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潘杨福+李款
摘 要:立足“中国梦”构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有利于明确文理协同的目的指向、实现文化化人的价值诉求、确立高校人文教育的战略地位、推进全面教育的精心组织。同时,也应看到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目标机制、管理机制、课程开发机制、教育活动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协同构建,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机制体系。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97-02
1 “中国梦”的当代境遇
现为《纽约时报》的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十八大召开前夕,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作为专题,寄望于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将带领全国人民构筑有别于“美国梦”的“中国梦”。一时间,“中国梦”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鲜明地回应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北大中文系张颐武教授在解读“中国梦”时说:“‘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国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民众希望和追求的表达。”[1]
当前,全国不断掀起学习、践行“中国梦”的活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既缘于世界范围内文化的频繁“交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更有国际矛盾、国内自身矛盾不断凸显,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原因。依托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凝聚共识,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个人的成长成才等意识层面形成文化自觉,坚定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信念。
2 “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追述
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时曾说,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等。立足“中国梦”,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能够很好地实现“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明确文理协同的目的指向。
立足“中国梦”,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就是要重新反思大学生教育的规格要求,改变知识至上的教育弊病,同时也防止走向否定知识价值的极端,提出“文理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从表达和追求的最高价值述求来看,文理协同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向知识教育格局的改变,而是指向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来。“中国梦”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拥有一批又一批高度醇化能力和素养的人。特别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应肩负起历史使命,志存高远,将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高度融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立志成长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人才,在学习、继承、创新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有利于实现文化化人的价值诉求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断,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文文化的强大与绵延。”[2]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可谓是我中华民族浩瀚如烟优良人文文化中的瑰宝。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就是要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是发掘、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文化化人的价值诉求。立足“中国梦”,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就是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要把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高远的理想境界与社会生活、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崇高的人生理想与宿命主义等问题置于一种哲学信念的对比,进行理想思考。”[3]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历史、传承文化中明确使命,坚定信念,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3)有利于确立人文教育在高校的战略地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障,一定程度上而言,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在国家和谐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今天,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一样,是高校教育的一体两翼,是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翼中,“‘自然科学关注的重点在如何去做事,提供的是‘器‘人文科学关心的重点在如何去做人,提供的是‘道。道器相须,只强调其中一方面,都会违背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目标。”[4]但是,长期以来,人文素质教育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机制做保障,致使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难以达到拓展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境界的育人功能。因此立足实践,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机制有利于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地位。
(4)有利于推进全面教育的精心组织。
东南大学教授樊浩指出,任何人在面对“生存困境”的时候都需要通过“生命的整体”去应对。这里的“生命整体”不是由某一种知识独立完成的,而是指构成一个人综合素养的知识生态体系。只有构成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多种知识综合成一种资质和能力时,一个人才具备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现实中的“生存困境”,而这种知识生态则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大学生发展规律的需要。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精心组织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具备面对“生存困境”时所需要的生态知识,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情趣、提高解决“生存困境”的能力。
3 “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机制构建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需要立足“中国梦”,从目标机制、管理机制、课程开发机制、教育活动机制、保障机制等多个维度共同完成。endprint
(1)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机制。
“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机制建设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来体现。从微观层面来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个体的内在超越。即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坚定的价值取向、兼容并蓄的知识格局、综合发展的能力结构、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等。从中观层面来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旨在实现国家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要求的“三个提高”。其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养成学生的文化自觉;其二是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实现高质量施教的目标;其三是提高高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格调,养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从宏观层面来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学习优秀的人文文化,为成功转型为高素质的社会人做准备。
立足“中国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机制,必须将三个层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图1所示。
(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管理机制。
就高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机制的构建必须要有立足“中国梦”、为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大格局意识。一方面,要更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理念。摒弃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做法,摒弃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有益补充的不当理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属高校基础教育内容的正确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容、相生、相互促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需要高校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高校应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制定人文素质教育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机制。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机制建设,必须立足“中国梦”的需要,改变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化的思路,以形成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特征来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其一,开发高效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群,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核心课程群;其二,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群,通过建立必要的学习机制,形成“必读书目”“推荐书目”“选修课”“人文讲座”“人文论坛”“人文知识竞赛”等人文教育为主的支撑课程群;其三,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课程群,以“中国梦”为契机,根据学生专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群,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三个维度的课程群中,核心课程群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决定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支撑课程群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主干性课程,决定着学生精神生命的滋养;特色课程群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选择性课程,决定着学生特长发展需要的满足。三类课程群呈金字塔结构,如图2所示。
(4)构建长效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活动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仅仅依托第一课堂的必修课、选修课等教育活动以及第二课堂学生自发自为的活动进行,而对第二课堂的校内各种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第四课堂的网络教育活动等缺乏统一的教育规划和设计,致使四个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应然的现状一直存在。“四个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此,应充分发挥“四个课堂”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着力突出第一课堂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气息、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实践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将第二课堂打造成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灵动空间,通过文化活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教育引导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将第三课堂作为大学生行为践履的主阵地。“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检验、应用所学知识,又可以开阔视野,锻炼各种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达到文化重建自我和社会本真要求的统一。”[5]将第四课堂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形成的场域。要着力于大学生网络观念、网络行为、网络道德、网络心理和网络法律等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网络人文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有效选择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并决定哪个路径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要发挥“四个课堂”一体化的作用,通过互补共生共同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选择应呈梯形结构,依据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四个教育路径之间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协同。如图3所示。
(5)构建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立足“中国梦”,构建“三全育人”的保障机制,有效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和实效。所谓构建“三全育人”的保障机制即构建全员育人的人力保障机制、全过程育人的评价保障机制、全方位育人的服务保障机制。
构建“全员育人”的人力保障机制。是将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主体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构建不同的教育主体体系。如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依托“三层同心”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也可以通过高校院系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五级联动”践行人文教育实践;还可以充分利用优秀同学通过“朋辈引导”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当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展人文素质的自我教育。
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评价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具体的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及效果;另一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
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服务保障机制。其一,构建学生认知测评系统。为学生专门提供心理、人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实用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其二,构建大学生发展咨询系统。设立大学生发展咨询室,提供个体发展顾问支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其三,完善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保障制度,落实具体的资源资助专项,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梦学习读本》编写组.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6):16.
[2] 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40.
[3] 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80.
[4] 喻源,眭国荣.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32-35.
[5] 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135.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