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李俊霖 冯昭
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感受C919驾驶舱在极端天气下的飞行状况,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9月17日至23日,一大批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亮相第二十届全国科普日。
展会现场人头攒动,我国自主研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科技成果成为此次科普日备受关注的焦点。在“冲上云霄”展区的 C919 模拟驾驶舱前,等待体验的观众早已排起了长队,人们都希望能够近距离观摩这一近年来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优秀科技成果。
“之前坐过飞机,这次能来驾驶大飞机,感觉很开心!”一位正在排队的小观众兴奋地张望着说。“参观前在互联网上了解了一些关于 C919 客机的介绍,今天能够近距离接触C919驾驶舱,感觉更加真切和震撼。”在展示平台,一名参观者发出由衷的赞叹。“此次展览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司专门对C919的驾驶舱进行展出,该模拟驾驶器真實还原了C919的驾驶舱环境,主仪表板、操纵台、脚蹬等设备一应俱全,观众可以体验到在多种极端天气下的飞行状况。”中国商飞相关科研人员表示,C919正式通航时间是2023年5月28日,为了飞行安全,整个飞机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极端天气测试,最终呈现给大众安全的乘机体验。该客机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干线飞机,整机配置有158~168个座位,同时采用全球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最远航程为5555 公里。
“这个兵马俑已经2000多岁了,我现在要用一些科学仪器为他做个‘体检。”在“科技+文化”展区,工作人员正通过扩音器,为现场观众讲解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本刊记者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一探究竟。为什么要给兵马俑做“体检”?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祝磊告诉现场观众:“兵马俑在出土时并不完整,很多都是碎片,必须经过修复才能展出。仅靠人工的方法将碎片拼接起来,极为困难。我们可以借助激光对碎片进行三维扫描,形成几何模型,然后将模型输入计算机,再借助力学转换的原理,将几何模型变为力学模型,最后形成完整的兵马俑模型。同时,我们还要借助传感器计算出兵马俑在外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分析其是否变形,找到变形的精准位置,采用定制的支架来加固兵马俑,让兵马俑以站立的姿态在展坑展出,这个过程相当于为兵马俑做了一个全身的‘体检。”“通过使用高科技让我们的文物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也让它们‘活了起来!”听完讲解,现场观众纷纷点赞。
“让我试一下!让我试一下!”在“逐梦苍穹”展区,小朋友们一个个跃跃欲试,都希望尝试一下刺激的月球驾驶车。“月地驾驶是互动体验的一部分,在这里观众可以完整地感受驾驶月球车在月地行驶的过程。”展区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借助虚拟现实和体感交互等先进技术,孩子们坐在驾驶舱仿佛瞬间变身航天员,可近距离观看月球表面状况,真实体验到驾驶月球车行驶在月球表面的紧张和刺激。
在“美丽中国”展区,中学生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戴上3D眼镜,观看屏幕中的大熊猫,那一刻大熊猫仿佛瞬间从屏幕中“爬了出来”。同学们欢呼雀跃,纷纷拉住展区工作人员,想要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情况。为了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记者也顺势戴上3D眼镜,沉浸式感受了一下湿地林草的茂盛状况。“林草数字沉浸式交互体验活动是利用了最新的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结合专业知识和调查数据,通过三维大屏与观众进行交互体验,展现内容涉及红树林、国家公园数字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栖息地等,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场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说。林草数字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林业科普知识的认识,打破了时空限制,最大程度激发孩子们对林草知识的了解和热爱,有力促进了林草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同学们,你们见过像巧克力、跳跳糖、奶茶粉、棒棒糖等一样的毒品吗?”在科普日的“禁毒黑科技”展台前,摆放了20个盛满各种颜色糖果的透明玻璃盒,有关负责人借助展品和宣传视频,正在为学生们讲授新型毒品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后果。该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除了吗啡、大麻、摇头丸、海洛因等传统的毒品外,近几年还出现了类似糖果、巧克力、奶茶,以及麦角酸二乙胺(LSD)的新型毒品。LSD无色、无味,一次剂量只有100微克,相当于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就会让孩子在4~12小时之内,出现感官、记忆和自我意识的强烈变化,甚至引发幻觉、抽搐和瘫痪。最可怕的是,LSD就是目前孩子们最喜欢玩的、蘸取唾液后贴在皮肤上的贴画,贴画在几分钟内就可透过皮肤将毒品传入体内。”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毒品的表现方式隐匿多样,为此有关企业专门研发了便携式直接电离质谱仪,主要通过人体毛发、体液、唾液等,20秒内即可鉴定是否中毒,并且能显示毒品种类,目前该仪器已入选公安部禁毒项目。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展台,展示学生们在科技社团活动、科技竞赛项目和科技课程开发中取得的优异成果。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他们研发制作的纸壳机器人。这些可爱的纸壳机器人一边喊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一边做着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学校开设了科技发明课程,组织了很多活动,鼓励我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我选修了机器人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几个同学用半个学期时间编出了这套程序,希望鼓励更多同学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北大附中的一名女同学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未来想从事半导体行业,为“中国芯”贡献力量。“这辆八一号火星车是我和其他8名同学一起制作的,从提出想法到立项、再到制作完成,耗费半年时间。”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表示,学校一直关注航天科技发展,通过开设丰富的科技课程向同学们普及航天知识,让大家感受航天魅力。
在活动现场,八一学校的科技老师告诉本刊记者:“学校之所以开设航天课程,是因为我们学校的特色主要集中在航天工程领域。航天工程是涉及多个门类的学科,每一次火箭的发射都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能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真实的工程制作,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勇于探索、求真创新的精神。”
据了解,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是由中国科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会同20个国家部委联合主办,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汇聚主办单位、学(协)会、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104个单位的360个展项,共设领航掌舵铸辉煌、自信自立强国梦、科学技术惠民生、科学普及嘉年华、科学教育做加法等五个部分。展区里既有集国家级高精尖技术于一体的嫦娥五号返回器、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及探月工程等前沿高科技技术成果;也有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类科技产品产出平台,如科技小院、数字乡村云平台,以及太空种子和改良育种实物等。这些优秀的技术成果无一不展现出我国在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科技成果所蕴含的专利技术将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多方位展示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多角度展现科普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生动有趣的科学文化体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