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氢能源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时间:2024-05-18

文/本刊记者 段永利

李洪 全国政协委员

近年来,氢能产业本着绿色环保的优势在我国快速发展,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多部委及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河北、陕西、山东、上海、辽宁等10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新能源与氢能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李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有自主创新的制氢技术,但在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方面后劲不足。首先,我国在涉及氢能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设备、零部件及原材料方面技术装备能力还有待完善,如高品质、低成本氢制备技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低能耗氢液化技术,包括液氢用泵、阀、连接器等核心设备,以及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等氢能燃料电池组件产品,尚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

其次,从产业化发展来看,制氢成本主要取决于生产装备,储运方面我们是有一定经验,但目前实现不了产业化发展,就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从发展角度,需要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商业运营模式方面形成一个整体的、规模化的支撑体系。

再次,从氢能与现有产业协同化发展来看,目前从技术到管理的有效组织问题迫在眉睫,若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会制约生产力发展。

为此,李洪委员建议进行顶层设计的全局统筹。一是国家相关部委可针对氢能产业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比如可以给予资金补贴、政策扶持。同时,需要制定能支撑体系发展的相应标准。在规模推广和应用阶段,考虑实行税收减免、明确“绿氢”碳交易认定办法等。

二是管理层面。建议从技术、标准、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统筹、精准管理,各部门同向发力,确保新能源产业与现有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模式。同时,鼓励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并培育成为行业龙头,避免低水平重复投入与建设,打破产业化发展瓶颈。

三是夯实技术基础,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他建议应用场景驱动,采用“试点先行、规模推广”的方式,比如先在货运吞吐量比较大、往来密集的京津冀地区进行试点示范,重点解决重型卡车、冷链物流车等污染严重的柴油用车问题,在应用半径为200公里以内的区域进行氢能储运,当然前提是成套装备技术布设完善。

最后,李洪委员说世界新能源竞争的主战场是技术,而技术对中国而言不是问题,目前对航天科技集团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很有信心,眼下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构建标准支撑体系,如何确保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的一揽子工程高效协作。

保守估计,“十四五”时期内应该能够取得成效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百姓打造一个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