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刘颖 熊学慧 王锋
摘 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论文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介绍了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保障和内涵式发展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118-0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养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与资源,将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1,2]。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保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1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改革现状研究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经过实践,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笔者经过系统地调研、分析,归纳出我国高职院校现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企业、学校、协会、政府等多个部门建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理事会”“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初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办学格局。这对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实践教学内涵建设为抓手,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3]。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实施教育教学,形成“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目前国内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最突出的成果之一。使专业紧跟行业产业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4)“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拥有“订单班”“冠名班”等。这种办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工”与“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但培养目标针对性过强,课程设置、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局限性较大,对学生跨岗位、跨行业、跨职业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实践的区域性研究—— 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
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紧贴产业、行业发展和周边区域的经济需求,才能使自身得已发展和壮大。秦皇岛市“十二五”期间提出“一中心三基地”(中国北方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和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的“1+3”产业发展定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行业和企业背景,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难度很大。学院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包含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群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1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有效保障
为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并制定和出台了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和文件,规范了合作内容和形式,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依托校内机电工程中心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合作宗旨,寻求校企利益结合点,延伸校企合作内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1)项目嵌入。与秦皇岛区域中小企业建立广泛合作伙伴关系,在数控精加工、机械制造、模具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将企业生产项目嵌入到实训教学中,创设生产情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2)引企入校。以生产场地和生产任务为切入点,依托机电工程中心,与企业共建“校中厂”。(3)合作研发。依托“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应用技术转化,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协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4)合作教育。与国际知名企业德马吉、西门子、阿奇夏米尔等开展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和职教理念,以培养具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团队。(5)文化融合。双向互动开展必要的文化整合行动,总结借鉴企业经验,实施7S管理,营造校园工业企业文化氛围,构筑职业院校文化特色,同时促进行业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2.2 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多年来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调整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并实施了“校企共育,技岗对接,德能双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人才。
(1)构建基于专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与“校企共育,技岗对接,持续发展”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
①设计“技岗对接”的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群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直接对接目标岗位。
基于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关联分析,融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技术培训内涵,遵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并序化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构建对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技能课程模块。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并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主动参与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
②设计职业人文特点的素质课程模块,突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专业群建设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构建素质培养体系。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对素质类课程进行整合,形成“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类”“身心素质类”“创新与发展类”和“艺术与礼仪类”和“职业生涯规划”五大模块。
在专业课程中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并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学生通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职业关键能力得到加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所讲课程领域发展、历史的追溯、以及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等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技术发展对社会前进的巨大推动作用,陶冶情操修养,提高思维能力。
(2)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倡导以能力和成果为基准的考核方法,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岗位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吻合。以校企合作中的教学管理为重点,实施由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通过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与促进,优化质量评价标准、建设信息收集与反馈网络、建设与优化督导队伍、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做实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 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29):5-8.
[2] 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13):3-21.
[3] 高云亭.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39-40.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