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扬州制图实践的地图符号库设计研究

时间:2024-05-18

徐水珍 徐研

摘 要:地图符号是地图区别于其他表示地理环境之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高质量的地图符号是丰富地图内容、增强地图的易读性和便于地图编绘的必要前提。本文研究分析了地图符号色彩体系的设计思路,探讨了符号色彩库的建立过程,相信对从事地图制图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图 符号 色彩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41-02

地图符号是在地图上用以表示各种空间对象的图形记号,或者还包括与之配合使用的注记。使用地图符号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的个体存在、类别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而且通过它们的联系和组合,还能反映出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以及动态变化。地图主要是通过图形符号来传递信息的,地图符号的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地图信息的传递效果。

1 符号色彩库简介

地图语言是地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不可缺少的媒介。在地图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地图符号及其系统。地图色彩也是地图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除了有充当地图符号的一个重要角色之外,还有装饰美化地图的功能。

地图图形符号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空间对象的图形记号,它又是在有限大小空间中定义了定位基准的有一定结构的特征图形。为便于操作,往往把“有限空间大小”定义为“符号空间”,并根据可视化要求(显示分辨率大小,符号精细程度要求)统一规范其尺寸。符号库即是符号的有序集合。大多数点、线、面符号都比较容易用矢量形式的坐标来表示,由符号空间平面内这些点的坐标、线宽及绘(或不绘)指令编码的有序集合称为矢量符号数据。

色彩是地图语言的重要内容。地图上运用色彩可增强地图各要素分类、分级的概念,反映制图对象的质量与数量的多种变化;利用色彩与自然地物景色的象征性,可增强地图的感受力;运用色彩还可简化地图符号的图形差别和减少符号的数量;运用色彩又可使地图内容相互重叠而区分为几个“层面”,提高了地图的表现力和科学性。

2 符号色彩库建立过程

2.1 符号分类

《图集》符号库由普通地图符号子库、专题地图符号子库组成,再按要素分组,按类型分类,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2.2.1 视觉变量

视觉变量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形状、尺寸、方向、颜色、网纹五个方面(见图2)。

(1)形状变量:是视觉上能区别开来的几何图形的单体。对于点状符号来说,符号本身就体现了形状的变量。形状变量在线状符号中是一个个形状变量的连续,在面状符号中是一排排形状的连续,而不是整线段或整个面积同属一个形状变量。(2)尺寸变量:是组成不同形状的符号在量度上的变量。衡量尺寸变量要从几何面的直径、长、宽、高和多边形的面积作比较。(3)方向变量:适用于长形或线状的符号。所谓方向变化是对图幅的坐标系而言,在整幅图中必须和地理坐标的经线或直角坐标线成同一的交角才不致混乱。(4)颜色变量:他是最活跃的视觉变量,又包含三个子分量:色相,亮度,彩度。颜色包括颜色和非颜色,颜色具有色相、亮度、彩度三种特性,而非颜色却只有亮度特性。颜色的三种特性对制图来说各有作用,因而也可以各自成为一种视觉变量。(5)网纹变量:指在一个符号或面积内部对线条或图形记号的重复交替使用。网纹有许多种,可归纳为线划网纹、点状网纹和混合网纹。就网纹的组合来说,主要表现在方向、纹理和排列上,并且以整体特征被感受。

2.2.2 视觉变量的组合

在千变万化的符号形式中,根据空间事物相互联系的特征,以某种变量为主脉,可以形成一系列结构符号。点状符号中:改变形状、间断形状、附加形状、组合形状、改变方向。线状符号形状的连续变化,可以产生实线和间断线。也可以用叠加、组合和定向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线状符号系列。线状符号的变化也不限于一种变量,尺寸变量参与了线状符号的变异。面状符号的结构中,网纹变量起很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网纹变量是形状变量的组合。

3 图集色彩体系

色彩是地图语言的重要内容。地图上运用色彩可增强地图各要素分类、分级的概念,反映制图对象的质量与数量的多种变化;利用色彩与自然地物景色的象征性,可增强地图的感受力;运用色彩还可简化地图符号的图形差别和减少符号的数量;运用色彩又可使地图内容相互重叠而区分为几个“层面”,提高了地图的表现力和科学性。

3.1 色彩的三属性及其利用

自然界的一切色彩具有共同的三个属性,即:色相、亮度、纯度。色相又称色别,即色彩的类别。在地图上,多用不同的色相来表示不同类别的对象。例如,多用蓝色表示水系,绿色表示植被。在专题地图上,多用色相来区别对象的质量特征,其分类概念特别明显。亮度又称明度,是指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在地图上,多用亮度来表现对象的数量差异,特别是同一色相的不同亮度更能明显地表达数量的增减。例如,用蓝色的深浅表示海部的深度变化。纯度又称色度或饱和度,是指色彩接近标准色的纯净程度。色彩的纯度越高,色彩就越鲜艳;反之,纯度越低,色彩就越暗淡。例如,地图上用许多颜色组合表示对象的分布范围时,一般小面积、少量分布的对象多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以求明显突出;大面积范畴设色时,通常应使其纯度偏弱,以免过分明显而刺眼。

3.2 色彩的感觉与象征意义的不同

色彩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例如,颜色的冷暖、兴奋与沉静、远与近等感觉。色彩的冷暖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现象色彩的联想所产生的感觉。通常将色彩分为暖色、冷色和中性色。红、橙、黄等色称之为暖色;蓝、蓝绿、蓝紫色等被称之为冷色;黑、白、灰、金、银等色,被称之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感在地图上运用得很广泛。例如,在气候图上总是把降水、冰冻、1月份平均气温等现象用蓝、绿、紫等冷色来表现;日照、7月份平均气温等常用红、橙等色来表现。强暖色往往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强冷色往往给人以沉静的感觉,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弱感色(如绿、黄绿等),色彩柔和,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人眼观察地图时,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各种颜色,却给人以不同远近的感觉。例如,暖色似乎较近,有凸起之感觉,常称之为前进色;冷色似有远离而具凹下之感觉,常被称之为后退色。在地图设计中,常利用颜色的远近感来区分内容的主次,将地图内容表现在几个层面上。通常,用浓艳的暖色将主要内容置于第一层面,而将次要内容用浅淡的冷色或灰色,将其置于第二或第三层面上。endprint

通常一幅地图有点、线、面三类符号相互配合而成。面状符号常具有背景之意义,宜使用饱和度较小的色彩;点状符号和线状符号(包括注记)则常使用饱和度大的色彩,使其构成较强烈的刺激,而易为人们所感知。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再结合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变化,表现各种对象的质、量和分布范围等。色彩的配合形式很多,也很复杂。例如,有调和色的配合、对比色的配合等。调和色的配合主要是同种色的配合和类似色的配合,其特点是朴素雅致,容易获得协调的图面效果,常用于表示现象的数量差异;对比色的配合主要是原色的配合、补色的配合和差别较大的颜色之配合,其特点是给人的视觉刺激量大,产生对比强烈的感觉。因此,常将其用于进行分类和表示质的区别。如果将这些对比强烈的颜色变淡和变暗,可适当减少对比程度而增强其协调效果。

3.3 专题图设色

在图集中,专题图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将专题图分成序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图组,各个图组中都包含了若干个专题,根据专题内容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地图符号、地图设色来表示。按色彩在地图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点状色彩、线状色彩、面状色彩三大类。

3.3.1 点状色彩

点状色彩是指表示点位数据的点状符号的色彩,多用色相来表现质量差异,通过色彩渐变反映对象的动态变化,色彩与固有对象有一定联系。点状符号可分为简单点状符号和结构点状符号。简单点状符号多用原色、间色,饱和度大,符号突出、明显;结构点状符号多用对比色。

3.3.2 线状色彩

专题图中,线状色彩主要是指道路、水系、境界以及各种等值线等符号的用色。线状要素为主要信息时,色彩需要鲜艳、浓、深,为次要信息时使用灰、浅、淡色,同时可用色相区分对象质量上的差异,用浓淡、粗细表示对象的分级差异。运动线多使用均匀色、渐变色、装饰色等。

3.3.3 面状色彩

面状色彩是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的用色一般分为质底色、区域底色、分级底色、衬托底色等。

(1)质底色:主要通过色彩来描述区域质量特征、分类质底图,如土壤类型图、地质图等。质底色选用具有象征性和联想性,且符合传统用色习惯及专业部门的用色标准。(2)区域底色:区域底色主要是指用来区分隶属不同区域的色彩,不描述质量和数量特征,例如政区图的底色。用色没有主次之分,色彩配置均匀,多采用中低浓度的对比色。设置区域底色时,色相变化为主要手段,亮度、纯度为辅助手段。(3)分级底色:分级底色常用在分级统计图和分层设色表示地貌的分级底色上,反映专题要素的数量、分级关系,通常以亮度、纯度变化为主要手段,色相变化为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 祝国瑞,苗先荣,陈丽珍.地图设计[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3.

[2] 张克权,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2.

[3] 俞连笙,王涛.地图整饰[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endprint

通常一幅地图有点、线、面三类符号相互配合而成。面状符号常具有背景之意义,宜使用饱和度较小的色彩;点状符号和线状符号(包括注记)则常使用饱和度大的色彩,使其构成较强烈的刺激,而易为人们所感知。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再结合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变化,表现各种对象的质、量和分布范围等。色彩的配合形式很多,也很复杂。例如,有调和色的配合、对比色的配合等。调和色的配合主要是同种色的配合和类似色的配合,其特点是朴素雅致,容易获得协调的图面效果,常用于表示现象的数量差异;对比色的配合主要是原色的配合、补色的配合和差别较大的颜色之配合,其特点是给人的视觉刺激量大,产生对比强烈的感觉。因此,常将其用于进行分类和表示质的区别。如果将这些对比强烈的颜色变淡和变暗,可适当减少对比程度而增强其协调效果。

3.3 专题图设色

在图集中,专题图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将专题图分成序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图组,各个图组中都包含了若干个专题,根据专题内容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地图符号、地图设色来表示。按色彩在地图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点状色彩、线状色彩、面状色彩三大类。

3.3.1 点状色彩

点状色彩是指表示点位数据的点状符号的色彩,多用色相来表现质量差异,通过色彩渐变反映对象的动态变化,色彩与固有对象有一定联系。点状符号可分为简单点状符号和结构点状符号。简单点状符号多用原色、间色,饱和度大,符号突出、明显;结构点状符号多用对比色。

3.3.2 线状色彩

专题图中,线状色彩主要是指道路、水系、境界以及各种等值线等符号的用色。线状要素为主要信息时,色彩需要鲜艳、浓、深,为次要信息时使用灰、浅、淡色,同时可用色相区分对象质量上的差异,用浓淡、粗细表示对象的分级差异。运动线多使用均匀色、渐变色、装饰色等。

3.3.3 面状色彩

面状色彩是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的用色一般分为质底色、区域底色、分级底色、衬托底色等。

(1)质底色:主要通过色彩来描述区域质量特征、分类质底图,如土壤类型图、地质图等。质底色选用具有象征性和联想性,且符合传统用色习惯及专业部门的用色标准。(2)区域底色:区域底色主要是指用来区分隶属不同区域的色彩,不描述质量和数量特征,例如政区图的底色。用色没有主次之分,色彩配置均匀,多采用中低浓度的对比色。设置区域底色时,色相变化为主要手段,亮度、纯度为辅助手段。(3)分级底色:分级底色常用在分级统计图和分层设色表示地貌的分级底色上,反映专题要素的数量、分级关系,通常以亮度、纯度变化为主要手段,色相变化为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 祝国瑞,苗先荣,陈丽珍.地图设计[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3.

[2] 张克权,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2.

[3] 俞连笙,王涛.地图整饰[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endprint

通常一幅地图有点、线、面三类符号相互配合而成。面状符号常具有背景之意义,宜使用饱和度较小的色彩;点状符号和线状符号(包括注记)则常使用饱和度大的色彩,使其构成较强烈的刺激,而易为人们所感知。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再结合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变化,表现各种对象的质、量和分布范围等。色彩的配合形式很多,也很复杂。例如,有调和色的配合、对比色的配合等。调和色的配合主要是同种色的配合和类似色的配合,其特点是朴素雅致,容易获得协调的图面效果,常用于表示现象的数量差异;对比色的配合主要是原色的配合、补色的配合和差别较大的颜色之配合,其特点是给人的视觉刺激量大,产生对比强烈的感觉。因此,常将其用于进行分类和表示质的区别。如果将这些对比强烈的颜色变淡和变暗,可适当减少对比程度而增强其协调效果。

3.3 专题图设色

在图集中,专题图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将专题图分成序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图组,各个图组中都包含了若干个专题,根据专题内容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地图符号、地图设色来表示。按色彩在地图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点状色彩、线状色彩、面状色彩三大类。

3.3.1 点状色彩

点状色彩是指表示点位数据的点状符号的色彩,多用色相来表现质量差异,通过色彩渐变反映对象的动态变化,色彩与固有对象有一定联系。点状符号可分为简单点状符号和结构点状符号。简单点状符号多用原色、间色,饱和度大,符号突出、明显;结构点状符号多用对比色。

3.3.2 线状色彩

专题图中,线状色彩主要是指道路、水系、境界以及各种等值线等符号的用色。线状要素为主要信息时,色彩需要鲜艳、浓、深,为次要信息时使用灰、浅、淡色,同时可用色相区分对象质量上的差异,用浓淡、粗细表示对象的分级差异。运动线多使用均匀色、渐变色、装饰色等。

3.3.3 面状色彩

面状色彩是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的用色一般分为质底色、区域底色、分级底色、衬托底色等。

(1)质底色:主要通过色彩来描述区域质量特征、分类质底图,如土壤类型图、地质图等。质底色选用具有象征性和联想性,且符合传统用色习惯及专业部门的用色标准。(2)区域底色:区域底色主要是指用来区分隶属不同区域的色彩,不描述质量和数量特征,例如政区图的底色。用色没有主次之分,色彩配置均匀,多采用中低浓度的对比色。设置区域底色时,色相变化为主要手段,亮度、纯度为辅助手段。(3)分级底色:分级底色常用在分级统计图和分层设色表示地貌的分级底色上,反映专题要素的数量、分级关系,通常以亮度、纯度变化为主要手段,色相变化为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 祝国瑞,苗先荣,陈丽珍.地图设计[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3.

[2] 张克权,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2.

[3] 俞连笙,王涛.地图整饰[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