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李莉
摘 要:城乡居民体育锻炼一直是我国社会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城乡居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健身运动发展模式,对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辽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有着较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疏理辽宁体育城乡运动发展历程,剖析辽宁体育运动的兴衰,研究近十年辽宁城乡健身活动特色和模式,分析制约城乡健身活动发展的瓶颈,探索辽宁城乡健康活动水平持续发展方向,为政府职能部门规划城乡健身活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体育 健身运动 发展模式 辽宁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06-02
1 辽宁城乡体育健身运动发展历程概述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的辽宁省,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不仅代表着东北地区文化,也筑建成强大体育运动的地位,纵观我省城乡健身运动发展的历史,辽宁体育长期占据中华体育三强之内。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鞍山、抚顺、东丹、阜新、锦州为纽带,形成了富有各自体育特色和特长的格局,在论述辽宁体育强省时,不得不提到辽宁重工企业,一支支工矿、产业职工业余运动队,长期活跃在中国经济的命脉之中,促进了辽宁群众体育运动的均衡发展。大量的体育骨干源源不断地根植入该地区,对省内各地体育运动的带动,起到不忽视的作用。此外,建国初期我省各级学校体育设施先进程度,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使一代代人早期便接受到健身意识的培养,构建出具有辽宁区域特色的体育运动发展模式,并且通过体育比赛来展示本省的实力,由于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的经济崛起,南方各省体育运动在资本运行下开始全面兴起,辽宁省运动成绩随着经济发展的下降,开始进入苦苦支撑的困境。
1.1 辽宁城乡健身活动兴起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运动出现了前所没有的发展势头,追寻其兴起的足迹,要从最初的都市居民老年人的养生长寿活动谈起,都市居民经历了一个从养生健身向运动锻炼过渡,最后发展到向娱乐健身演化过程。进入21世纪而从事极限、大运动量的人群没有扩大,而长寿养生的人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以娱乐方式参与健身活动的人群迅速突起,进入到2010年之后,体育消费型、旅游型体育人群也呈现出增长势头(见图1、表1)。
1.2 辽宁省城乡健身运动发展扩散方式
辽宁省乡镇健身活动的开展,直接受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健身活动的的影响,首先从各行政区城市复制中心城市健身方式开始,并带动了管辖区内的二、三线城市及时跟进,城乡交界的乡镇、具有悠久体育运动传统的乡镇、富裕发达的乡镇、旅游风景区最先接受健身观念,完成了我省城乡健身活动兴起络网上端的构建。城市中的公园、标志性广场、河岸边、运动场,是我省都市健身活动的发源地,这里聚集着长期从事健身活动的人群,逐步成为都市健身活动发展的中心。健身活动的影响效果把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方式方法,传播到政府行政区以外的区域,开始向农贸早市周围、路边街景林荫地、现代商业广场、现代化筑建楼群林荫地扩散,这些新的健身场地积极的影响着周边的居民区,并成为都市居民健身活动兴起的路径。
2 辽宁城乡健身运动发展模式
2.1 退休职工成为辽宁省城乡健身运动发展的组织者
长期活跃在都市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的爱好者们,以其十几年的健身实践,使他们不仅是都市各种体育健身方法的尝试者和推广者,更是都市群体健身活动的组织者,体育骨干们是以师傅带徒弟传授体育技能的形式,形成了我省都市骨干培养模式,为培养出一批批都市健身活动的发起人,由于他们在都市健身中心的团队活动经历,被周边的健身爱好邀请去指导,使得一个个新的健身场地的健身活动开展起来。活跃在都市中各个健身场地的组织人之间,互相熟悉交流通畅,深深地影响着都市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以广场集体舞为例:都市广场舞从1990年兴起,至今以有二十年多的历程,几经跌宕起浮,终于在组织者的坚持、创新下,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2.2 广场大妈撑起都市健身活动的半边天
早期都市大妈参与健身活动的并不是很多,但近几年大妈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健身运动中有四个必然条件:(1)由于大妈们长期收听繁多的广播、电视健康节目,对健身养生知识都有深刻的理解,为她们能主动加入户外健身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大妈们做完晚饭以后,便有了自己的自由时间。(3)都市傍晚的广场健身舞与建国后接受教育的大妈们能够产生了共鸣,因为她们都曾有过文革时期的“忠”字舞经历,对比建国前出生退休妇女,她们更容易接受舞蹈健身活动方式。(4)广场健身活动组织者们,从东北大秧歌、街舞步、健身操演变到现代流行的广场舞。逐渐地摸索出广场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以一种全新的娱乐健身活动方法,吸引了大批的退休妇女们参入傍晚广场健身活动,退休妇女们能够主动做出的表帅,对着还在工作的妇女们产生了深深地影响,使都市妇女健身活动发生了前所没有的巨变。如今以女性居民为主体的傍晚广场健身活动,无论在人数上、规模上已与清晨健身活动并驾齐驱,并成为都市健身活动中强大的生力军(图2)。
2.3 健身社团组织、白领健身活动的迅猛发展
居民健身社团组织的产生,是都市健身运动从初级向高级过渡中的阶段象征。在居民健身规模由小到大的转变过程中,健身社团组织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健身社团组织代表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共同愿望。目前我市自发建成社团有:广场舞、驾车游、交际舞、自行车、登山、体育消费、球类比赛等,组织了上千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团队,并行之有效的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健身方式中,为我市健身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随着曾受过高等教育群体开始跨过50岁门槛,以公务员、事业、企业职员、私企中、高白领代表着都市知识阶层,开始活跃在体育场馆中,该群体主动选择环境优雅、舒适、时尚的运动方式,率先接受付费健身理念,成为我市体育产业消费大军的主力,并支撑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扩大。endprint
2.4 城市健身活动的兴起对农业乡镇的影响
城市健身活动的对我省乡镇居民的极大,近年来靠近城市郊区乡镇的健身活动也发生很大变化。在休育运动基础较好乡镇,开始大量复制城市健身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寻找更适合自己地区特点的健身方法,农业居民缺少开放、浪漫、高雅等共性元素,要发展自己居民文化的健身活动,就必须展示自己的特色,扭东北秧歌便成为农业居民的首选,因为扭秧歌不仅动作简单,而且更本土化容易被居民接受,已成为我省乡镇健身活动开展最好的方式。
2.5 傍晚居民广场舞活动开辟了都市健身活动的新时间表
长期以来居民传统锻炼身体的时间多为清晨,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退休职工人数的巨增,利用上午、下午去公园“上班”健身的人数渐渐增加,上述这些健身时间,对家务负担较多的都市妇女同志来讲都不是很适合,大妈们似乎只有在忙完全天的家务,“下班”后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省地区春、夏、秋季节的早晚温差小,其气候非常适合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傍晚健身活动为都市妇女们提供了户外健身机会,傍晚健身活动先是从霓虹灯闪烁的市政中心广场开始,逐渐向灯光良好的各个休闲广场、居民小区的空地延伸。
3 辽宁省城乡健身活动发展的瓶颈分析
3.1 都市居民健身场地缺乏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在选择健康生活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数量的日益增多,辽宁城乡健身运动的人群,近年来呈井喷之势,其规模逐年扩大势态,上升空间仍然巨大。但是今天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城市交通一样,其发展速度不法达到居民健身的需求,健身场地是居民健身聚集的地方,以一栋6层建筑居住四百人计算,需要建25座能够居住一万人居民,一万居民的小区中健身场应至少容纳五百人,这一低标准只有2005年以后建起的小区有希望达标。而在沈阳市 80%的居民小区无法做到。如果说依靠用附近的公园、绿茵地作补充话,仍然有65%的居民缺少健身场地。
3.2 都市健身骨干培养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健身组织者对都市健身活动兴起起到了关键决定作用,以他们的健身技能和组织能力,3~5人就完全可以组织起上百人的健身队伍,因此要建立一支居有一百万居民参加的健身大军,至少需要3万名优秀的组织者,从现状来看,要将目前的健身场地全部利用好,至少缺少1万名健身骨干,也就说上万名健身骨干的培养,可能是当前沈阳市健身持续发展的关键。
3.3 改善、扩建健身场地措施不足
上边提到健身场地的缺乏的问题,事实上在现有的场地中,除了场地较宽敞外,在其它方面许多场地明显是被视为健身场地的状况。例如:傍晚健身场地的灯光较暗,甚至明显不足,有些场地在与停车位内争空间,一些场地因存在扰民问题而被迫停用。如果解决好灯光和停车问题,健身人群众可增加三成即几万人,关于健身场地扩问题,如果每年解决一百个小广场扩建问题,将新增健身人口50%。
3.4 政府对都市健身运动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政府除了对城市建设规划做足的功课外,对都市居民健身活动的资金投入缺乏对策,现在都市中所有的健身团队,都采用收费的方式来维持组织者们“经营”, 例如:组织健身活动所需要的设备、电力、服装等,需要组织者进行最低限度的“市场化”运作,已成为当今都市居民健身新的发展趋势,或多或少的影响部分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3.5 乡镇居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均衡
乡镇居民健身活动发展最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足,会对居民的健身意识的建立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居民主动参与健身活动动力严重不足,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存在不足。例如:场地选址、植树、灯光、健身骨干、健身组织等,所有这些需要基层政府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并且实施。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我国体育人口现状分析[M].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8(12):94.
[2] 杨桦,王凯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变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21-726.
[3] 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心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2-10-31.
[4] 李怡.90年代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的研究结果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3):52-56.
[5] 邹师.辽宁群众体育长盛不衰透视[J].辽宁体育科技,2004(1):14-17.
[6] 郑凯,张路,王金茹.辽宁省群众体育活动点情况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41-43.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