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聚智聚力,致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

时间:2024-05-18

韦斗斗 贾婧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正而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技术的创新研发与产业的升级变革无疑成为时代的热点话题。围绕“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下的中国管理”这一主题,8月23日在享有“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拉开了第五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帷幕。

新时代的中国管理科学论坛

中国管理科学论坛是中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旨在探讨中国管理的科学问题与发展规律。论坛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原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原主任、暨南大学原校长、本刊总编辑刘人怀院士在论坛创立之初就指出:“举办中国管理科学论坛的目标是为所有致力于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成果交流与展现的平台,为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士化、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建立与发展、新时期管理科学研究等热点问题开展交流和讨论提供重要渠道。”

第五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主办,吉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任露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胡华教授、吉林工商学院郭文君院长、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吴子丹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邱均平教授、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明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核成教授、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院长于海业教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赵树宽教授、《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宋文芳等专家学者近150人参加了论坛。

会议主席刘人怀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胡华教授、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明耀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杨善林、刘人怀、卢春房三位院士,吴子丹、蔡莉两位教授等分别在8月23日与24日论坛中作了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

高端装备 国之重器

杨善林院士在报告中首先强调了高端装备是国之重器,是大国博弈的核心。高端装备制造处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大幅提升,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但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面临着产业体系大而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相对封闭、传统竞争优势渐失、管理体系相对落后等严峻挑战。因此,转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创新,将提高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价值链上的核心竞争力,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

杨善林院士提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管理是一类多层次、多学科、多主体深度耦合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亟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管理理论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基础技术,不仅可以支撑高端装备产品向着智能化、互联化方向演化,而且将促使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各业务、各要素的协同规划与智能化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杨善林院士表示,随着决策问题、决策环境和决策方式的口益复杂,利用传统决策方法对制造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难题进行建模和求解,往往存在许多困难。决策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决策的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复杂决策问题的求解方式和过程,而且改变了相应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决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大会互动环节,杨善林就高端装备创新网络及制造模式创新、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开发过程管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实时优化与调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服务化管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质量与可靠性管理、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一系列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剖。

东水西调 改善北方水源缺乏

刘人怀院士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隋况,从水资源总量、地区分布不平衡、调水规模和范围等方而作了要述。他表示,在长江几启东县境内,崇明岛北侧近陆海口提取长江厂口淡水,通过华北平原调入黄土高原及内蒙古高原,最终引入新疆地区,以解决我国华北、西北缺水问题。东水西调工程的用水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及新疆9省(区、市)。同时总结了网络化调水的优势所在:覆盖区域广阔、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工程进度、方便能源项目配套、就地生产或购买管道、安全保障提高、汛期调蓄洪水、便于建设配套风电设施、全线通信配套等。

最后刘人怀就线路投资、管道输水优点、配套能源项目、工程管理信息化、工程投资与水价、工程效益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提出工程的实施是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中西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改善相关地区的用水结构、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特别是解决京津冀地区水严重缺乏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智能化粮情测控 为粮食安全护航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人几大国,粮食安全足政府和老百姓都关心的大事。吴子丹教授提出管好天下粮仓的两大问题:一是如何确保质量良好,做到营养健康,百姓放心;二是如何確保数量真实,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努力解决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严重问题,足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为实施技术与管理创新支撑下的系统治理,实现粮食储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吴子丹教授介绍了由他主持开展的粮食储备领域的工程创新,开发了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包括智能机械通风、智能粮情监测、低剂量环流熏蒸、高效谷物冷却等技术为主的系列技术集成创新和组合管理创新。该项技术消除了大粮堆结露霉变风险,实现了智能化粮情测控,解决了虫害抗性难题,有效延长了储粮保鲜期。“四合一”的集成创新实现了平台共享、组合应用、设备联动、作用互补;技术的创新伴随了管理的升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有机融合,提高了综合功效,降低了应用成本。媒体称“四合一”技术为“陈化粮的终结者”。尤其足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了四分之三以上,为食品安全的改善打下重要基础。

吴子丹教授最后着重强调,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确保我们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他在报告中提出“库存粮食识代别码”这一名词。他介绍道,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由5部分构成,表达了这批粮食的来源、去处和特征,由国家局提供给企业的免费标准软件自动生成。它的根代码主要由粮食的收购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企业的粮仓代码、粮食装满后的封仓时间构成的唯一性代码。分布式储存信息和关联信息,使防伪性能提高。要伪造一个库存识别码:必须要在上游企业找到“父亲”、在下游企业找到“儿子”,还要在相关粮食管理部门找到“出生证”,造假代价极高。通过码随粮走的统计,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粮食的真实流量、流向进行跟踪和分析,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准确依据。通过关联的大量信息,建立粮食大数据资源池,进而深入挖掘,可获取更多未知的信息,为粮食信息化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和创新。

吴子丹指出:“我国的粮食储备安全是个很大的系统性问题,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问题,而且要解决粮食行业的管理水平整体提升问题。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创新支撑下的系统治理,使我国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建立高铁技术体系,从技术体系上保安全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鐵运营里程达到2.5万公里,占世界的66.3%。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己提前建成。除宁夏、西藏和香港、澳门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均开通了高铁。高铁己成为国家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快捷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

卢春房院士分别从建立高铁技术体系,即从技术体系上保安全、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安全、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以设备保安全、严格高铁运营管理,在高铁运行过程中保安全、全而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全方位保安全五个方而,对引起高铁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作出详细报告以及解决方案。

其一,在标准制定时,考虑了我国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工程的影响,划分为冻融、氯盐、碳化、化学侵蚀、盐类结晶、磨蚀6个工程环境,对于抗震、防洪、防风等标准,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区域性、针对性的标准。其二,在铁路勘察设计中,充分运用遥感地质、大地电磁深层物探等先进技术,重点针对地质复杂地段开展专项地质勘察,确定环境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和工程措施。建立高铁建设技术、管理、作业三大标准,施工过程做到“事事有标准,事事有流程,事事有责任人。其三,对动车组整车及部件生产企业实行生产资质管理和设计型号合格证管理,对动车组制造实行验收制度。对高铁设备、产品实行产品认证、上道质量检验等准入制度,杜绝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进入高铁领域。其四,我国铁路建立了高铁运营调度指挥体系,建立了高铁人员管理和培训教育体系,实施固定设施和移动装备动态检测、监测和养护维修制度。其五,建立了风、雨、雪、异物侵限等灾害实时预警和监控体系,建立了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牵引供电和通信信号雷电防护体系,保证在自然灾害情况下高铁的安全。

“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这些年高铁的运营安全,但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如智能高铁技术的开发、BIM技术的应用等,以确保高铁持续安全运营。”卢春房院士说道。

人才摇篮 科技高地

随着我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国内大学作为人才摇篮和科技高地,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交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蔡莉教授分别从研究背景、互动关系、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此议题作出详细的交流报告。在创业生态系统的现实背景下,全国类似于硅谷的创业园区纷纷涌现。加上国家“双创”政策的实施,到2017年底全国企业孵化器超过1万家,其中包括众创空问5739家、孵化器4609家,科技企业加速器400余家,国家高新区169家。她强调大学已经成为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告中,蔡莉教授以深圳和中关村为例,深入阐述了创业生态系统为大学转型提供强大的推动作用。

在互动关系方而,蔡莉表示创业生态系统和大学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一方而创业生态系统对大学的作用体现在共生性、多样性、区域性上;而另一方面大学对创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体现在资源、机会、原始创新能力、文化、网络、认知等方而。

最后,蔡莉教授从机会、政策、文化三个大方向提出发展建议,强调大学生应当利用自身基础研发能力,创造出引领行业新需求的破环性技术;企业作为最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的主体,应努力开发市场需求,建立大学、企业、政府之问紧密联系,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共荣景象。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生态系统发展政策,确保区域政策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五届论坛大会主题报告12个,分论坛交流报告21个。围绕会议主题“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下的中国管理”,就创新创业与产业变革、新技术革命下数字经济与管理、农业及食品安全的系统治理、智能制造与工程管理、低碳管理环境治理与大健康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第五届论坛落幕之际,刘人怀院士致闭幕辞,他对于本次论坛中交流报告的选题方向和内容表示高度肯定。他认为,我们的研究论坛是不同于其他学术论坛的,我们的交流报告时刻与国家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息息相关,本届论坛涉猎广泛、精彩纷呈,对中国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会产生助推作用。

在闭幕辞中,刘人怀院士对第五届论坛承办单位与领导及参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参与表示感谢,诚邀在座的参会人员参与2019年将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

回首四届 收获颇多

为了探索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发展现状,而向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和华人华侨社会,发起组织了中国管理科学论坛,自2012年12月12日在澳门成功举办首届至今,己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各方而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们踊跃参加,共同切磋交流。

奠定根基 凝聚力量

2012年12月12日,以“澳门适度多元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澳门举行。刘人怀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资深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郭重庆,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资深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陈清泉等在论坛上分别作了大会主題报告,来自两岸四地的近百位管理学专家齐聚澳门,为共同构建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中国学派奠定根基、凝聚力量。

刘人怀院士在论坛上指出:“未来十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管理学,己成为两岸四地管理学专家们的基本共识和共同使命。”

首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旨在研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现状与前瞻,由三个主要议题组成:一是中国管理的“国际化+本土化”研究,其中心点为“三用”:即古为今用——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洋为中用——如何学习西方管理研究成果,近为今用

如何采集中国近现代管理经验与教训;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若干管理科学问题,分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问题、基于中国实践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研究三个环节;三足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研究,由管理哲学与管理伦理研究、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的理论研究、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的案例研究构成。

出席首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表示,他们已经在学术上就创建现代管理学中国学派达成共识,将率领各自的团队,立即着于专项研究,不仅要让现代管理学中国学派在高等教育和各类人才培养中唱主角,还要让中国的现代管理科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大数据与社会进步

2014年11月1日,以“而向实际中的中国管理科学”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刘人怀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教授、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孙东川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桂富强,教育部长江学者、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贾建民等出席论坛。

第二届论坛由大会报告与分论坛两部分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教授在题为《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的产业经济发展》大会报告中,深入解析了大数据与互联网的相互关系,并从全球各大知名公司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入于,强调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和对于当代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孙东川教授作了《关于管理学中国学派的研究》大会报告,他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对管理学进行了讲解,从管理哲学、话语体系与研究综述两部分谈了他的观点。

论坛的第二环节,分别进行了三个分论坛讨论,以企业战略与组织行为、企业创新与绩效管理、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来自各院校的教授、博士在分论坛讨论中对自己的研究论文及研究成果作了报告,并与在座的教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与分享。

百花争艳 百家争鸣

2016年5月7日,以‘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管理科学”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杭州举办。大会主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人怀院士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兴杰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致辞,并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马庆国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以主题报告、论文介绍、专题讨论等形式展开,众多国内外管理学领域著名专家教授、学者集聚一堂,围绕本届会议主题“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管理科学问题展开了广泛热烈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讲道,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管理理论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科学等三个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类科学。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人们用“管理理论丛林”来形容现代管理学说群峰并峙的状况,包括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而国家对于管理科学研究非常重视,中国的管理科学要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既要适应全球化,又要实现本土化;在管理科学界中要提倡实干、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促进交流。

开幕式后,进行了三个分论坛,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新情景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互联网+”创新

2017年10月21日,以“创新驱动竞争力”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以大会主题报告、论文介绍、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展开。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际期刊编审、商业领袖齐聚一堂,共同就企业运营与战略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和教育国际化等各界普遍关心的宏观和微观管理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刘人怀院士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朱泽飞在论坛大会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刘人怀院士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去落后产能,通过“一带一路”让先进产能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等议题,对中国管理科学目前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

大会论坛主题报告中,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卢春房以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铁等重大铁路干线建设为例,就高铁技术标准化体系构建和大规模、高标准铁路建设组织管理难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海军某保障总师、专家组组长朱石坚介绍了他亲手创建的技术责任型保障模式和四位一体的新型保障系统。该系统成功变革了舰船等级修理模式,大幅提高了海军舰船装备保障能力,实现了舰船装备保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原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子丹教授就粮食仓储管理、粮源数量短期监测与预警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粮源供应数量和价格的中长期预测技术研究展开了深入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教授通过对一流学科建设解读、学科内涵的深刻变革和管理学者的历史责任三个方面谈了他对于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

主题报告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分为三个分论坛,就新常态下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管理与治理现代化、创新驱动竞争力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且积极的学术研讨,取得了丰硕的讨论成果。研讨以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管理需求和现状出发,结合关键工程应用技术,解决目前新情景下的中国管理问题。并且通过分析企业数据,考察“互联网+”生态下企业创新实践过程,倡导和扶持“互联网+”创新,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大众创新谋求新思路。这些成果有助于剖析了解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考察企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特征对创新作用的影响,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献计献策。

五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自首届管理科学论坛召开至今,论坛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民生改善问题,已经逐步形成了工程、管理、文化等的高度交叉融合,有深度、有广度、有热度,搭建了特色鲜明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专家学者的热忱参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