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乐美卓
摘 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工作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其工作仍存在一些难点急需解决。该文简单回顾了我国资助工作的发展过程,再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出发,针对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困难、无偿资助比例过高,资助对象的不良状况有所增多的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以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和优化构建新型资助体系的解决方案,对高校资助的工作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资助工作 问题研究 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9-0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理论工作者为解决大学生资助问题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为实施资助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使得资助工作有章可循,稳步推进。
1 浅谈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变革阶段,其中经济困难生资助政策也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而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人民助学金制度为主阶段,奖学金与人民助学金并存阶段,贷学金与奖学金的并存阶段,以及“奖、贷、补、免、助”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探索阶段与“奖、贷、补、免、助”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形成阶段。
为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资助功能和价值,以及弱化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距离,开发受资助学生的全面素质及能力,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在2007年建立了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资助政策体系。该体系有效结合以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助政策,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俭学等。这个系统性的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助的目的和价值,为经济困难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和保障。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出发,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及自由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破先行资助整体体系的困境,以和谐、人本的维度解决实际诉求问题。高校资助体系是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公平、公正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给高校教育提出了一定的难题,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家庭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异等因素都会形成一定数量的贫困学生来源。并且教育意识的提高和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的数量,这就势必造成贫困生的增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2 从实际资助工作的情况看,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困难。一般来说,认定是否是困难学生,都是由学生提供学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困难生认定材料。而校方无法仅凭这个认定的材料具体掌握该生的困难情况。工作中也出现过有学生提供的材料与他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基础材料的质量将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2)无偿资助比例过高,权利义务不对等。无偿资助对受助学生来说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缺乏激励学生上进和教育学生自立的功能,容易让部分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同时,也会造成贫困生群体与非贫困生群体之间的距离。无偿资助会限制学生充分利用发展自身的资源,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无偿资助涉及贫困标准的确定问题,有具体的标准,如:不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使用电脑等。这种标准和操作模式不与时俱进,会给贫困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迫使贫困生放弃一些发展个人的机会,为获得资助,放低自己的标准。
(3)资助对象的不良状况有所增多。所有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经济自立,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受益人是学生本人,而中国的传统习惯,不管是社会、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普遍认为供子女上大学还是家长的责任,家长无法承担则希望社会的帮助。这样的观念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年龄普遍不成熟,缺乏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也导致了走上社会后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 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实际操作对应的原则,初步提出深入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
除了由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提供的证明材料外,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制度,从现实生活、日常消费等各方面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
3.2 优化和构建新型资助体系
(1)鉴于无偿资助对贫困学生因此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应该转变,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适当减少无偿资助应该。无偿资助资源有限,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最优化利用。
(2)另外可以考虑以商业模式运作助学贷款。取消助学贷款国家贴息,贷款面向全体大学生,关于学生偿还贷款的诚信问题,需要严肃配套法律法规,终生信用制度的建立意味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勤工助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理念、自立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心。学校要设法转换勤工助学模式,吸纳贫困生参与科学研究,结合学生的专业,设立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除经济上的困难又可以发挥学生专长,实现双赢。
(4)进一步规范奖学金,充分体现其平等激励的功能。奖学金作为一种激励学生的手段,不仅应体现其奖优的功能,也应体现鼓励学生和进步的功能。贫困学生多是来自偏远农村,教育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会稍弱于城市的学生,建议在现行的奖学金体系里增设进步奖学金,主张以发展和进步的观点来评价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人成长采取纵向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样能有效的将基础差,但是学习刻苦努力的大学生纳入该奖学金的范围,这样既能很好的激励学生上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又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教育公平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袁连生,刘泽云.我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7-123.
[2] 谭望,林识音.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其价值实现[J].教师,2012(12):18-19.
[3] 梅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2.
[4] 李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06-908.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