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韩秋子
摘 要:古诗文不仅语言优美、韵律独特,且内涵深刻、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对于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文学知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小学生感知、欣赏、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点项目。紧随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与要求,然而农村古诗词的教学工作却因为种种困难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提升农村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水平,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关键词:农村教学 小学古诗文 创造力 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创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也占据了关键的地位,但如何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仍是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对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考量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和推进古诗文的课程教学,构建创新型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情共鸣度和认知度,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古诗文教学价值功能发挥至最大化。
1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1)学段意识匮乏,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处于发展初期,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构建,当教学活动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际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时,就难以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特点做出有效的教学反应[1]。而目前农村地区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大多缺乏足够的学段意识,即高年级与低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未根据学生学段的不同做出调整。针对低龄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未能创造出有趣生动、高度积极性的语文教学课堂,使得大多数学生古诗词内容的学习产生了厌学性质的恐惧心理和排斥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古诗词内容理解不够透彻。与此同时,随着学生进入中高学段,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善,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不变的“串讲古诗”教学模式组织课程,属于“低就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一趋势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发,自然便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意识。
(2)情感要素欠缺,教学意境氛围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听音、拼读、识字、书写、作文是教学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和想象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核心素养要求下,针对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不再仅仅停留于背诵与阅读,诸多学校开始通过组织儿歌、童谣等及简短易读性强的古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古文语言的魅力[2]。但在实际教学开展当中,农村小学教师并未对学生在古诗词赏析上的感情共鸣和意境体验予以足够重视,在课堂情景和环境设置上也存在创造性不足的情况,使教学重点更倾向于识字、写字教学上,古诗文教学则变成枯燥乏味的古诗背诵课,不利于学生情感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培养。
(3)评价模式单一,限制学生创造意识。
目前,农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仍然以单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创造力发展。首先,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落后。大多数教师以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标准,通过大量理性的课堂讲解分析完成古诗文教学,缺乏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必然使得学生想象力受到制约,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便随之受到局限[3]。其次,课后作业和练习形式单一。语文教师针对古文课堂布置的作业通常以背诵、默写、翻译部分字句等方式开展,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目标,反复要求学生对内容机械记忆,缺乏对学生古诗文素质的培养和对创新能力的关注,难以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挥创造价值。再者,农村小学考试中,大多数卷面题目设置仅限于默写、翻译、基本背景信息等内容,缺乏对学生多方面的古文能力考核,教师在阅卷改评当中过度参照标准答案作为评分标准,这使得学生古文理解和创造能力、发散思维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制约。
2 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路径
(1)加强诵读教育,丰富古诗文学习形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逻辑思维不完全、语言表达能力未发达、注意力分散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古诗文教学当中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多个教育方式促进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诵读,由声入形,在充分体悟古诗文情感的前提下展开后续学习。与此同时,教材编排的古诗教学内容贴近青少年生活,诗句优美易读,多以童趣童真为主题,节奏明朗且形成较强记忆性,为小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阅读和理解环境[4]。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朗读环节,例如:教师示范性朗诵、学生带领性诵读,节奏快慢地进行调整性阅读;搭配上音乐或者肢体动作进行表演性阅读,分成男女角色进行接力性阅读;也可以进行全班性阅读或者同学们轮流地竞赛阅读,等等。由此,学生可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进而形成语感,自然成诵,更容易由主观体验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逐步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2)巧设教学情境,引入古诗文情感要素。
在古诗文教学实际中,教师可设置多样化的古诗课堂创设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堂教学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当中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提升古文课堂的教学质量[5]。例如,通过语言文字、展示图片、多媒体播放、情景表演等课堂活动环节渲染古诗词的意境和感情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课的教学中,可立足于其中好友惜别的立意,在教学操作中运用多媒体设备将诗内的景物逐一展示再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在脑海中形成诗内描绘的临别画面,更能融入诗词的优美伤感的意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和回忆与亲人朋友辭别的生活经历,调动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对古诗内容、作者感情、中心主旨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体会。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大脑中的表象储备,有效地融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情景模式,深刻体会课文的感情内容和情景意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成效。
(3)设计多元评价,深化古诗文理解层次。
首先,作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在完成古诗课堂学习后,教师可设计安排除默写、翻译外的多种形式的作业。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绘出对应的个性风景图画,图画内包含了诗内描绘的所有人物和景物,再以自己的图画内容为指导默背出古诗文,由此拓宽学生的创造空间;再如,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现代文小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其次,古诗检测试题的答案要多元化。教师在测试评价中,不能以标准答案一概而论。以“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句为例,“浥”的课文注解为“湿润”之意,大多数学生已对古诗理解足够透彻,但却有碍于表达能力的限制,给出了“打湿”“浸湿”等相近意思的答案。针对这类不影响整体立意的解读情况,教师可对其予以鼓励,对学生的创造行为表示肯定,使评价标准趋于多元。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们对古诗文的意蕴理解,并在过程中注入创造力的培养元素,由此来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学习认知系统,完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框架,深化语言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晓艳.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J].教育视界,2019(2):64-66.
[2] 柴晓燕.浅析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8(8):127.
[3] 杨云妹.探索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J].华夏教师,2018(12):29-30.
[4] 黄绿鲜.小学古诗词课外阅读应注重序列化——以统编本一年级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8(14):27-29.
[5] 江爱丽.强化感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浅读小学古诗文审美教育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9):40-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