瓜果富饶的丰收景象;通过土地的滋养,如人类、生灵等认知整片地域的人情特色,《一方热土》也由此展现出西藏人民的热情与生灵的生机勃勃;通过人类对土地的反馈,如尊重的态度、信仰的土地神之类的抽象情感表达,明了一方人民的处事准则。
《一方热土》篇主要介绍的是在强烈的日照下富饶的青藏高原土地。土地上生长出西藏人民的生活资源,如被用来制作成藏纸的狼毒草,为藏族人的书籍提供了原材料;土地上也承托了西藏人民淳朴的丰收希望,如西藏人民在圣湖当惹雍错边上欢庆一年一度的开耕节、一同种下青稞,又在喜马拉雅山的峡谷里利用有限的土地,种植了神秘的鸡爪谷;土地更是汇聚了生灵与器物的灵动与匠气,凶猛而慷慨的蜂群、佛像模具与活字印刷法的诞生历程都是西藏人民从土地中获取的某种收获,而这种丰富的收获也回馈给土地以旺盛的生命力。
2特殊镜头下的宏大与细腻
在镜头语言方面,该片主要采用了两种特殊镜头,在片中起到了几乎截然不同的作用。一类是延时摄影镜头,主要用于展示西藏的整体风貌,如拍摄青翠的群山随日月交替的明暗变化、晨昏变化时的潮起潮涌等,从固定的视角、变换的内容中展现出西藏美景的宏大感,使得观众对一个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产生一个宏观的定位;另一类则是用于转场的空镜头,较为细腻地拍摄了蜂巢、屋檐、狼毒草等故事展开的线索物品,使得影片的叙事节奏更为通顺与流畅,也更利于下一个故事的展开。然而不管宏大还是细腻,这些镜头所拍摄的主体终归都是自然,而随着片中故事的展开,人物又终归会参与到所拍摄的自然环境中,也印证了人与自然相融发展的中心思想[2]。
而在特殊镜头的基础铺墊下,整部纪录片在拍摄细节上也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以对藏区的生活日常实现了细致入微的叙事。其一,是出于视频符号学角度的考量:《一方热土》篇在创作时,不囿于从创作者的视角捕捉可贵的自然生物素材,反而更加重视观者的想法,使观众的观赏偏好与观影感受成为选材的重要参考,不单单是展现一方的风土人情,而且具有叙事上的连贯性,设置了“剧情点”,串联起整部纪录片的流畅叙事,达成情感上温暖动人与逻辑上通顺连贯的和谐统一。如拍摄瓜果、生物,特写虽有,但重心落于农民丰收瓜果的图景,使纪录片更具有观赏性、剧情性而非单纯事物的空镜拼贴;其二,是出于拍摄对象的考量:《一方热土》选取的拍摄人物并非西藏当地的代表性人物,它不选择特殊的群体,而是选择了当地最常见也最具有本土特色的平凡大众,如纪录片讲述夏尔巴人是登上珠峰最多的族群;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是出于影像空间拓展的考量:《一方热土》在拍摄时,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景别放缩和景深选择,又配合以天然不媚俗的自然色调,共同打造了西藏地区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影像空间,且将天、地的范围更加细化,用池水、田野等具象的实在彰显西藏的自然魅力[3]。
3解说词展示的生活与情感
该片的一大特色若说是解说词的大量使用也毫不为过,因为片子的叙事主要都是通过画外音的形式进行推进,但相较于叙事方式而言,解说词所展示出的当地人民的生活情状与情感传达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在介绍“生灵”的代表——蜂群时,解说词详细描述了桑旦在与最凶猛的蜂群斗争前、中、后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丰富了桑旦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另一方面又展现出人与自然搏斗的生活状态;而当解说最慷慨的蜂群时,通过描述其从不攻击“寄宿”人家的话语和当地人视这种蜂群的到来为福祉的言语,展示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即以解说词的形式,巧妙传达出人与自然间的生活情态。至于情感的传达,在解说鸡爪谷酒制成后的欢庆场面、开耕节上人民往田长身上抛洒糌粑的习俗中便可见一斑了。这部分解说词一方面补充画面内容,交代民俗风情,为观者解惑;在另一方面也成功传达出人利用并享受自然馈赠、以自我方式回报自然的主旨[4]。
4细节传达出的淳朴与温情
西藏人民民风的淳朴在一些细节上则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如开耕节上男子们比力搬石时快乐欣悦的笑容,又如他们进行活字印刷时车之人与刷字人之间一来一往的推拉,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的场面展现出他们单纯的快乐和对工作的专注,这些品质又都是源自他们淳朴的本性[5]。
片中令人尤为受到触动的部分还有双胞胎姐妹俩的故事片段。隐居修行的姐姐每天绕山一周,是她对自己心中大道的坚守,《一方热土》在对她的故事展开描写时,多用了大全景表现旺姆的行走状态,而用了特写去展示旺姆的虔诚神态,虽然没有多余的话语,但最简洁有力的画面直击观众内心;身处故里的妹妹日日担忧,是她对姐姐的牵挂,在姐妹两人贴额问好、相依而坐讨论摄像机的部分,虽然画面的背影、侧面镜头占主要成分,但不需要刻意地正面反应镜头,观众就能够通过二人的互动与交流感受到情意的弥漫;而当妹妹带上美食看望姐姐时,广袤的西藏土地上最动人的温情就由此流露出来,溢出小小的屏幕。姐妹二人虽只说些平常的话语,但这些普通的家常话更加能够打动观者的内心。淳朴与温情就是这样如水般流淌在西藏的大自然中[6]。
5结语
不论是解说词、镜头,抑或是细节,都可以落脚于“生灵”和“器物”之上。解说词是联系人与其他生灵、人与器物的工具,镜头是呈现生灵面貌的载体,细节则是人这一生灵的内心世界。该片的内核也就在这些“生灵”与“器物”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了。生灵相聚于这方热土,生灵又利用器物成事,器物在提供生灵帮助的同时再度被生灵创造,这些故事内核又共同构建出片子天人合一的大主题,渗透于片中各个片段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包容并济、协调共生的西藏风土人情。而这,也正是《一方热土》所传达出的人与自然的真正相处之道。
参考文献
[1] 熊啸天,蒋红霞.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基于《第三极》电影评论的NVivo分析[J].东南传播,2021(4):132-135.
[2] 石笛.浅析新视域下纪录片《第三极》的拍摄细节捕捉技巧[J].新闻文化建设,2021(1):123-124.
[3] 脱慧洁.国家图景与日常生活: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书写[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6):128-132.
[4] 胡永春.藏地纪录片《第三极》的美学呈现[J].美与时代(下),2021(1):134-136.
[5] 白雪.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浅析——以《第三极》为例[J].戏剧之家,2019(21):105.
[6] 牟洁.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语境与相互性视野[J].中国电视,2021(9):82-86.
作者简介:田洋(2001—),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纪录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