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苏伟
摘 要:当今中医养生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和采用。中医养生学,其内容繁多,教材体系相对完备,但其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内容方面的讲述举例,显得略为单薄,该文主要从中医养生的素材内容方面,对其基本观念、基本原则相关内容的延伸性进行挖掘,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带来若干启迪。
关键词:中医养生 观念 原则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a)-0165-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发展,人民收入上升之后便着眼于自身健康水平的改善,在此种背景下,中医养生理论也随大众媒介的不断传播而深入人心。教师也应多多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进行养生素材方面的挖掘,从而起到不断丰富学生的中医养生学术思想的积极作用。此外,深入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对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术的进展意义重大[1]。如何将丰富的养生理论与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传授给医学院校学生,使其能够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拓展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
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范围十分广大,其包罗万象,《中医养生学》课本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及相关现代养生理念,将其归纳为养生的基本观念、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养生的具体方法。其中在中医养生的观念及原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内容略为空洞,这便是教师需要不断挖掘内容素材的关键之处。
1 深刻阐述精、气、神
在讲授人体生命基础中的三大要素——精、气、神时,此时教师可联系中医学基础知识,首先为学生分别补充讲解中医的内环境,即精、气、神以及津液的具体概念,其次还可分析出精与气、气与血、精与血、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与气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表现为精能化气,如肾精在充足的条件下可转化为肾气,水谷精微也可变化为水谷精气;另一方面可表现为气能生精,人体的脾气配合胃气,可以将食物衍化生成水谷精微。气与血之间的关系,表现之一是气为血之帅,具体有:气能行血,例如心气、肺气以及宗气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及协调的作用;气能摄血,例如脾气对于全身血液的固摄作用,防止血液溢出于血脉之外。除此之外,血对气的作用可表现为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 紧密联系七情养生观
在谈及生命态度时,可联系中医学中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除此之外,教师可再举出人们时常谈及“勿以物喜,勿以已悲”。结合上述几点内容,教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其发掘过度的喜和过度的悲,分别对人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作用。
学生们通过联系教师所阐述的七情致病机理,再结合其日常的生活经验,稍加研究即可发现,过喜则可伤心,因其可致心气涣散;过悲则可伤肺,因其可致肺气消耗。类似地,教师可继续延伸过思则可伤脾,因其可致脾气的运行出现结滞;过恐则可伤肾,因其可致肾气过度地向下运行;过怒则可伤肝,因其可致肝气、肝阳升发太过。
3 积极探究健康长寿秘诀
在谈及寿妖观的颐养天年时,先帮助学生明确“天年”的概念范畴,即在完全理想环境中,精气不受到任何损耗下,可获得的自然寿命。此时,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拓展为精的分类及其相应组成。让学生进行仔细的思考,然后给出回答。
精的分类方法可按其生成的先后关系,即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的组合,其作用下可形成胚胎个体。后天之精由该个体出生之后,其胃气结合脾气对食物吸收、转化和运输而成,将其命名为水谷精微。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可相互协助,其中先天之精的大部分与水谷精微的一部分都贮藏在肾中。教师可为学生拓展个体欲延年益寿,相应地应采用哪些措施,其可向学生阐释须两方面的作用,即一方面固充肾精,另一方面应提升脾胃之气,以运化出更多的水谷精微。
4 养生不忘结合大自然
面对养生的和谐观,教师在讲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相应和谐时,应将拓展素材定位在中医学基本特点的角度。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将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教师可抛出人体自身须适应自然外界的气候变化,应要相应地采取哪些措施。为了充分解释此问题,教师可举例秋季根据其时间段的不同,可分为临近夏季的初秋以及靠近冬季的晚秋,其各自气候特点会呈现出不一致的特点,前者可表现为温燥之性,后者可体现为凉燥之性。因此,针对同一个体而言,前者应用凉润之品,后者则应温润之品,分别进行饮食养生的调配。
5 养生中的动静相结合
在谈及养生的动静原则时,为了更好地解释“动以練形”,教师应将其分别拓展出一些中医养生功法的相关内容,诸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且教师应亲自示范,将该套功法的神韵及细微独到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此种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在阐述与“动以练形”恰好相反的“静以养神”时,教师应将冥想坐禅功法与腹式养生呼吸结合起来,并尽力讲解其中的益处,例如腹式呼吸配合静禅功帮助操作者安神定志的同时,其自身也能帮助人体锻炼出更好的肺活量、降低肺部受感染的几率、改善腹部器官肝胆等的功能。此外,教师也要亲自示范,将上述每一步动作步骤进行详细分解操作。
6 重视五脏养生的重要性
在讲授五脏为养的养生内容时,教师应从人体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的来源方面进行启发学生,然后强调五脏养生主题,主要针对的是脾胃功能及更好地保养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胚胎发育成人后,人体主要的营养物质都要依赖于脾气及胃气,具体生理过程为脾气可到达胃及小肠,在胃中配合胃气初步吸收,然后到达小肠再次吸收,充分地把水液及水谷分别转化为津液、水谷精微。
教师还可进一步说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例如宗气的组成是外界自然精气与体内水谷精微化生的水谷精气两者的结合,元气的组成是肾中的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与水谷精微化生的水谷精气双方的结合,营气则直接来自于水谷精微的精华部分。血液则由脾胃运化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在心气、肺气的作用下转化生成。教师可继续补充,肾为一身之本,肾不仅贮藏全身大部分的精,其肾阴、肾阳可分别资助全身之阴阳。
当前人们虽普遍重视养生,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群缺少一些正确的观念及原则作为指导,学生们在学习中医养生学时,也颇感困难,关键问题就是没有将中医养生的观念及原则放在首位,造成了他们心中知识体系的混乱。该文主要从六大方面进行阐述中医养生的观念及原则,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健,倪红梅.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及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2):278-281.
[2] 曲卫玲,刘焕兰,陈炜.中医养生学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13-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