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本刊记者/宋文芳 本刊通讯员/辛业芸
袁隆平:高产杂交稻让人类远离饥饿
本刊记者/宋文芳 本刊通讯员/辛业芸
袁隆平院士向记者介绍水稻长势
金秋时节,如同丰收的中国大地一样,科技界捷报频传,喜讯连连。
9月12日,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1年度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捧起了拉斯克奖的奖杯。这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填补了华人10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9月18日,农业部组织中国水稻所、江西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厅、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稻“Y两优2号”108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担任组长,由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石庆华教授担任副组长。专家组在考察了百亩攻关现场的基础上,将攻关片所有田块进行编号,随机抽取了2号、5号、8号共3块示范田。2号田实收面积501.2平方米,实收毛谷920.1公斤,5号田实收面积559.1平方米,实收毛谷1165.9公斤,8号田实收面积562.0平方米,实收毛谷1106.1公斤,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901.1公斤、938.2 公斤、940.5公斤,加权平均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这是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攻关团队从2004年开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高产攻关片建立等为内容的第三期联合攻关,连续7年不断努力所取得新成绩。
9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神舟七号之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向前迈进的又一大步:中国在太空安放了空间实验室的第一块基石,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天宫一号放飞太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后,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向为此作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勉励大家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民以食为天。但当今世界,每天仍有近10亿人醒来不知该如何填饱肚子,解决饥饿问题依旧是一个世界性的民生难题。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高涨的粮食价格,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居民营养不良状况进一步恶化。在迎来世界第29个粮食日(10月16日)的前夕,传出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百亩片”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达到平均926.6公斤的喜讯时,自然格外引人关注。
9月28日,马来西亚科学院致函袁隆平,授予袁隆平2011年度马哈蒂尔科学奖,褒奖袁隆平“以独特思维的胆识,在水稻这一热带主要作物的育种中冲破经典理论的束缚,致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令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马来西亚科学院来信中强调,“这个奖项主要授予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科学技术为解决热带各种问题做出贡献和革新的科学家、研究学术性机构及组织。”
水稻超高产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随着水土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强,单纯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生产投入实现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提高单产成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为此,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提出其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如日本在1980年提出通过籼粳杂交培育增产50%的品种的15年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在1989年提出利用热带粳稻培育少蘖巨穗的单产13——15t/hm2的新株型育种计划,但是这些国家和机构由于技术路线欠妥,至今均未能实现目标。
1996年,农业部决定正式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到2000年和2005年分别比原有高产水平增产15%和30%,并在较大面积(百亩连片)上到2000年实现单产9——10.5t/hm2(亩产700公斤),到2005年达到10.5——12.0 t/hm2(亩产800公斤)的产量目标。与此同时,育成组合还要求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北方粳稻和南方籼稻的米质分别要求达到部颁一、二级优质米标准。
1997年,袁隆平院士总结我国40多年来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就与经验,提出了杂种优势利用与形态改良相结合的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在形态改良方面,主要是培育“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为特点的理想株型,在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方面,主要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和远缘有利基因。在该技术路线的指导下,选育的两优培九等品种于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产量目标,选育的准两优527、Y两优1号等品种于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我国农业部制定的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产量目标。至2009年,农业部确认了71个超级稻(组合),如南方籼型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Y两优1号、Ⅱ优航1号等,北方超级粳稻品种沈农606、沈农265、吉粳88等。
在超级杂交稻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实现之后,袁院士提出开展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2006年农业部给予立项支持,产量指标为大面积亩产达9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攻关难度越来越大。对此,袁隆平院士提出了“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的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策略。在超级杂交稻组合的培育上仍坚持株型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重点找准良种良法配套的攻关突破点,加强适宜发挥品种超高产潜力的攻关实验点选择、攻关实验点土地综合整理、土壤地力培育、适宜生产季节种植、超级杂交稻专用肥开发应用等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应用。
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袁隆平肯定地表示:“这一次的成功突破意味着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袁隆平的成就必将大大增强中国人养活13亿人口的信心,是对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近日,袁隆平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高校新入学的研究生作报告时,又一次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个字。他用自己的科研经历说明:如果没有捕捉到“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的灵感,眼前高高矮矮的稻子就被认为是废品;如果没有在田间地头脚踏实地苦干,书本和电脑里也种不出杂交稻;如果没有构想“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计技术路线,就不会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抓住机遇的垂青。
望着丰收的超级杂交稻,袁隆平开心地笑了。
袁隆平院士将他下一步奋斗目标设定为亩产1000公斤。他说:“当然,这还是我的一个梦想”,“也许十年左右的时间,等我变成‘90’后时,中国超级稻就可以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了。”袁隆平院士在9月22日于贵阳举行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报告会上指出,科学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水稻仍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按2.5%的光能利用率计算,在湖南一季稻的亩产可达1500公斤,我们将采取选育具有优良的株型、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和高光效的C4(碳4)基因三结合的技术路线,在2020年第四期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可以实现。
可亲可敬的老人,高山景行的院士,壮心不已的科学家,让我们,全国人民,全人类都共同祝愿——愿袁隆平院士的雄心壮志早日变成现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