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三治融合” 绘出美丽家园——民主与法制社新闻采访基层行走进华川村

时间:2024-04-24

本社记者 哈隆

4月28日上午,民主与法制社新闻采访基层行小组走进华川村——一个景美、水净、人富的地方……

以基层党建引领“自治”,把人心“聚”起来

通往村里的柏油路1000余米,村口善治亭边的景观,是党员宋菊娣主动搬迁自家60多平方米的小卖部、厕所等之后修建而成,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有11户村民主动出让田地共计1000多个平方……

华川村第一书记汪海明说,这是一条美丽之路,也是一条财富之路,拓宽建设这条路,彰显黑色锻带上的红色力量。

其实,类似这样“大公无私”的现象很多。汪海明说:这是以基层党建引领“自治”,把人心“聚”起来,实现自我净化的结果。在抓“三治融合”工作中,华川村党支部通过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A行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提升党员素质,党员带头表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改造华丰路时,党员张士燕无偿提供自留地;拓宽赵村路时,党员叶莲花、何美兰出让自家田地修桥修路。村里修路缺乏资金时,党员周云长女婿带头捐助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在县城从事建筑装璜的村民龚东辉也主动捐资3万元。

据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介绍,该村通过健全完善议事、管理等制度,加强自治组织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现在,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仅近年来修桥铺路,全村党员群众捐资就达16万元。

听着书记介绍,不知不觉已穿过了这1000多米的柏油路,眼前一亮,有种来到桃花源的感觉。

烟波缥缈隐险峰,生活在城市里的记者,平时哪儿见得到这种随手一拍都是大片的场面!

你看这水,多清!据了解,早先的华川村不是这样,那会儿村民都在河边洗衣服,村里为了保护水资源,引用了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即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再进行消毒。ph值达到6到9之间的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以宣传教育推动“法治”,使风气“好”起来

走进村里,可以感受到浓重的法治教育气息,依托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一条街、法律学堂、农家书屋等普法学法阵地,华川村为村民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村里还不定期开展“律师送法下乡”“法律进乡村”“法治家庭创建”等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群众的法律素养。

跟着书记“走街串巷”,大家不禁又被村中的建筑及景色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准备参加“朋友圈摄影大赛”,要不是地处偏僻,那绝对能成为网红拍照的胜地!

以崇善知礼促进“德治”,让日子“火”起来

华川村村规民约是根据本村现状,自己定的村规民约,刘桂明总编辑笑称:“这是咱们村自己的‘宪法’哈!”

美丽乡村建设、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均写在了村规民约中,充分体现了华川村德治建设。

党员带头执行,效果也很好。现在村里的红白喜事每桌500至600元,乡亲邻里来往的礼金不超过200元。为了保护青山绿水,村里发布了禁止河内捕鱼的公告,党员毛新明、何才喜带头上缴自家价值千元的电鱼器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18台电鱼器具全部按期上缴。

同时,华川村还深入挖掘本土道德故事、先贤典故,开展各类评比,强化宣传。在村里开展的文艺汇演上,对村里的“各类好人”“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华川人”“十星级清洁户”“十星级文明户”等都进行了表彰,影响力很大,带动性强。

最后,在华川村党建服务中心,民主与法制社新闻采访基层行的同事们同华川村领导干部合影留念,民主与法制社党委委员刘桂明总编辑向华川村赠送《民主与法制》周刊,用领导的话说就是:“从此以后,我们就是亲戚了!”是的,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此行,民主与法制社与华川村建立了联系,将来,我们也要把华川村的典型性经验、可复制的做法、感动人的故事推向更广阔的平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