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都三强 李娟 陈艳梅 王峥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国策,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新定位必将带来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变化。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校 就业指导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222-03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中,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这是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讲话,从而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然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登上了时代的舞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区域间的人才合作开发和优化配置是推动这一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京津冀经济圈的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对这一区域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多需要面对的问题,那么,作为人才培养高地的高等学校,应该怎样顺应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呢?
笔者采用实证调研分析等方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家、省、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为导向,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用人单位调查问卷》。调查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563名大学生(男生217人,女生346人)和86家用人单位。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及思考。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向
1.1 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及态度
在“您最想去哪些地方工作?”一题中,大学生对城市选择的偏好明显(见表1)。
在“请问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来说,你觉得就业市场上哪些因素会有差别?”一题中,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薪酬(82.42%)、发展空间(74.6%)和就业机会(74.25%)(见表2)。
同样引起大学生关注的还有户籍问题,有76.38%的人认为户籍制度影响毕业生在选择留在北京或者离开北京时发挥作用,有23.6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
1.2 就业意向
在“您的就业意向”一题中,“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民营企业”占据前三位(见表3)。
1.3 大学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心
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您是否认为在河北会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一题中,认为“是的”占72.82%,认为“不是”的占27.18%。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你觉得对你的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回答见表4。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就业市场变化及趋势
2.1 就业市场趋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您的单位是否考虑过未来3年内在河北省内扩展业务”一题中,选择“是”的占80%,选择“否”的占20%。在“如果您的单位打算在河北省扩展业务,主要是考虑了以下哪些因素”中,排名依次为“有利于长期发展”“政策导向好”和“相比北京、天津竞争性小”(见表5)。
2.2 人才竞争激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您认为对贵单位的发展来说,具有哪些好处?”中,排名第一的为“人才流动加强,能吸引更多人才”(74.42%)。而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您认为对贵单位的发展来说,具有哪些不利因素?”中,“人才流动加强,更加难以留住人才”这一项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33.72%),仅排在“行业竞争加剧”(44.19%)和“市场更加开放,未知因素多”(41.86%)之后。
2.3 地域区别明显
在“请问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来说,你觉得就业市场上哪些因素会有差别?”一题中,就业薪酬、就业机会、和城市环境、发展空间位居前3位(见表6)。
3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三地就业形势的影响
3.1 城市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非常发达,天津紧随其后,两地城市发展较快,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绝对优势,第三产业较为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而河北省因为压减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淘汰了大量的高消耗、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的制造业、加工业,新兴产业未形成有效支撑,导致适合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数量不多。因此,在“虹吸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仍愿意向北京、天津聚集。
3.2 大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保守,以求大、求稳为主
在择业方向上,大学生的目标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央企、外企,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缺乏兴趣,而吸纳劳动力最多的恰恰是中小微企业。对创业存有疑虑,缺乏创新创业勇气。
3.3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三地协同发展既乐观积极又存在隐忧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普遍看好协同发展的形势,且能根据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就业及招聘方向。同时,三地不同的户籍制度、薪资待遇、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自由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对策
4.1 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
高校要根据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教育教学等环节中充分思考我国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种种要求,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办学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大力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改变毕业生就业的结構性矛盾,缩小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4.2 增強就业指导力度,引导毕业生增强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
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探索适合普通高校的操作性强的体制,树立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理念,组建一支经验足、职业化、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同时,还要认真研判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拓展就业思路,寻求更多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服务。
针对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爱扎堆儿”“随大流”的现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部门应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和教育,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咨询,引导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在客观条件下结合经济环境、就业政策、职业发展前景等相关因素,分析自身优劣势后选择工作的城市,杜绝盲目跟风的状况。
4.3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基于目前京津冀三地还未形成统一的人才流动市场,高校应着力加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对接,积极打造区域人才交流平台。完善政策环境和信息服务机制,建立京津冀统一开放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应探索京津冀三地的就业信息网站连接模式,搭建全方位、无缝隙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做到信息互通、人才共享,减少企业招聘成本,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就业信息。在信息宣传、市场共享、人才培养、拓展交流等方面实现区域内高校强强联手。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各个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北京、天津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更多的与河北的高校及优势产业的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校企间建立开放式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4.4 探索就业服务新举措,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高校应尝试开放式办学模式,把企业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鼓励企业参与学生教育,通过举办讲座、论坛、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企业在学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培训等阶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推动学生与企业家和校友的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将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资源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力量,高校本着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应开拓思想、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大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人才资源的充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整体人才实力,为这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晓旭.促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途径研究——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2):1-5.
[2] 王骁.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河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J].职业时空,2016,12(5):51-53.
[3] 李晓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新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15(5):2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