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议贫困大学生幸福心理品质的培养

时间:2024-05-18

杨文艳

摘 要: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会产生相对较多的心理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及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妨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获得幸福。文章根据积极心理学分析贫困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幸福品质,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认知、情绪、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进行训练,达到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幸福心理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幸福 贫困大学生 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1-02

1 幸福是什么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其既表现为一种外显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对幸福有这样的解释:幸福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状态,当个体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于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也就越发明显。幸福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会十分稳定,这是一种独立坚强,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2 贫困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幸福心理品质

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相较于非贫困大学生,因其经济状况不良、家庭支持不足、学业和就业压力更大等因素,致使他们相对而言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焦虑、抑郁,甚至多疑、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其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进而学习上生活上更加困难。各方面的不如意以及产生的不幸福感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身心健康都造成负面影响,妨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幸福。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显然,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幸福如果成为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基于心理品质的稳定性,它会使人在更多方面和更长时间里保持积极的情绪,拥有恒常的幸福感。我们培养和教育学生正是要塑造这种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拥有幸福感促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个人的发展及社会功能更加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幸福感让我们更聪明。美国犹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尔收集的许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做出重要决策。心理学家的实验亦有证据显示,积极情绪及愉悦的状态能使人拓展思维,加快思考速度,提升记忆力,更有可能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

(2)拥有幸福感让我们更健康。研究者发现有幸福感的人相对于没有幸福感的人,有较为良好的健康习惯和比较强健的免疫系统,他们的死亡率、残障率均可降低50%之多,而且人还不易衰老。事实上,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拥有幸福感可以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甚至寿命延长。

(3)拥有幸福感让我们更好应对不幸。有幸福感的人面对苦难不但更能忍受痛苦,而且在受到威胁时,比没有幸福感的人更加关注健康和安全信息;同时,他们所拥有的积极情绪还能去除消极情绪,对未来有更多美好期待。可见幸福感可以帮助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对抗所遭遇的不幸。

(4)拥有幸福感的人朋友更多。幸福的人与一般人或不幸福的人有个很重要的差别:社交生活丰富与充实。幸福的人喜欢关注别人,与人分享,不会过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独处时间更少,更喜欢参加群体活动,能拥有更多朋友,具备更多的同情心和利他行为。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功能完善的重要体现。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培养幸福心理品质,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拥有恒常的幸福感,可以使其扩展心智视野,增加包容性和创造力,更能接受新的经验和新的想法。这对于贫困大学生在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学业成就、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完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3 如何培养贫困生的幸福心理品质

近10年以来,虽然政府、社会、学校各层面加大力度,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奖、助、勤、贷、补、减、免等各种资助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在经济或物质方面的困难,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帮扶还不够重视,尚未帮助贫困大学生进一步解决“心理贫困”,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依然存在,距离获得幸福的目标仍有距离。尤其是当前社会上“金钱至上”“拼爹”“特权横行”等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幸福观、价值观的道路上障碍重重,阻碍了他们感知幸福、追求幸福的脚步。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问题,真正做到“心理脱贫”,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人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和调整,来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的幸福心理品质,从而使其向获得幸福的人生目标迈进。

3.1 改变认知,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和消极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导致他们接受客观信息后进行消极的加工和处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自身的缺陷和周围事物不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事物积极的方面,那么对事物消极或否定的这类认知只会让人对现实产生不满,导致内心越来越不快乐、不幸福。没有人和事是完美的,人人都需要不断改善自己,取得进步。训练贫困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认知,发掘事物的积极方面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其客观的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在潜力,勇敢面对自身的不足,摆脱劣势带来的困扰,肯定自我的价值,提升幸福感有莫大帮助。

3.2 改善情绪,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情绪是能够为我们所控制和改变的,而且一些复杂情绪是可以经过后天习得的。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大部分时候都感觉很好,好事会带给他们幸福感,而且这个幸福感相当持久。积极的情绪能够让人获得幸福的体验,消极的情绪则会让人不愉快、影响幸福感的产生,甚至妨害身心健康。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和心理的压力,他们大多会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要学会控制和改善情绪,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克服和转化消极的情绪,尽可能多地让自己保持愉悦的状态,创造持久的幸福感。贫困大学生可以学习和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自助行为,比如:通过自我安慰、合理宣泄、情绪控制等方法摆脱消极情绪,通过调节期望值、树立乐观心态、合理归因等方法保持和创造积极情绪。这样不但能让自身充满正能量,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情绪商数,即情商。

3.3 锤炼意志,锻造积极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为的特点所构成的稳定心理特性的综合,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结果。优秀的意志品质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和产生积极的行为结果,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与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贫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除了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会呈现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动摇妥协等不良的意志品质,使之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容易出现消极回避甚至放弃的行为,最終导致失败的结果,由此而来的消极体验,让他们总是不能产生满意、快乐、幸福这类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贫困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确定合适的目标,增强自信,不畏困难,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和内心冲突引起的思想波动和摇摆,挑战自我,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进而增加获得幸福的内在心理能量。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以人为本,关注和培养人的幸福品质和能力,培养能够感受幸福、拥有幸福、更能创造幸福的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今社会,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的幸福心理品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更好发挥和培养他们内在的优势、能力与美德,增加其勇气、信心和感恩的态度,使之学会正确应对之道,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在遭受苦难和挫折时就不会出现精神障碍,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追求美好,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生,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万卷出版公司,2010:31-49.

[2] 傅安球.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56.

[3] 蔡国庆.培育幸福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6):21-22.

[4] 叶艳晖.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与提升[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8):97-100.

[5] 黄秋莲.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5(12):127-129.

[6] 陈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9):81-82.

[7] 蒋常香.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J].百家论苑,2011(21):41-4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