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产品上线流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影响

时间:2024-05-18

王金峰+潘志安+曲喆+王小英+刘庆杰

摘 要:阐述某互联网公司产品上线流程,分析该流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影响,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中按照该流程进行课程的内容的设计,采取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大作业驱动下的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品上线流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30-02

互联网产品上线的每个阶段都是由经验丰富人员来承担,减少了系统的支出,避免了项目的延期,保障产品按时上线。《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主要重点讲解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工作原则、工作步骤、基本方法及开发文档,奠定学生在开发方法方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设计的规范化方法[1, 2]。可见该课程的内容就是学生日后从事互联网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中按照该流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产品上线流程

互联网公司产品上线流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功能演示阶段、测试阶段、发布阶段。依次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点以及每个阶段主导人员和参与人员。

1.1 需求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点由以下几个方面:产品部门提出需求,撰写需求文档、产品原型、产品目标文档;组织需求评审会议。会议参与人员主要包括: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和至少一名架构师;需求评审通过之后,产品经理上传需求文档和产品原型到Confluence,后续的开发、测试都以Confluence文档为准。

1.2 设计阶段

组织设计评审会议。会议参与人员主要包括: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和至少一名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根据需求文档撰写设计文档;开发工程师撰写类图、时序图、结构架构图。

1.3 开发阶段

此阶段只有开发工程师参与,该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点由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工程师实现各个模块的功能;开发工程师要进行充分的自测。

1.4 功能预演

此阶段是由开发工程师主导的: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拆分预演,主要防止开发对需求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出现,组织功能预演会议,参与人员主要由项目组所有人员,也包括产品方、业务方参与。

1.5 测试阶段

测试准入:系统可运行,开发工程师Code Review完成;开发阶段相应文档齐全;功能预演完成;测试工程师编写测试计划;测试工程师编写测试用例、准备测试环境、部署应用、准备测试数据;测试完成,更新JIRA状态为“待上线”;邮件发布测试报告;测试完成。邮件发送至相关人员。

1.6 发布阶段

测试工程师和产品同事确认预发布范围,发布小范围内测版,供相应人员测试,测试没问题才可上线;测试工程师测试报告发出后,需发送上线申请邮件;上线完成后,需立即由自己发送全员邮件,准确告知上线更新内容、更新地址、下载方法等内容;临时取消上线;上线过程,中途终止;重大Bug紧急修复。

互联网公司的上线流程主要在于分阶段分人员进行产品进度的控制。每个阶段的职责划分明确,相互工作不仅不耦合又能很好地衔接。阶段的划分对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

2 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

2.1 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掌握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角色包括: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UI工程师、测试工程师、CTO等角色。CTO角色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负责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问题的解释和总体协调管理的工作。该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为:学生可以体验各个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要掌握的技术;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具体深入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3]。

2.2 大作业驱动下的教学法

大作业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学期的教学就是完成一个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大作业。学生在产品经理的需求引导下,自主式、探究式、团队式完成系统开发任务;从课程第一周开始,由4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对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由一名同学承担产品经理的角色并撰写需求文档,一名同学承担开发工程师的职责进行系统设计,一名同学承担测试工程师的职责,保证信息系统的质量。一名同学承担UI工程师的职责,来为信息系统进行友好的界面设计。

2.3 讨论式教学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这是教师预留讨论题目,由学生分组讨论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百家争鸣,让学生开阔思路,老师也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一举多得[4]。

2.4 答辩式教学法

在教学最后一周,学生完成大作业之后,组织大作业的答辩,每组学生用PPT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系统的展示、各个阶段的任务、职责以及问题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借鉴其他同学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从而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的目的;总结归纳,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好的思路进行系统归纳,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解答并加以纠正。

3 结语

通过分析互联网产品上线阶段和流程,调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热点和重点,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大作业驱动下的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相结合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科研业务。最重要的是将来学生从事互联网开发工作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和工作可以无缝对接,该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了两年多,学生们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反响较好,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从事不同的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献

[1]张建林,王锁柱,王瑞梅.应用型本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5):2-4.

[2]邵莉,李清茂.ERwin在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12):101-104.

[3]张富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74-76.

[4]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6-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